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a_v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閱讀心得】 #讀嘛讀嘛

https://images.plurk.com/7Bw8j3esRKk6aWCvWaEhss.png

《倦怠社會》

打開前有點擔心,韓炳哲的每篇著作要先讀過的前置閱讀量一向很大,《他者的消失》那本翻幾頁就馬上認知到知識儲備的缺失就默默先蓋起來認命去補參考書目;這本的適口性相較之下有比較好一點,依稀可以懂為何這本比較有名了,作者似乎不再追求閣樓中架樓中樓中樓了……嗎?

至少體感理論堆疊的部分少很多,因此可以避開太多艱澀的專有名詞、過量的前置閱讀,從而以普遍感受經驗中理解的一本?
latest #17
T_a_v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社論很容易把這本單純定位在探討社會架構,單純去討論疲憊不堪的快步調社會、自我剝削和躺平策略等等;就個人角度而言,不太認為這本可以歸類於單純的社會批判觀察,也不能當心靈雞湯或現代心理書籍,以上述這些實際角度去看這本書可能會喪失很多閱讀思考時產生的小小靈光,反而陷入想要和作者一辯輸贏的辯駁窠臼裡。
(包含這本的導讀,導讀和正文似乎微妙地沒站在同一個空間裡。)
T_a_v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與其說這本重點放在「討論這個社會」,自己閱讀完感覺這本要說的話其實更偏向於提出「一個用以銜接上一世紀的學說」,如同過往各流派哲學家以前人的理論作延伸或反駁,而並非以病理、心理學、公眾討論的道路討論現代社會弊端。

20世紀後社會變動太快,二戰後那一批思潮過不到100年已經完全跟不上現代發展,韓炳哲似乎有意用這篇著作驗證前一個世代的學說,並提出新的學說作為銜接、承先啟後的用途。
T_a_v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也因為全書專精於他自己的思維,也就沒有相關病歷訪談或事件去加強論點,如同一個純粹的思想假說,而非一個較嚴謹的論證。假說可以是廣泛的,思想家從虛空中拉出一個可能架構、完善架構並介紹自己的架構,但僅只是提供架構,讓人知道這樣的思想是有過往框架可攀爬的,驗證或者揚棄是後面人的事情。
立即下載
T_a_v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我讀得滿愉快的,但若是想透過此書找尋這令人無力的社會的解決方法,或者甚至是一點心靈慰藉,那可能就會很失望。作者一如既往每篇都很義正嚴詞,這本還因為沒有用一堆樓中樓暗暗指涉所以文句更顯得直白又言之鑿鑿(這大概也是很多人看完想要提出質疑的原因),但都沒有要提出解方XD
T_a_v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另外繁中正篇譯者有相關學識背景,行文間有點哲學文本特有的翻譯口吻,沒有閱讀這類書籍習慣的話需要花費一些時間。
正篇後面接講稿的做法滿好的,一起順著看下去可以當作複習。
T_a_v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下面是邊看邊寫的心得筆記不是很重要太清楚這種書不一邊寫筆記一邊順就要重看好多遍,反正都寫了就順便貼貼,如果有誤還請海涵。
T_a_v
1 weeks ago
T_a_v
1 weeks ago
開頭以免疫學作為切入點探討自己的哲學假說,表明身體免疫系統會辨別非我的他者,並且否定他者來達到驅逐病毒的功能。作者認為個體思想/心神/人格(一時找不到非常適合指稱的說法總之沒有很精確定義)也同樣如此,透過否定「他者給予我的否定」達到保衛自己、建構自己性格的功效;微量的他者否定不會造成自我死亡,而是產生刺激因子誘導免疫反應(類似於疫苗接踵),讓自我這個主體更能面對往後更致命的暴力。
T_a_v
1 weeks ago
早年的規訓社會便是以這種「他者給予的否定性」為運轉核心,用禁令、誡條等去規範人性,從而產生出因為否定性的暴力而產生的歇斯底里與瘋狂等精神疾病。而時至今日,現代的社會從禁制轉以強調、鼓勵功績,功績社會把「他者性」視為「差異性」,他者性中的否定性質被泯滅,規訓社會下用否定性規範人性的方式被捨棄了,轉而頌讚肯定性,例如我可以做到、沒甚麼是不能做到的等這種正向思考。這種自我期許/鼓勵/鞭策等正向性比否定的方式更能提升效率(或是說去除了上限),資本主義鼓勵增加績效生產力,社會因而產生這方面的集體潛意識。
T_a_v
1 weeks ago
然而在功績社會不以否定性暴力規範人性時,用免疫學的說法來說,此時免疫系統便不認為這些「應具有否定自身性質的他者性」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因此也就不會產生抗體,這造成一個個體不能很好地將自己和他者的邊界分別出來(也就是免疫系統不能很好識別自己與他者的差異,產生排斥過敏或抗體),免疫機制無法阻擋過多的他者進入自我,結果過度負荷;廣的來講可以是資訊過載、多工注意力不集中等,過度活躍的注意力使人精力分散,喪失傾聽與沉思的能力;這種沒有到頭的過度忙碌使人疲憊不堪,成為怠惰,最終使人孤立隔離。
T_a_v
1 weeks ago
這種沒有能力對外在說不的「過多肯定性的暴力」,不似規訓社會裡的禁令限制以「否定性的暴力」箝制自我,是一種寬容與自足的社會產生的暴力,韓秉哲認為此種過度正面性並不代表主權獨立性,而只是被「肯定」這一概念自我勞役的「勞動動物」,心甘情願剝削自己,心理上的自我攻擊,施暴者同時也是受害者,把自己讓渡給自願的強迫換取最大績效。
T_a_v
1 weeks ago
同時因為前述狀態,功績社會裡的人們沒辦法清楚識別自己與他者,而只能自我參照,耽溺在自我之中失去與他者的連結,無法從中培養堅定穩固的自我形象,因此誤認為這種自我剝削是自由的體現,便成為憂鬱症、過動症等現代神經疾病形成的原因。此情形的孤立隔離、疲憊不堪的自我參照同時加深自戀,因自我與他者的界線消融則代表自我遇不到其他新事物,要擁有閱歷必須邂逅他者,但沒有邂逅他者就缺少回饋,在與他者缺乏連結的狀態下產生回饋危機。
T_a_v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書中同時提及佛洛依德認為性格從否定而來,並依循這個學說。弗洛依德認為所謂的性格產生源自於自我拋棄/阻隔了對客體的情感,乃是放棄對客體的情感後產的沉澱物,這一舉動形塑了一個主體自我、本我、超我的關係。然而自戀無法分清自我與他者的界線,導致性格無法成行,現代社會的「自我」普遍沒有性格沒有形狀,以正面態度來說這是靈活的人,可以接受任何一種形象功能與角色,靈活地創造高經濟效益,也是現代功績社會想要的模樣──擅長多工、不斷調整樣貌以適應每一分每一秒外界給的刺激。
T_a_v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然而前面所說的「回饋危機」讓人只能自我參照,造成現代人的勞動永遠沒有終止的時候,永遠處於滾動狀態意味停下來沉思也是奢望,積極行動也僅意味著積極行動,但無法停下反省,變成只是在不停的運算,變得沒有能力去做其他更高層次的思想活動。韓秉哲認為功績社會也不允許勞動有個有效的停止方式,功績社會下的個體會想要創造更多績效,必須要不斷地將整個社會把個體趕入不斷重複的自我參照的自戀自閉中,藉由永久產出經濟效益。(參照上段段落)
T_a_v
1 weeks ago
於是在這樣一個不停互相影響的漩渦中,個體重複因過度激勵的自我參照,被自己想像出的閃閃發光的理想自我吸引,同時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相比永遠都是個失敗者,這中間的差距讓個體下意識自己攻擊自身;同時因為功績社會裡以正面肯定取代否定性的規訓,自我缺少否定性所給予的疫苗接踵,變得無法相信他者所給予的回饋(或者無法認知到他者與自我的邊界而得不到回饋),所以只能更沉溺在與他者斷絕關聯的自己裡,這樣的惡性反覆循環有如將自己封閉在一個越轉越快的倉鼠滾輪上,造成各種身心俱疲症候群、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等21世紀主流疾病。
T_a_v
1 weeks ago
T_a_v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覺得自己太久沒有好好閱讀+寫心得了,這次卯起來寫筆記深感筆鋒都鈍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