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7
掰噗~ 打算
1 months ago
我估狗看看 (code)
滿難的一本書,目前大概讀了一半多了吧。一開書覺得困難的原因在: 作者會不停地轉換領域去套用同一個概念,讓人摸不著頭緒,但這是重點之一,後面當我的思維模式有調整,再重頭開始讀就有煥然一新的感覺。所以這本書最好就是直接去讀他,然後反思自己慣用的思考模式、破壞、重塑。
如果是很習慣確定性思考的,大概就無法體會到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吧。是說這些年自己的思考模式也慢慢從確定性轉換成另一種了。以前我會趨向要有一個確定、具體的結果,但是現在不需要,可以一直反思反而是最好的。偶爾會想起很久以前,我跟先生說現在有點無聊,結果先生就丟了這個給我,說那我可以想想看,訓練自己的思維,當年內心就吐槽說啊這什麼理工男思維,現在看起來倒是覺得很有趣耶XD,唉怎麼會這樣。
立即下載
在讀書會上,討論書籍時通常會有被說服/不被說服派。以前我可能會很在乎自己是否站邊的是"正確"的一派,但現在思考過程就會是1.我為什麼會這樣想?同意了哪些觀點?哪些觀點是還需要再確認的?聽聽別人的想法跟理由?是否補足了自己觀點中的盲點呢?再來就是往後如果遇上類似事件,就重新做一次。
是說以前會覺得先生有些想法近乎冷血,不過近年好像是我漸漸向他靠近 ......
啾太(≧ロ≦)σ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同樣地,也可以應用在文學上。如果看過即忘,很可能是故事單純就是故事,往後沒有再重複思考的地方了。但如果會想起書中的某些情節,就表示作者真的有觸碰到人性複雜之處了,對我來說就是優秀的作品。比如最近老是想起遠藤周作的沉默還有娥蘇拉的地海
啾太(≧ロ≦)σ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想到一件事,前陣子與書友聚會時有談論到ChatGPT,當然AI的大數據很有趣也很方便,但有些思考過程才是重點的事,我是不樂見交給AI的,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思考過程與情感塑造了人,錯誤依賴AI等於是將思考過程割捨了。是說當時我們在討論什麼啊,好像是斷章取義的媒體標題?
書友倒是很憤慨AI有時候錯誤百出但某些人還是全心依賴X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