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線上】小症狀大問題! 你所不知道的子宮內膜癌|健康醫療網【健康線上】小症狀大問題! 你所不知道的子宮內膜癌|健康醫療網
latest #16
掰噗~
1 months ago
No good, Bob (nottalking)
立即下載
現在婦幼院區自即日起,每週三下午增設「子宮內膜癌篩檢快速通關特別門診」,高風險族群經過醫師評估不正常出血來源,可透過3D超音波篩檢,當天檢查可以立即知道結果,節省1-2週預約、檢查、等報告時間。
子宮內膜癌依據組織型態,可分為最常見的「類內膜型腺癌」,以及相加後占比不超過兩成的「亮細胞癌」、「漿液細胞癌」與「腺肉癌」。後三者雖少見,但相當惡性,且容易轉移。
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癌的成因,可能是排卵周期不正常或是無排卵,導致內膜細胞長期受女性荷爾蒙刺激,形成內膜增生的癌前期細胞,再進一步轉變為癌細胞。過去,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5歲至55歲的婦女;但近年來,因飲食西化、不生育者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女性,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以台灣來說,衛福部國健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子宮體癌是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五位。而子宮內膜癌,又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的子宮體癌個案中,逾九成都是子宮內膜癌。根據賴瓊慧醫師的說法,自2011年起,子宮內膜癌已成為台灣婦科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婦女務必提高警覺。
子宮內膜癌的患病危險因子如下:

肥胖。

第二型糖尿病患。

高血壓患者。

初經太早(約12歲以前)或停經太晚(約52歲以後)的女性。

未曾生育或不孕的婦女。

因更年期問題,只服用女性荷爾蒙治療者。

長期沒有排卵(缺乏黃體素)者: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

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如乳癌、卵巢癌等)者。

因乳癌而服用太莫西芬(Tamoxifen)者。

有遺傳疾病,如帶有林奇症後群(Lynch Syndrome),錯配修復基因突變的人容易罹患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
賴瓊慧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最重要的治療方式為「分期手術(staging laparotomy)」;其餘輔助性治療,包含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細節如下:

分期手術:依據癌症期別與病患狀態,決定是否切除子宮、卵巢及相關病灶。高雄榮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副主任劉文雄表示,完整的分期手術,包括廣泛性全子宮切除(extended ATH)﹔兩側卵巢輸卵管切除(BSO)﹔腹膜沖洗液細胞學檢查(washing cytology)與後腹腔淋巴結摘除﹔包括骨盆腔(pelvic)與主動脈旁(paraaortic)淋巴結摘除。
也就是說必須切除子宮...

子宮內膜癌一定要切除子宮嗎?
有生育需求的婦女,綜合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陳祈安及郭綜合醫院婦科主任李耀泰醫師的說法,若為子宮內膜癌初期,癌細胞分化良好,腫瘤僅局限在子宮內膜層,且有生育需求的婦女,或可採用子宮鏡手術刮除癌細胞的方式,再給予高劑量的黃體素治療,嘗試讓病灶消除並密切追蹤,經過數個月的評估,可能有機會保留子宮,但術後須持續一至兩年以上的黃體素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治療方式並未經過大規模人體試驗,失敗率較高且可能復發,只有在特殊狀況下,才可能採取此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該如何預防?
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AICR)建議,可透過下列方式有效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一周運動5次,每次至少30分鐘,建議心跳達每分鐘110下最佳。
適量飲用咖啡
避免高糖分、高碳水化合物、高鹽分飲食
攝取蔬菜、全穀、豆類等健康食物
維持適當體重(建議30歲以上女性BMI值介於20%~27%、30歲以上女性BMI值介於17%~24%)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