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收到一個問題,問作者將文章開收費之後有多少轉換率多少才是合理的。
這個問題很複雜欸,看要從哪個角度去切入。
如果是從一般KOL的業配文去看轉換率,能有2%~3%的轉換率就是非常好的成績。
100個粉絲中有2個人下單,聽起來不難,但通常KOL的目標客群都相當精準,銷售的東西也通常會令人覺得「沒錯,我需要升級我的用品和飲食。」,再加上對KOL的信任度才有這樣的數字。
但文創產業畢竟本質上還是娛樂,是被排在生理需求很後面的,我覺得用一般商業行銷的概念來評斷創作者的銷售數字,其實意義不大。
下收
#創作者 #作家經營 #收費制 #內容變現 #小說平台 #台灣創作
latest #7
以自營為主的創作者,收入來源都是複合式的,連載、實體/電子出版、週邊、訂閱……各種排列組合,如果要用轉換率來看銷售額,我覺得一定會有很嚴重的挫敗感。
試想,許多人在追劇追連載時,都喜歡將連載養肥了再一口氣追完,這是很普遍的消費習慣。
而且若是要算轉換率,又要用哪個數字做基準?是臉書粉絲數?平台追蹤數?要不要加上訂閱的會員人數?
每一個數字都有如一道謎題,光是理解都需要耗費許多心神,即使理解了之後開始行銷、花錢下廣告推廣,也極可能因為演算法改變或是遇到其他熱門活動正火,而導致一次次的無效行銷。
我覺得創作者需要關心的重點不在轉換率,而是去觀察那些原本就在追蹤你的讀者是否能接受新的付費模式。
既然要商業化,那就一邊執行一邊調整各項經營策略,是否要深化和讀者的連結,還是調整連載節奏,強化宣傳模式?或者去開發新的閱讀者?
是針對作品做行銷,還是將個人也經營成品牌呢?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重點在找到自己適合的經營模式。
對於不擅長自我行銷的作者,有個簡單的解法:去理解你正在使用的平台。
一般平台都會有各種類型的排行榜,也有編輯選書以及首頁主題推薦等曝光手段,去理解你正在使用的平台的邏輯,你可以選擇迎合平台風格,也可以選擇強化類型標籤。
試想如果你是選書的人,要怎麼從茫茫字海中找到你的作品?
又如果你是在標籤和搜尋中找作品看的讀者,又會被哪些要素打動而感興趣?
不擅長主動出擊,那就讓平台成為你的輔助工具。
如果連這樣都覺得好麻煩,寫作只是滿足自己的創作慾,那佛系經營也沒問題,默默放上網,不說明、不宣傳、不行銷,一切讓作品靜靜在網路的某個角落等待有緣人發現,這也是一種選擇啦。
從免費提供內容,進階到販售作品,本來就是一件跨度很大的事情,思考邏輯和經營策略會有非常巨大的轉變。
作者初期幾乎都會遭受挫折,但網路的優點就是可以不斷的嘗試,同一個內容也可以一直去調整行銷模式,直到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我覺得最難的還是心態上的調適,其他的真的別多想,做就對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