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關於近日精靈文注音與台羅之爭。
#精靈文 #注音 #台羅 #臺語 #母語
#羅馬拼音 #漢語拼音
latest #13
Laven
2 months ago
留一樓
Laven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先來個整件事的大意,以下如有誤請指證。噗浪使用者「做作的Daphne」以注音符號做為發想,設計了一套兼具實用性與美感的精靈文,並與justfont合作輸入法,供使用者免費下載使用,引起一波風潮。不過消息擴散後,部分人士開始批評,認為基於臺灣本位或其他諸種原因,應該推廣台羅而非注音,又再度引發支持者與反對者的紛爭。
立即下載
Laven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關於語言使用應該以何為尊,有注音派、台羅派。支持注音派認為,現行注音已經通行全臺數十年,棄注音重新學台羅未必能讓使用者更快上手,而要比早的話,注音一定是比九零年代才完善的台羅要早。台羅派則認為,台羅正式誕生是九零年代,但最早可以上溯至荷西時期傳教士來臺時以羅馬字拼寫臺灣當時語言,且以完整度而論,使用注音標示臺語必須新增許多音,還不如直接使用完整的台羅系統。
Laven
2 months ago
至於臺灣理想主流語言應該為何,有臺語派和綜合派。基於兩岸歷史和政治因素,臺語派基本上認為臺灣應該逐漸汰換國語、改用臺語,其中少部分人更認為要廢棄現行國字,走向標音系統;綜合派則認為臺語不能代表所有臺灣族群,應該維持目前現狀,不動目前的國語和注音基礎,但是另行推廣臺語客語等多種語言。
Laven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就語言推廣而言,則有台羅激進派、現狀溫和派。台羅激進派認為唯有台羅是唯一標音法,應當將通用語言改為臺語,捨棄中文字形,並以台羅標音方式取而代之;現狀溫和派認為台羅是臺語的有利輔助,但短期內不能期待台羅能完全取代注音,亦不能期待臺語完全取代國語,因此仍以溫和推廣為主。
Laven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就我個人的看法,不論是講歷史還是講廣用,其實都是有問題的。因為要論早,中文的書寫至少可以追到超過兩千年前,反切標音法則出現於三國、南朝時期;要論廣用,國際音標IPA可以精確標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所有語音。而語言文字最殘酷的地方,根本不在於誰最早、誰最完美不需要增補,而是誰有「持續」且被「多數人」使用。現在根本沒有人在用反切學中文,而除了語言學研究者以外,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也根本不懂IPA,要學習特定語言也幾乎總有IPA以外的標音法可以使用。這也就是說,語言文字的世界,比的根本不是誰歷史比較悠久、誰標音法比較完整,而是比誰人多氣長。
Laven
2 months ago
所以要搶得語言主流的優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權力鯨吞,不然就是你只能徐圖蠶食。以權力鯨吞很好理解,世界歷史上無數統治者都這麼做過,就是殺死一部分你的對手,掌握剩下的人的生死大權,然後逼迫他們只能講你的語言、用你的文字。至於蠶食就比較難懂了,你要一點一點在主流語言和文字的包覆中,找出細小的空間當突破點,並且持續不懈怠。你得包裝新的語言文字,把學習它們變有趣、變輕鬆,降低這件事的難度,增進大家學習的意願。但這畢竟不是主流,再說語言文字再怎麼有趣不會比專業娛樂更有趣,要輕鬆也只能學到皮毛,因此這樣做成效依然有限,你只能持續的做,不斷的做。既然用的是蠶食的招,不能期待有鯨吞的效果。
Laven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自己。我父母的母語都不是國臺語,但是他們彼此都無法懂彼此的母語,因此溝通都是用國語進行。我在國語的環境中長大,不懂父母任一方的母語,但是隨著長大、出社會,竟然也漸漸能懂、能講一點臺語,為什麼?就是因為我遇見了一些使用臺語的人。只要我會持續不斷遇到這些人,又必須與他們持續溝通,我必然會漸漸懂一些簡單的臺語,儘管既不純正、也不道地,還很簡單。
Laven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當然我知道,不純正不道地還簡單的皮毛,是很可能觸怒激進專業人士的,因為我的臺語能力與激進專業人士相比,根本就是垃圾。然而友人曾有個金句:「一切潮流都需要跟風的大眾,絕不可能只靠幾個精英、激進派就能創造出來。所以如果你希望造成一股潮流,就要先忍受垃圾。」
Laven
2 months ago
「比如你是推理迷,希望推理小說大熱,在推理小說形成潮流之前,首先得有一大批感興趣的人加入。這些人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讀者,但他們剛加入,當然還不懂怎樣才算寫得好的推理小說,所以就會創造或喜歡一些推理迷覺得是垃圾的作品,要等他們漸漸寫得多了、看得多了,才有機會跟上推理迷的腳步。作為推理迷,如果不能在他們跟上以前忍受他們的垃圾,甚至痛罵他們為什麼寫出或喜歡垃圾,只會永遠失去他們,並且失去推理風潮成形的可能性。」
Laven
2 months ago
想起友人的金句,覺得所謂北風與太陽的比喻實在貼切。
Laven
2 months ago
最後還有一件事是這樣的:當看到或聽到某人做了某事,大多數時候我們其實並不知道那位某人是誰,又為什麼選擇這麼說、這麼做。現在認知戰打得熱烈,即使是認識多年的朋友,也不一定能抓得準對方行為的動機。在這樣的前提下,輕易被挑起情緒是不必要的,因為你不知道你的喜怒哀樂和與此相應的舉措是否正是對方的目的。因此我個人會建議,對看來聽來的一切保持一定距離,有意識地避免讓自己深陷其中,節省自己寶貴時間和情緒的損耗,這樣不但健康很多,或許還可以節省交給身心靈課程的報名費。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