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獨書祭延期了,那
#在場
非虛構寫作獎作品發布會 就可以全程參加了
latest #17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在場 的活動訊息(第四季):
fb貼文
報名:
Fill | 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第四季發布會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 11月16日 ࿓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5:00 - 16:30
作者:糜绪洋,得獎作品:《
戰火下的文學抉擇:烏克蘭的去俄化與身份認同重塑
》
與談:
湯舒雯
,作家,青年學者
主持:謝丁,「在場」編輯,作家,前非虛構寫作平台「正午故事」主編
-
柑 我知道謝丁耶!!!!
今天重聽了那集
podcast
,還是好喜歡謝丁老師喔
立即下載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以下為作品的噗浪文字版,紀錄在噗浪上讓我可以畫粗線重點
總之我想要畫重點
上篇123
上篇456
中篇123
中篇4567
下篇1234
下篇567
老實說我沒有預料到是如此長篇的文章
-
讀到下篇已經讀膩,感覺到作者仍舊是困惑的 我感覺只有上篇比較精彩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隨機波動 今日無事發生 十月簡報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在小聊天室
【提問】想問謝丁老師,編輯手記中提到「緒洋的這篇長文不是報導...但卻是中文非虛構中最缺乏的一種寫作,在記者、作家和學者之間穿梭」。能不能請編輯老師展開解釋,例如相比於一般報導,這種身份視角的疊加具體會帶來什麼稀缺性的不同嗎?
-
謝丁:
我在這裡文字簡單回答一下哈:
報導,媒體屬性更強一些,較少使用第一人稱。
特稿,強調故事性,人物也比較重要。
學者的文章,有時候太專業了。
而在這些所謂的文體中間,有一類文章我個人比較喜歡,也許我們可以稱之為隨筆,essay之類的。有時候甚至是專業領域的作者寫給大眾的,有時也是作家的論述,但總體而言,會比較好讀,又有故事和信息量。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20:00 - 21:30
作者:王舜薇,得獎作品:《在核電小鎮,一個灰色觀光客》
與談:顧玉玲,「在場」評委,作家,北藝大人文學院副教授
主持:莊瑞琳,「在場」編輯,春山出版總編輯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文章看到一半,這才是我想看到的人生閱歷——
「
人活著過程中會有很多過客
,如同跟伴侶可能一天只會碰到一個點,就像是麻繩一樣,兩條線繞來繞去,
能夠一起的時間有限,你也無法看到另一個人的全部
。」
此篇的作者的蹤跡更為清淡,文筆敘事比绪洋的作品更值得一品
-
感覺沒辦法在8點前讀完,直接跳至結尾看了眼,覺得此篇絕對是更為佳作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十年 海島核事
第三者視角,重要時間點,你需要注意的重大事件
全景式書寫
敘事工整的整理後,那些流失的小故事應該何去何從
《
飛蛾撲火
》:兩個女人組織工會的故事
-
顧老師的點評很厲害!!!!!!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Sw Wang:
開始行動(對於寫作者而言就是寫作)之後,我經常糾結:我是不是沒有我以為那麼喜歡寫作?不,我不喜歡寫。是,我喜歡寫。寫作必然的孤獨與自足,是優點也是缺陷。
「在場」又一次讓我學習與這種雙重性共處。 紀律和規律,亦即「寫作肉身的持續在場」,確實與在場搜集素材一樣重要。
——某段寫不下去時的喃喃自語
-
嗯,我沒啥想說的,就是想到以前發的噗
~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11月17日 ࿓
15:00 - 16:30
跨性別群體的醫療通關路:非虛構中的身體與自決
作者:胡卯,得獎作品:《
泰國——中國跨性別的應許之地
》
與談:范坡坡,導演,作者
主持:張潔平,在場 · 獎學金創辦人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性別肯定手術(gender-affirming surgery)
寫稿的問題:道德困境,什麼是可以寫的?什麼是不可以寫的?
悲劇化審美的一個現象 景觀化,變成用來論證議題的一個元素
-
覺得「站在裡面」很像是——劇團裡面的紀錄攝影師
我覺得這種「有什麼資格成為紀錄的人」的思考並不會困擾我🤔
我想就是眼前的故事有感動我,我願意紀錄,我想紀錄
-
有潔平在的場次就是聊天室比較快樂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在小聊天室
s:是不是 非虛構寫作的寫作者都會有這種困惑XD
AZ:是走到一定深度之後,才會碰到、也必然會遇到的困惑,「自己」
s:這種困惑會無止盡嗎
AZ:會吧,困惑停止的地方,應該也是創作停止的地方XD
s:會不會人在困惑停止的地方,就不會花主力在自我懷疑,而是會將眼光轉向「眼前事實、眼前的人」是在什麼狀態之中?
-
s:哇 草稿怎麼了
AZ:草稿還沒發,就已經被警告了~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9:00 - 20:30
作者:樹瓊,得獎作品:《巨塔微塵:NHS的異鄉醫護》
與談:吳易叡,成大全校不分系副教授,牛津大學醫學史博士
主持:吳琦,「在場」評委,《單讀》主編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南丁格爾病房
-
吳博士推薦
Our Stories
: 75 Years of the NHS from the People Who Built It, Lived It and Love It
Divided
: Racism, Medicine and Why We Need to Decolonise Healthcare
-
很喜歡吳琦老師的提問,圈粉了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21:00 - 22:30
作者:李潔琳,得獎作品:《伊人在暹羅》
與談:李梓新,「在場」評委,「三明治」創辦人
主持:郭玉潔,「在場」編輯, 「正午故事」聯合創始人
๑小碗就好๑
1 months ago
@Edit 3 weeks ago
Facebook
第四季的評審,按姓氏筆畫數排序:
▍吳琦,《單讀》主編
▍郭玉潔,「正午故事」聯合創始人,前《生活》《單向街》主編,曾出版非虚构文集《众声》
▍張潔平,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發起人
▍顧玉玲,作家,台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著有《回家》、《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等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