カメコQ(CQ)
2 months ago @Edit 1 weeks ago
十一月、十二月紀錄。
latest #32
《昨日的美食》19。喜歡史朗在賢二的要求下出自自己的想法為他挑的禮物,以及結尾XD
《厭世機器人Ⅳ:系統崩潰風險評估》。沒有複習前一集,加上殺人機又因為某些原因對某件事有所隱瞞,所以前半段我讀得有點困惑,可是殺人機與王艦還是非常可愛的。
カメコQ(CQ)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明日,明日,又明日》。本來是要打發掉出門運動&看球前的幾個小時,結果看到最後一刻才出門,確實是非常好看,好的故事就是能揭露人生的神祕。就算不是遊戲玩家一定也能理解故事中的遊戲元素,而我也不會把自己定義為玩家,可是作中的遊戲元素竟然召喚出我自己的經驗讓我產生了共鳴,也是出乎我的意料。
立即下載
カメコQ(CQ)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莎蒂和山姆對於主角的性別有不同的直覺,但他們很快達成共識,在他們一起創作的第一個遊戲《十五》裡,主角是個沒有性別的小孩。室友兼遊戲製作人馬克斯玩了以後很自然認定主角是男孩,後來看到負責創作音樂的馬克斯前女友柔伊也很自然認定主角是個女孩,看到這裡我竟然忍不住哭了一下。
我當然知道我比較喜歡是A又是B,或者可以是A也可以是B的空間,可是我也沒想到這對我來說可能真的很重要?
他們開始做遊戲的年代是一九九五年,比我開始接觸很多東西的時間早了不少,可是還是有種感覺,好像被召喚起從我開始接觸到世界到某個時間點為止做的那個夢。莎蒂和山姆的不同直覺,是源自於性別使他們對於遊戲中扮演的「我」有不同預設,我想他們對此是沒有意識的,所以這個「沒有性別」的空間或許可以說是這對一男一女的好友因沒有意識才創造出來的,可是保有這樣的空間確實讓我自在,即使我是個會做出一個選擇,而不是又A又B的人也一樣。
「玩家莎蒂覺得這個場景很性別歧視也很突兀。但與此同時,世界建構者莎蒂接受了這款遊戲是出自遊戲圈最具創意的創作者之手。不只遊戲,在那個年代,像莎蒂一樣的女孩調整自己,忽視普遍的性別歧視,因為如果指出這些問題,就會顯得不夠冷靜。如果想和男生一起玩,就要讓他們在你身邊也能暢所欲言。如果有人說你遊戲裡的音效聽起來像陰道擠出的屁聲,你就應該跟著笑。不過這一晚,莎蒂沒有心情笑。」
關於審美與意識的衝突,想想在永別書好像也有類似的段落,不過對我來說就沒有這種被講到心坎裡的感覺,畢竟我建立審美的時期本來就沒有什麼台灣意識,然後我也讀不懂三三文學。
カメコQ(CQ)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街とその不確かな壁』。繁體中文版快要出了,所以也簡單寫一下感想。我向來不是村上春樹的忠實讀者,事隔多年再次讀村上春樹,覺得著重孤獨的「狀態」的描寫確實給我一種很現代的感受,並非沒有描寫孤獨的成因、生活的細節,但是狀態才是重點。不過我並不是沒有受到撫慰,那句「我沒有自信」有打動到我。
カメコQ(CQ)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另外閱讀過程中也想到看過有人笑稱村上春樹的作品動不動就做愛(話說本書沒有做愛喔,當然還是有性),我還沒有回顧舊作所以也無法驗證假設,但目前我會猜想在討論生與死的時候,將性放在生的這一頭來談論也是很合理的。
當然也會想起前陣子陳系美批賴明珠譯,雖說當年《IQ84》我就是被賴明珠譯氣得只看完第一集就讀不下去,這方面我覺得編輯要負一定的責任,但賴譯的影響力以及有影響力的原因,我覺得是值得討論的。
《漢文與東亞世界:從東亞視角重新認識漢字文化圈》。
「正規漢文和變體漢文,是基於中國正統文化價值觀來判定的。合乎此,是正規漢文,否則就是變體漢文。但是,如果離開了中國正統文化價值觀,那就只能說東亞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漢字文體,加上非漢字的本國文字、本國文字和漢字的混用文體,種類就更多了。其間既有時地之異,也有層次、使用階級的差別,甚至還有男女之別,錯綜複雜,其背後隱伏著不同的語言觀、價值觀、國家觀以及世界觀。」
也許可以是對於同文同種一說的解套方式?不過在這個頻繁交流的時代,「離開中國正統文化價值觀」不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書中整理了日、韓、越、蒙以自己母語讀寫漢文的例子,其中將漢字內化為自身文化最成功的是日本,但無論哪個民族都是在交流不易的古代才擁有這樣的空間吧。
カメコQ(CQ)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讀到這裡也想到台語漢字書寫的問題,我還沒有真正了解過這個議題所以以下都是我隨意的聯想,就是我從前一段時間開始就有一點懷疑,不見得是台語需要漢字,而是華語(抱歉我不知道有沒有更好的稱呼)更需要台語漢字書寫的台語字詞來拓展華語的邊界吧?與另一種語言系統同居一處還使用共通的字符,對推廣台語正字來說是不是反而有點不利呢?
會想到這個也是因為奪冠後的台灣尚勇跟台灣上勇爭論。假如沒有正統變體之分,以自己語法的漢文寫另一語言語法的漢文可以說不是今日才有的現象,可是華語與台語現在的關係終究並非如此。
カメコQ(CQ)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另外看到變體漢文介紹的候文又想到「偽中国語」,這其實也能說是一種變體漢文吧?我覺得滿有趣的是,書中介紹的歷史上的變體漢文是由非正統漢文使用者用自己母語的語法來書寫,不過現在懂日文文法的中文使用者也能寫出偽中国語,這是因為對語言的理解變成雙向才做得到的。
カメコQ(CQ)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作者提出古代因交通不便、人際交流少,導致中國鄰近民族早早就放棄語言系統差距較大的漢語口頭語言,企圖利用自己的母語系統來閱讀書寫漢文,而有需要與漢文文化圈的人交流時就用筆談。這也讓我想到前陣子看過有人覺得中文使用者習慣用中文讀音讀日文人名是很怪的一件事,也有礙溝通。我當初反而覺得有這種想法的人很怪,不過現在回頭想想,這是否是因這個世界從文字的交流變化成很輕易就能直接見面交談的聲音的交流了呢?
除了這些聯想,本書讓我覺得最有趣的論點是日本訓讀的靈感源自於中國佛經的翻譯,隨著佛教東傳而進入日本,書中列出了佛經的漢譯與《日本書紀》的內文作為對照:
「比丘者,此云勤事男;比丘尼,此云勤事女。」(《天台菩薩戒殊》)
「可美,此云於嘛時」、「彥舅,此云比古尼」、「皇產靈,此云美武須毗」(《日本書紀》)
而日本訓讀又受到佛經漢譯、漢文標記、韓國訓讀等等的影響,梵→漢→和的翻譯間語順的顛倒再顛倒也衍生出梵和同類說與本地垂跡說,讓日本藉著無現實關聯的印度的宗教權威,來抵抗鄰近的強國中國的影響力。
カメコQ(CQ)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近來發現我讀到很被打動、很受啟發的想法時常會忍不住闔上書站起來走一走,在讀訓讀與佛經這個段落的時候我就放下書去客廳走了一圈(rofl)
雖然作者是韓國人,談論的是整個東亞世界,不過目前仍在使用訓讀、保留大量訓讀資料的就是日本,熟悉日文的話讀起來沒有難度,不熟悉的話我不太確定,不過總之我讀得很開心。
《她物誌:100件微妙日常物件裡不為人知的女性史》。如果我是15歲,這本書可能會讓我得到很多啟發。當然不是說現在15+20歲的我讀完什麼也沒得到,只是這本書的形式就是一項物品一篇,每篇以電子書來說大約是6~7頁的篇幅,優點是很好讀,以物品勾勒出女性地位的變遷;但反過來說每篇的篇幅都不長,感興趣的主題要自己再去找補充資料,不過這不是問題,我不算很愛這本書的原因是可能也因篇幅限制,有時候作者的一些切入點或是結論會讓我覺得有些草率。
カメコQ(CQ)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所以看到下面這句的時候就有點新仇舊恨一次湧上的惱怒:(主題是月亮杯,前面講魔女嘉莉月經來潮的劇情當引子)「她們不該拿東西丟她,而是應該給她棉條,或者勸她不要用這種落伍的東西,去買一個符合環保價值的現代月經用品──月亮杯。」
カメコQ(CQ)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也可能這不是作者的錯(儘管我覺得這段引子毫無道理),純粹是我想起過往以環保為由「鼓勵」女性使用月亮杯的事件。我自己就是月亮杯使用者,而且我也很高興用月亮杯後少產生了一點垃圾,雖然我不知道這對保護環境到底有多大用處;但如果要鼓勵人用月亮杯,我的理由絕對不會是環保,好嗎?
還是要說喜歡的地方,是書中的介紹也會並陳正反兩面,例如「天生母愛」的概念被創造出來後提高女人在家中的地位,卻也將女人綁死在家裡;但也因為母親角色提升,母親將會成為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自然需要稍微受過教育才好,於是平民女孩也得到了讀書識字的機會。嗯,其實我不是真的對內容不滿,就只是不愛作者的筆法吧。
《子彈與玫瑰》。看另一本語言學的書,讀到十點多就好想睡,結果換了這本又馬上清醒,看來我還是大學那個上語言學概論上到打瞌睡的我啊。滿喜歡李桐豪寫人物,這本收錄的內容大概超過一半都看過了,重讀還是有樂趣,訪政治人物的那幾篇可見當時政局,當真是恍若隔世。
カメコQ(CQ)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李桐豪的訪談很容易讓我對訪談對象有情,作者顯然不是沒有立場,但這不等於會預設立場,所以顯得對每個人都有一些理解與愛,而我也能用這樣的角度去讀。像寫朱天心那篇,雖然我對朱天心沒有好感,但一直很記得謝海盟跟她擦肩而過,母子倆成了陌生人。唯獨這次第一次讀博恩的訪談,我還是覺得不以為然,可能一切讀起來都像預先準備好的答案,不過說「他厭惡一切人際關係,能不跟人接觸就不接觸」倒是讓我覺得好像可以理解。
《魔法壞女巫》。沒看過音樂劇,跟綠野仙蹤也不熟。歌都很好聽,最喜歡的是Defying Gravity,但讓我覺得一切都值得的瞬間是那場派對,就是真的一切都值得了。上集給我的感覺是格琳達當然是愛艾法芭的,但也沒有真正理解她的處境,這種不理解但愛著或許也是一個打動我的地方吧。
不過有受過音樂劇訓練的觀眾,跟較不習慣音樂劇的觀眾觀看後的感受是不是也會有差別呢?看到有人說音樂劇翻拍成電影就要面對電影的考驗,想辦法說服電影的觀眾,我一方面覺得可是音樂劇的邏輯就是這樣啊!一方面也覺得搬到另一種媒體,確實就要配合另一種邏輯。
但我算是音樂劇觀眾,所以也只能以音樂劇觀眾的角度說我很喜歡,期待下集上映。
愛波🚸
5 days ago
看到有人說格琳達是惡役千金我整個救命啊笑死(rofl)
愛波🚸
5 days ago
我也覺得派對的演出是我最喜歡的一場,但在那之後⋯⋯角色居然還是原本的樣子(??)
apofatica: 格琳達這類角色感覺應該要在我守備範圍外,但我竟然滿喜歡的,像她這樣的人只能意識到艾法芭個人但沒有意識到更大的東西我是覺得很有趣XD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