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ki Tamayo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閱讀簡記
讀完傳說中的《巴別塔學院》,閱讀時間6小時46分鐘。

當初聽到是透過「翻譯過程中無法轉譯的部分」來實現魔法,這個設定聽起來既美麗又浪漫啊!原以為這是一本硬核奇幻作品,實際上並不太硬核,奇幻成分比預期中低很多,那別具特色的「銀工魔法」,像是只作為一種前提、一種背景存在。作品主要想探討的不是語言差異與完全翻譯的可能性,更偏向探討權力與壓迫、種族隔閡。

閱讀體感在前段有點悶,中段讓人著迷其中,後段則進展太快導致感到迷惑。總體來看,我認為是一本精彩的好作品,只是主軸方向和原本的期待不相符,好希望能看到更多銀工魔法的知識。

(以下包含劇透)
latest #18
Saiki Tamayo
1 months ago
●銀工魔法

銀工魔法是最吸引我的元素,原本以為本作是圍繞在銀工魔法的學術職場小說呢!作品中對於銀工魔法的設定著墨不是太多,卻足以勾勒出一個體系。

除了最核心的不同語言的字組對應外,銀條的純度、銘刻針、共鳴的設定,以及舉出一些實際用於生活中的銀條案例,讓這項技術顯得真實具體。
Saiki Tamayo
1 months ago
眾多奇幻作品展現了各式各樣的魔法系統:有些魔法相當普及,人人皆能使用;有些則需具備特殊的天賦才能學習。有的魔法彷彿是身體的一部分,輕而易舉地運用;有的則需經過長期而嚴格的訓練,才能釋放出超越常人的力量。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羅德斯島戰記》中的魔法師,作品設定中,魔法師須遵守極為嚴苛的戒律,但所能使用的魔法卻僅僅如火球術般,放在其他作品裡只是基礎魔法。另一部作品《地海戰記》也有類似的情況,學習魔法是一條艱辛的漫漫之旅,並具有諸多限制。

提到《地海戰記》,突然想到它和《巴別塔學院》有一些相似之處。《地海》的魔法源於對事物「真名」的掌握與理解,真名使用的是太古語,知曉真名意味著理解事物的本質,進而能夠獲得掌握對象的能力。
Saiki Tamayo
1 months ago
能普遍使用魔法的世界觀固然迷人,我也很喜歡讓魔法能力僅存在於少數人的世界觀。

《巴別塔學院》的世界中,能夠施展銀工魔法的譯者並沒有先天的限制(例如不一定需要擁有特殊的血脈),這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但另一方面,卻也需要具備語言天賦的人才有更高的成功機率,因而維持魔法人才的稀少性。

施展銀工魔法不僅僅是唸出兩種對應的字詞而已,還必須對這兩種語言徹底熟悉——「你要同時在腦中想著兩種意思,存在於兩個語言的世界中,並想像自己在這之間橫越」。在故事中有一個劇情橋段,主角羅賓在受傷逃跑時想要使用隱形魔法,但卻失敗了。這是因為「他無法讓銀條生效,腦中充斥著極度的痛苦,使得他無法切換到中文模式」。

我覺得這樣的設定讓銀工魔法兼具感性與理性,既具有精確性,又包含模糊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浪漫感。
立即下載
Saiki Tamayo
1 months ago
●註定倒塌的巴別塔

書名《巴別塔學院》直接預示學院終將走向毀滅,甚至在故事前期,作者便透過上帝視角告訴讀者,主角四人組終會分崩離析。翻譯原本是促進不同文化與種族間溝通的橋樑,但在《巴別塔》的世界中,翻譯的力量仰賴他語言的價值,而這種依賴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掠奪性。最終,學院因「翻譯」這個永遠無法被完整翻譯的概念迸發出無窮的力量而毀滅,似乎暗示著操持不同語言的人永遠無法完全理解彼此,真是令人沮喪的結論。
Saiki Tamayo
4 weeks ago
在閱讀其他人的心得時,我發現有些人對作者提前預示主角群最終會分道揚鑣感到氣憤,不過我自己倒是覺得無妨。一方面,我認為重點在於他們「如何」走向分裂;另一方面,這種預示未必代表最終結局,說不定他們最後還是會重新接納彼此呢?然而實際上,主角群的確以一種讓人難以接受的方式分崩離析了。

其實對於他們的分裂,我並不感到太過難過。原因之一是我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體會到他們之間的深厚羈絆。他們確實因弱勢身份而聚在一起、互相取暖,但關係似乎也僅止於此。

這或許與人物的塑造有關。羅賓和雷米的形象相對鮮明,而蕾緹和薇朵瓦則較難分辨,唯一的印象是蕾緹比較火爆,常與雷米爭吵。羅賓和雷米的友情經過特別刻劃,但女孩組的情感展現卻相對不足。到故事後段,即使受到蕾緹的背叛,薇朵瓦仍表現出對朋友的愛,這樣的心情需要讀者自行想像去填補空白。
Saiki Tamayo
4 weeks ago
話說回倒塌的巴別塔,我認為主角群的分裂是呼應「操持不同語言的人永遠無法完全理解彼此」的論述。然而,這樣的設計卻讓我感到一絲彆扭,因為主角群之間似乎從未真正嘗試理解彼此,走向不同的道路反而顯得理所當然。

不過,轉念一想,這或許正是作者想表達的意圖——在這個故事裡,互相理解從未存在,因此故事的核心是關於權力與掠奪。這也許就是為什麼讀到後段時,我會越來越感到不知所措,因為這並不是我一開始所預期的主題方向。
Saiki Tamayo
4 weeks ago
●愛而不得的殺意

羅賓認為蕾緹之所以殺死雷米,並不僅僅是場意外;她其實就是衝著雷米而來,因為她無法接受這位深色皮膚的男孩竟然拒絕了她——這位「英國玫瑰」的愛。

這讓我聯想到故事中還有其他兩組類似的對應關係:羅賓殺死了勒維教授,葛瑞芬則殺了艾薇。根據作者的註解,葛瑞芬對艾薇的情愫應該毋庸置疑,艾薇卻與他立場相左;至於羅賓對勒維教授,我認為雖然羅賓並不愛他,但在某種程度上希望獲得他的認同,尤其希望母親能得到勒維的認可,他們並不是勒維的工具。
Saiki Tamayo
4 weeks ago
●白銀與鴉片戰爭

儘管作品的後期發展變成阻止戰爭發生的學運故事,與原本的期待不符,但看到「鴉片戰爭」這個重要歷史事件被融入故事,我對此感到期待。銀工魔法的設定賦予白銀超越金屬的價值,使得藉戰爭掠奪白銀的侵略行為顯得更具合理性,這種歷史與魔法的結合非常吸引人。

然而,這個議題過於宏大,在篇幅有限的情況下,青年們的止戰訴求略顯衝動且薄弱,缺乏足夠的鋪陳來支撐他們的訴求,在閱讀時不太能同理他們。

赫密士會的成員主要由那些對英國壟斷銀工魔法技術、掠奪各國語言人才卻不分享技術感到不滿的人所組成。我起初疑惑為什麼他們會如此支持中國,甚至不惜以生命阻止戰爭發生,後來回頭重讀後才明白,他們的目的很單純:只是為了削弱英國勢力,而恰好近在眼前的事件與中國相關罷了。
Saiki Tamayo
4 weeks ago
我仍然不太理解他們為何要走到這種地步……對我來說,他們的說服力不足。他們似乎有著強烈的信念,願意犧牲自己來毀滅存放在巴別塔學院中的所有銀條,但我感到困惑,難道沒有更好的做法嗎?
安訥/小步
4 weeks ago
這部真的很像是某類電影,觀看過程很順暢很投入,但看完後忽然意識到哪裡怪怪的、有些破綻,好像只是被音樂、被剪輯帶著跑,其實並沒有真正被打動。我覺得作者流暢的文筆跟看似惆悵的文字就是那樣,是有效果但並沒有辦法停駐心中,不會惦念在意,或真正很感傷。
Saiki Tamayo
4 weeks ago
anna_32: 認同這個說法,若用電影來比喻的話,這部作品算是我會覺得值回票價的那一類,但還達不到物超所值的程度。
Saiki Tamayo
4 weeks ago
而且越想越發現,這部作品的中心思想不是我所喜歡的。看到語言不是用來促進溝通,而成為掠奪的對象,這確實是一個很棒的設計,但同時也讓我感到沮喪,甚至有些無法接受,作品本身又不至於精彩到,讓我即便不認同這些想法,也能在其他層面被打動。
安訥/小步
4 weeks ago
我懂欸!就是我不是不欣賞這部,但這部有種太聰明了的感覺。作者知道怎樣安排可以讓人覺得很有深度、很有意義,但最後的手段⋯⋯我知道意象很美但我向來不是很喜歡玉石俱焚的安排,所以即使能明白她在寫作手法的厲害之處,但不能說我被她感動到。
安訥/小步
4 weeks ago
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作者並沒有很真誠要去寫一場社會運動吧,裡面不同立場的人共同合作一度讓我想起楊逵的《送報夫》(中篇小說),《送報夫》的概念雖然素樸,但那是在日治時期整個東亞圈的有識份子都會互助合作的那個年代會有的團結感,裡面有一股很真誠很真摯的態度。

但《巴別塔學院》不然,那有點像是作者讀了一些資料放進去,我會覺得作者做了很多功課,但還是有種,不太能接受這麼容易就合作的發展?
安訥/小步
4 weeks ago
特別是透過傳話來回,跟抗議工人的合作,覺得真的能這樣做嗎?真的能成功嗎?雖然可以說對方也是在他們身上賭一把,但覺得蠻神秘的。
Saiki Tamayo
4 weeks ago
anna_32: 「會有一股很真誠很真摯的態度」這句話形容得很好,對,《巴別塔學院》少了這樣的感覺,比較多的是青年們一意孤行的衝勁,至於抗議工人為何會協助他們真的是很謎。
安訥/小步
4 weeks ago
我記得小說有說到兩邊就是利害關係一致,但後來覺得也幫得太徹底+似乎只有代表在協助溝通,能幫成這樣有點過了?
Saiki Tamayo
3 weeks ago
anna_32: 嗯,大致上是在反白銀這點立場相同,兩邊都不希望英國藉由發動戰爭獲得更多白銀。不過還是覺得工人方也太相信主角們了吧,二話不說就提供幫助。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