柯志明,《熟番與奸民》
三冊加起來的厚度可以把人砸死,所以目前只挑戰導論
#工作用史料
latest #20
導論:治理部署與社會抗爭
一、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的生成與轉化
二、族群空間分布作為一種治理部署: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與國家權力的族群政治策略
三、「疆界井然」的反諷:「弄兵之漸」
四、從消極隔離族群空間到積極利用熟番武力
五、「率類知方」的反諷:「流離失所」
六、「看不見」的底層能動力
七、「兼用經權」:霸權體制與權變部署
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看見」底層的能動力
九、游移的邊界與善變的協力中介者:居間現象與跨界者
十、「率類」與「知方」的兩難:協力中介者的兩面性與異化
十一、「事件化」清代臺灣治理的實作體制:權力的系譜學
重新詮釋國家權力的行使
國家的基本特徵可說是在指定疆域內,獨佔武力之合法使用的行政和法律秩序
→首要之務在防治疆域內出現具有戰爭能力或/及建國能力的可能敵對力量的行程
→在這本書以「熟番」與「奸民」為議題討論
提出可以撼動社會變遷研究的理論: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邵式柏就栽在這裡過)
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界內【土牛界】界外平埔【山腳】生番地界
國家治理藉由推移界線,在族群相關的人口分布和地權安排(土地所有、租店安排)上更加容易
從人群空間區劃看權力關係的部署
臺灣多元族群移墾社會的土地開墾和族群關係:被國家權力看見→問題化→可以被處理
身份辨識:差異化→劃分空間、人群→確立秩序→找出偏差行為→矯正by法規、制度
原有界內外(界內熟番漢人/界外生番)二分式的族群空間體制在防治漢人越界私墾上成效有限,清廷試圖藉由在界外平埔嵌入一個專屬熟番族群的夾心層地帶+利用熟番人力
障礙:漢通事私墾界外,後採設立番通事
清廷關切的是漢人「奸民」界外私墾問題
林爽文事件後,清廷逐漸擴大開墾,假想敵從界外私墾轉向界內民變
彰泉客分類械鬥則逐漸發展成可能叛亂的「弄兵之漸」,清廷以熟番武力壓制
以前以生番「嗜殺」阻止漢人界外聚民為亂,轉成利用漢民祖籍分類仇殺制衡
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落實後,反而讓國家權力看不見界外私墾者(部署越周詳嚴密,反而越看不見)
地方衙門在三層制的治理實作上何以對界外私墾視而不見
真實的權力意味著關係,是相互協調配合,乃至有組織的、層級性的關係網絡
用經:體制,對應於尋求持久性、組織性、整體性的治理技藝,目的在形成久安長治的經世之道
用權:部署,對應於特定時空情境裡力量間關係的操弄,目的在做成當下應變的判斷(應急策是與功能性理性暫時脫離或牴觸的權宜手段)
針對械鬥
用經:禁止民間仇殺相攻
用權:以黨類區分敵對事態加以分化,互相制衡ex.彰泉客→「叛黨」/「義民」
族群分類:生番、熟番、漢人
社群分類:漢人內部彰泉客的分類
族群政治與社群政治,指國家權力與族群、社群間因治理部署而致生的結盟和衝突過程
反抗內生於權力關係,有權力的地方必然有反抗,反抗的結果往往是悲劇,但悲劇不妨礙我們看到底層的能動力
越界者:跨越邊界進入另一界域
跨界者:跨越兩個以上的不同界域
轉介者:忠實地傳遞和執行
中介者:巧於權變,積極介入轉換和改造外來的影響,以符合自己的意圖和目的
界外平埔先是發生了「混雜」,才透過劃界遷民「純化」
混雜:有實際作用力的在地現實
純化:朝廷超然的政治理性而非實作經驗
一旦落實純化,必然會是一場災難
弔詭:夾心層和跨界者不斷侵蝕界域的區分,但徹底清除會使體制喪失彈性而不穩定。放任不管,會讓防範結果發生,積極管理卻會打破動態平衡(但國家不理性並有成見地討厭動態平衡
重新概念化權力的策略部署是多方力量交會下的總成
不再只看到由上而下、由中心而邊陲的單向滲透支配,而代之以多元力量間的動態變化關係(力量關係雖有漸趨穩定化的趨勢,但終究並非不可變易);不再僅只看到既定體制所施加的限制,而看不見隨機應變之部署的能動效果(包括底層逆勢由下而上的反向部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