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笑,真的和惡夢差不多。
不是差評的意思,不是的。
前面2/3的部分有很多地方都在想手持攝影機跟拍好暈喔我好想吐,但是想想紀錄片的內容又吐不出來,也不能吐,就一直憋著,在很難受的狀態下看前面。
後面好像還好了,偶爾晃一下還是超想吐。
真的好感慨喔。
「真的就是你想活出怎麼樣的人生。」
就是這句話,也只有這句話了(講不出什麼太像樣的感想。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好好笑根本很久沒創作了也沒什麼像樣的作品,但好懂把腦袋打開的感覺,我沒真正打開過,但是了解那種好怕打開的感覺。
我也講不出來要不要去看,適不適合創作者看,真的就是你想怎樣就怎麼樣,這是自己決定的,所以想看就去看吧。紀錄片就是這個人的人生,他拍了他的人生給你看,剩下的你自己想。
看到他跨越帕桑的部分好想哭但又震撼到哭不出來,片尾還在同樣的巷口放帕桑騎車離開vs宮崎先生走路過那個巷口的影像有夠犯規。
我真的沒辦法說很懂吧,我沒有為了創作這麼嘔心瀝血過。
但是來來回回反覆琢磨同一個點,打開了就無法停止的,還有難以敘述的,該怎麼樣就怎麼樣的,哀嘆自己做不出來氣得要死的,多多少少都做過。
好氣自己弄不出來腦海中的畫面,氣到不行,痛苦到不行,痛苦到乾脆放棄但放棄不了,又撿回來自己做,難以妥協,堅持到最後真的太痛苦了只好退讓一點點,但有退讓就永遠是個疙瘩,哈哈。
創作很孤獨,非常孤獨,也非常的痛苦,好傷身體。
但好喜歡。
會想要在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打開來看一下幾個片段。
但不要再看全部了,唉,好感慨,要是每次都看到哭也很麻煩。
我覺得是沒辦法去評價好不好看的,好不好看取決於你想看到什麼東西,可能有人當成吉卜力或宮崎駿秘辛之類的去看,但很顯然這部片並不是這個樣子。
我在預告和開頭的時候都想過,到底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想要拍這個呢,這麼討厭商業化的宮崎駿把自己的經歷商業化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看完之後覺得對我來說有沒有商業化都無所謂了,這個記錄真的好重要,也好有意義。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尤其是在片裡面也描述了隨著日子前進,身旁的好友也一步一步先行離開,我覺得最令人難以承受的反而是竹林女士的部分,可能因為前半部分她都還有出現在片中,我甚至記得在帕桑的告別式前她靠在角落的柱子上的模樣。
然後某一天流理台前再也沒有她的身影,好難過。
還好有這樣的記錄,但我覺得不只是宮崎駿的,只要是個人有這樣的記錄都很好。
前面預告還放克里斯多夫李維的紀錄片差點開始難受,我也會去看的,尤其是做這個行業,我必定得去看。
雖然李維的社經地位和家庭支持度大大影響了他所能受到的照顧以及後來的生活型態,但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去看的,重點是那個概念,resilience,的那種感覺。
做復健科怎麼能不看。
宮崎駿的紀錄片也是,還好有來看,有看真是太好了。
回到前面那個好不好看的話題,我講不出感想也講不出好不好看,因為這是他的生活型態和人生,沒有什麼好不好看的。但是他所獲得的人生經歷將會成為觀影者們的養分,去啟發每一個人去想自己到底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像他那樣好嗎?我想做什麼嗎?
之類的。
我覺得其實也不是真的要說這部片就是給人一種啟發,這樣講不管從哪個視角都蠻自以為的(雖然也確實就是啟發),這部紀錄片的風格和蒼鷺與少年一致,用符號去講故事,而之後要怎麼解讀和演繹那個符號就是讀者的事情。
講不出好喜歡,還是只有好感慨,但我喜歡能讓我感慨的東西。
跨越帕桑的那個震撼我也沒辦法說出來到底是什麼,但是那句「我殺了他」不是最震撼的但聽到時還是默默吸一口氣再點頭,從旁人角度的跨越,對於自我的告別,但是這份告別可能也會慢慢改變、淡化、模糊那個存在(概念)對於自己的,那些東西。
雖然嘴上說著可能舅公(帕桑)也不希望我去救他,但是感受不是那麼直接的,複雜的。
我喜歡他在闡述這些的時候從這些複雜的東西裡頭一點點撥出碎片的感覺,這些碎片很重要,雖然講起來不黑不白不快不慢,模模糊糊不乾不脆,但是它的存在很重要,碎片它曾經存在的這件事對他來說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才能在他的作品裡捧出這麼多的碎片出來......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前面有幾幕都好想哭,但是真正開始掉眼淚掉到停不下來是米津來的時候,音樂一放下去就開始掉眼淚, 啊......
畫面定在米津的時候我也好震撼,米津好年輕,雖然不同專業但對空間裡的其他人來說,米津已經是下個,或是下下個世代的人了。時代在前進,有人掉隊,有人加入,然後世界輪轉著繼續下去。米津講到北極星的時候我也是難以承受,宮崎駿之於我並不是那麼重要,但完全理解北極星的存在,而這之間他們產生的聯繫包含了好多重要的含義。
看完之後還是很想創作,但更想去好好地做好一部作品。
想好好地寫想寫的那些東西,想珍惜我現在的經歷、邂逅和創作時間,想簡化我自己的生活。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沒辦法把我的全部都奉獻給創作,那不是我的人生,但我不創作會死,所以還是要創作。
就做吧。
去寫我想寫的那些故事。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創作並不一定是如此瘋狂的,每個人的創作模式不同,只是我剛好是那種必須要把整個人扔進情緒和思考當中才能寫東西的人,所以自喻多少還是有點理解那種要把腦袋打開的感受。又是自以為(我的)。
仔細想想可能是我都是用直覺和感受去寫東西,去描繪那些我想看的,遇到理論就是一塌糊塗。也因為這樣所以會深受接收到的資訊影響,看完電影的半小時內甚至會因為感覺調節失衡而分不清楚自己在哪裡要做什麼......腦海裡全部都是雜亂的想法和片段,一大堆零散的資訊碎片在大腦裡爆炸,消化吸收扭轉刪除,我擅自把這些都分為接近瘋狂的那一邊,因為這樣的模式甚至曾經影響到我的日常生活,那幾個禮拜我甚至真的以為我要瘋了,要跨過光譜上的那條界線了。
這是我對創作的理解,是我的咒(不是詛咒的意思)。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其實講瘋狂也不一定,是這樣的狀態被普世稱為瘋狂,也被宮崎駿自己說「我的腦袋好像壞掉了」但是細緻地去區分也沒什麼特別的意義,要做的事沒什麼改變。
只是描述狀態。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騎車回家的路上也在想到底要怎麼總結這個片。
大概就是我會珍惜這部片帶給我的感受和經驗。
其他人不想去看也沒關係,不喜歡也沒關係,覺得好或不好都沒關係,我已經獲得了我認為重要的東西了,我會好好珍惜。
只打這句好偏剖但我想不到用什麼不偏剖的方式去描述他,希望未來的我會記得這句話的含義,不是痛苦的意思,也不是不痛苦的意思。
雖然上頭還是有把舅公連接到帕桑,但是不是指就是要這樣去解讀蒼鷺與少年的意思。舅公的不是帕桑本人,原型無法成為故事,而我們去理解故事是我們用自己的符號去思考、試圖解釋。
我喜歡紀錄片中蒼鷺是鈴木先生的玩笑,紀錄片也因此有些橋段真的很好笑,有點舒緩那些沉重的感覺,但蒼鷺跟鈴木再怎麼有共同點,真人和宮崎駿的經歷到底有多像,都沒辦法去解釋蒼鷺與少年所帶給觀眾的那些東西。
我們認識鈴木先生嗎,認識宮崎駿嗎,用鈴木=蒼鷺、宮崎駿=真人去解釋那部片是很奇怪的,雖然也是個人自由,但這樣的解釋會讓人獲得什麼?
林清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我覺得這部紀錄片出來之後可能還是會有這樣解釋的人出現,多少還是可以歸咎於紀錄片帶來的影響,但我想不是紀錄片本身主旨想要帶給觀眾的資訊。原型支撐、塑造宮崎先生在創作這部電影時的心路歷程,所以會提,也只能提。
但就像鈴木先生說宮崎先生繼續做是被帕桑罵了,宮崎駿則反覆提到都是小保的電話他才不得不繼續做,理由都是混雜在一起的,兩者(還有更多)都參雜在一起。所以如何去看待、解讀這些事就是觀眾的事。
說到這就想到前一陣子突然很討厭寫觀後心得,因為覺得這些感受用文字寫出來就變得很片面,就是因為功力不足用詞不夠精準所以才沒辦法很有效率地去講,只能反覆的去講是也不是,有也沒有。
看蒼鷺與少年的時候一直在想咒與符號。
好想看陰陽師喔(又提)我很喜歡夢枕貘的陰陽師裡每個篇幅晴明就一定要對博雅解釋咒的段落(雖然博雅很受不了笑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