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在情緒課程中教導六年級的學生與自己的父母客體分離,是不是太早了?
latest #14
請專業的五樓回答
但如果問國中的我,我會覺得我很需要
我很需要有人告訴我,很多責任、很多情緒、很多令人窒息的狀況不是我的問題,很多是環境、父母的問題
如果先從人我界線開始呢,幫他們先從情緒的界線開始畫起,因為我覺得家庭會需要比較細緻的討論&時候未到可能有點難處理
我覺得可以教這個年紀的孩子慢慢去理解「父母也有說錯/做錯的時候」,還有去辨別「父母是出於愛,但可能讓小孩覺得煩」以及「父母本身言行不洽當,不能模仿」這兩種行為模式的差異,以及該如何應對
尤其是一路都是跟著父母的價值觀成長的乖乖牌(同儕會反抗的早就都在反抗了),大學到出社會與人互動較多後才知道父母不全然都是可以效仿或真的對自己有幫助。此外,找出如何與和自己價值觀不同的父母能盡可能和諧相處的平衡點也很重要
或許可以先教父母也會受制於他們的觀點、父母也有錯+1
我覺得不會太早,目前在高中,這學期IEP和特殊處理會議一直出來,3個裡有2個是家長有病,不是我故意用詞不友善,是家長表現出來的行為和情緒,是所有接觸的同仁都。覺。得。家。長。需。要。幫。助。
家長如果得到幫主,孩子的困境會少掉9成以上。
但小孩的家庭環境和經驗應該也落差很大,也許「怎麼讓不同經驗(或沒有這種困境)的小孩也可以理解」可能是需要設計一下怎麼面向全班。我也好想聽喔
覺得趁著高年級還身處自己熟悉的環境探索內心議題蠻好的。不然升上國中很多人光是要處理外在的新同學、新導師、新環境(空間)就爆炸了。
主客體分離我覺得對青少年很重要
但不要強調父母比較好
真的會有父母覺得老師這是在離間父母跟小孩的關係,抓狂來學校發瘋的
我覺得對國小的學生來說這還有點早(主因是概念過於抽象),但是先區分自己與他人的物理與心理界線還是很重要的事情+1
如果是「辨別想法來自於誰」的課程會不會稍微更符合他們的年齡段一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