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基特・懷特(Kit White)的《藝術的法則》是本小書,搭配101張圖,講101則藝術觀點。

本來覺得這書名眼熟,後來發現布迪厄也有同名的書。不同於社會學家布迪厄,懷特是藝術學院教授、畫家與藝術評論家,所以全書毋寧是對藝術學徒們娓娓道來一些基礎卻直指核心的觀點。

每一則藝術觀點都不長,我卻也經常受到觸動。作為讀書筆記,決定摘錄感到有趣的幾則。
latest #21
本書並沒有頁數,後續的筆記我只能根據本書排版設計,標注出這是第幾則作為摘錄出處。

藝術可以是任何事物。
藝術與否並不是由其創作的材質及方法來界定的,而是由人們因為經驗對「何謂藝術」有所認知的集體意識。』(基特・懷特,第一則,《藝術的法則》,木馬文化)
『我們所暸解的一切都是來自於周圍的世界。人們以各種方式,藉由藝術來研究、觀察這個世界,而相對地藝術所反映出來的,不僅是人們如何觀看這個世界,也傳達了人們經由觀看後的理解與反應。我們的一切關聯都來自於這個世界,不論是社會的、政治的或是美感的,藝術也正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無法獨立於外。』(懷特,第三則)
「傳統是想像經驗的紀錄」——凱薩琳・雷恩《布雷克與傳統》
「藝術創作的傳統」和「傳統的藝術」並不相同。前者是探索這個世界的紀錄,後者則是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經由探索所創作出的成品。藝術所敘述的世界即是藝術被創作出來時的世界,這是藝術對我們的價值;藝術訴說著我們的曾經和現在。』(懷特,第七則)
立即下載
藝術是人們與世界持續不斷的對話,並且已延續千年。
你的創作也是這個對話的構成之一,因此,對於在你面前發生過的事及當下周遭的交談要有所感知。試著不要重複已經被說過的話;要研讀藝術史,並且對當下這個時代與藝術的對話保持敏銳的觀察力。』(懷特,第八則)
上述摘錄的這幾則之所以觸動我,是因為我從小接觸文學(以及藝術)的過程裡,基本上都是由強烈的美學形式主義所主導——這話要簡單說,就是我十四歲決心寫小說時所開始認識的所謂文學,是「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的那種文學,是「看不懂的就是文學」。
但是大概二十四歲我就知道了,沒這回事。文學絕對不可能脫離創作當下的社會環境而誕生。文學/藝術就是政治。
---今天先筆記到這裡,有時間再慢慢補上
還沒時間把筆記整理上來,但剛才讀到一篇潘家欣對《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的書評,覺得正切合上面節錄的段落。
家欣跟我同年,我們的義務教育時期讀同一套國立編譯館教材,或許是這樣也有雷同的認同轉變與思考觀點潘家欣/挑戰成見,讓島上的大象現形——讀《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所有的藝術都具有政治性
你在描述時所做的選擇、所選用的媒材,在有政治意涵的詮釋中都會成為研究討論的對象。在創作作品時選擇避免和社會有關的內容,恰好顯示了創作者所處的世界,也使得作品承載了明顯的政治議程。所有的意識都能反映出創作者的選擇——不論他是選擇刪除或是將元素融入。作品所呈現出來的世界,就是身為創作者的你所要傳達的世界。』(懷特,第二十四則)

到第二十四則時,果然出現了這樣明確直接的宣言。
不過本書觸動我的部分並非只是對「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這種言論的反駁,我也喜歡他對於創作技術上的觀點。
明確地觀察,才能創作出清楚、表達其意的作品。
觀察力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不管是在臨摹大自然,或是在探索一個精神狀態,觀察的能力皆不可或缺。事情若非親眼所見,是無法被清楚描述的。要訓練自己排除先入為主的成見,從觀察中暸解任何事情。試著看你眼前所見,而不是你認為你看到的或是你想看的。』(懷特,第二十則)
想法的好壞,與執行的成果相當。
熟練地使用創作的媒材是很重要的。以拙劣的製作手法創作出的作品不是毀掉一個好的想法,就是會使差勁的執行手法成為主角。過於精細的技巧可以掩飾內容的不足,卻也能抑制圖像的表達;同樣的,粗糙和不精確的手法也會對作品演繹造成影響。因此,創作者可以根據需求來衡量技巧的使用程度和狀況,但只有在精通嫻熟技巧時,才能以捨棄技巧的方式來表達作品。』(懷特,第二十八則)
情境決定意義。
事件發生或物件存在的社會或文化空間,會賦予事件及物件特定的意義。媒材也是,媒材本身所乘載的歷史涵義會影響其內容的討論。情境含糊易變,將藝廊的作品放到街上展出就會成為帶有政治意義的行動。情境即是界限的改變者。』(懷特,第三十二則)
別只是設計構圖,試著說點什麼。
僅是討喜的圖案構成並不會使作品成為有趣的藝術。設計構圖只是使作品顯得實在且令人信服的第一步。成功的作品必須要跳脫制式的選擇和安排的手法,並且能夠融入對作品所處的世界,以及對作品自身形式的歷史的探討中。有意義的抽象圖像(與純粹的設計最為接近),它能夠反映其所處的時代,以及其形式的歷史與未來。』(懷特,第三十六則)
這裡說的是圖像設計,但我認為也可以類比為文學創作。
藝術創作是一種探索的行為。
若你只專注處理和探討你已知的領域,那你可能沒有做好身為創作者的本分。當你有了新發現,或使自己感到驚奇時,你才真正處於探索即發現的過程中。』(懷特,第四十則)
摘這句如同暮鼓晨鐘的提醒作為今天筆記的結尾----
本書中間起的篇幅詳細討論視覺、圖像、媒材,對曾經想當漫畫家的我來說也是有可觀之處,但如今我畢竟不是視覺藝術工作者,這一大段落就省略。如果是對圖像感興趣的讀者,仍然很推薦去找來一讀。
本書的讀書筆記差不多也到尾聲了。
我首先關注到藝術的政治性,其次是創作技術面,最後則是創作之路的心法吧。懷特在書寫時,應該也是明確設計出這樣的框架來推進的。
客觀性大多是錯覺。
即使是追求真實紀錄的媒體,也會受到鏡頭後人的偏見影響。藝術創作過程是主觀的,作品中物件運作的脈絡,可能使得任一物件的特性在更大的領域中被消除。藝術創作的過程是主觀的。』(懷特,第八十六則)
順應你的特質。
每一隻手、每一隻眼睛、每個大腦都有所偏向。這個偏向代表著你的特色和你個人對世界的看法。當這些特色和看法表現在你的作品中時,只要不阻礙到作品的主要目標或弱化圖像中的其他元素,就不要害怕去接受它們。』(懷特,第九十三則)
意義並不會單方面的存在。
意義產生自兩個或兩個以上意識精神的相互交流。你的作品是為了要搭建起你與他人互相理解的橋樑,因此,在創作中並沒有所謂屬於個人的象徵,意義是自溝通與交流中產生。』(懷特,第九十八則)
藝術是一種文化描述自身的方法。
藝術所描述的內容會轉而構成我們的意識,而這個意識指的是我們如何看待現在的自己,以及我們與過去的關聯。藝術不能餵養我們,使我們免於挨餓,也不能替我們遮風避雨,更不能治癒身體疾病,但藝術表現了我們的想法和情感,對我們的人性感知是很重要的。而藝術產生自文化中,同時也辨識和觀察了使其產生的文化,並分析研究此文化與其他文化和其他歷史的關係。我們的藝術即是我們自己。而這便是你之所以受藝術訓練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懷特,第一百則)
懷特所寫的每一則都短,於我來說是精準而扼要的,因此盡量避免引申續貂。

留下筆記,作為創作之路迷途時刻的警醒。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