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楚Gertrude 覺得
1 months ago
看電影或小說等各種作品時,有的人會提到「參與感」,想來記一下這個神秘的觀念。(個人觀點的不完全的思考,很可能有誤)
latest #22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參與感」在藝術領域的評論者會比較常提到,或一些相關領域的學者。字面上的意思狀似指本人到場並參與其中就算有參與,但光是肉身到、心沒到並不算有參與。拿看電影來說好了,人來到戲院看完一場電影,但只是看完沒有觸發其他的行動或心思就不算有參與,所謂的參與感仰賴完整的意義需要導演和觀眾一起完成,小說的話就是作者和讀者,可能電影比較不好想像但小說比較容易。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參與感」不是按表操課,電影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是看院線片看得很爽很投入,但事後回想起來只是被劇情帶著跑,只是看以及回味,體驗上是刺激新鮮而沒有觸發其他動作,這就不被認定為有參與感。這種很爽的經驗一直很容易和參與感混淆,但許多不是那麼有劇情的電影會想引導觀眾思考,而非激起情緒,要分辨這種兩種不桐的感情需要退一步想想,畢竟受到引導和按表操課都可能受到刺激,需要辨識兩者各自造成錯覺並區分。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有一種藝術形式是需要觀眾參與的,在展場最常見的是一部作品有缺陷,作者會替觀眾留白,必須等觀眾加入後整個作品才算完成。
立即下載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舉一個比較接近的例子。英國導演肯洛區曾拍參與一部短片集,主題是戲院,他的部分跟其他導演很不一樣,不是很美的電影,但很寫實,劇情是一對父子去戲院看電影,然後兩人聊天聊一聊突然覺得排隊看片根本很無聊,就決定去踢親子足球。這種就是很極端的「不參與」,沒有把電影或戲院神格化,很有肯洛區一貫的風格。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個人不認為每看完電影寫一篇心得或評析算是「參與」啦,尤其是筆者自己都覺得寫得像心得報告交作業時(影評界戲稱為「作文比賽」)。來自個人背景或生活經驗的回應並反過頭來評估自己的那刻,說不定會比評論更接地氣而踏實,更能被說是參與了一部電影也說不定。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以上~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不好意思留言打擾。

我對「參與感」有不同的解讀耶。我本來以為的參與感,是類似於像《芭比》那樣,一群人穿粉紅色去看電影,或者《鬼才之道》辦水手服場次那樣,穿著特定衣服,如果不限定在衣著的話,近年來很流行的應援場、K歌場,都算是某種很有意思的互動。也讓電影從純粹的「觀看」變成某種同好間的互動遊戲。

倘若不侷限於同好交流,我覺得像是《蒼鷺與少年》那樣,電影看完後掀起的「有看懂/沒看懂」辯論,也是很有參與感的行為,就是電影本身好不好看是其次,大家是為了跟上討論而去看電影。電影的不夠完整、寓意不夠明確、有各種歧異解讀,反而形成了大型的詮釋作文比賽,無論頌揚或唾棄的人,都對這部分的討論形成貢獻,甚至很多意義是在「電影院外」完成的。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但剛剛留言完,又覺得您的「參與感」意思,比較像是「作品需要透過讀者/觀眾的互動/反應,意義才得以完備」。

我說的,則比較偏向是「電影場內場外的互動行為現象」。

但我也很好奇,這個互動行為,是否能對電影本身的意義造成變化?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lucywritewrite: 您好感謝留言討論,我應該會回很長(大概這一兩天內),先說抱歉哇><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lucywritewrite: 謝小步大留言,我先說明我為什麼會想提「參與感」這個詞好了~
以下講的我都是有些逆向推論就是了,然後參與和參加活動的意思還是不大一樣。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一開始是近幾年我在某些中文影評看到這個字眼,具體哪幾篇已經忘了,只是陸陸續續看到這個字,於是我就想這應該是一個影評可能會用到的既定字眼,外文影評是否有對應字詞則是不明。從這些影評的上下脈絡看來,「參與感」不太是字面上或平常使用到的例如到觀眾到現場參與和互動,而是偏向思維方面的意思。影評也很少會在著墨在例如《洛基恐怖秀》或動漫電影版粉絲COS成角色到現場,這類粉絲同樂的描述(會變得比較偏文化研究),那幾則影評也多半是深入解析電影的結構意涵,結論也大都是在講怎麼成就一部電影的真正意義。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所以才覺得很神秘,因為原本也覺得參與感是泛指某種實際互動,但電影本體和觀眾要做互動其實是很難的,畢竟電影已經拍好在那,能做改變的也只有觀眾。以及,如果要說參與的話,又是比互動更廣泛的觀念,例如我人都到場看電影了,這還不叫廣義的參與嗎?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不過一般去電影院看電影也不會特別說是參與一部電影,只會說看電影(真是咬文嚼字)。所以還是得做點甚麼,才會從看電影變成參與電影吧,於是變成這麼想。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既然能做改變的也只有觀眾方,那觀眾能做的改變,也只有思維了。以前在上課的時候,同席的教授曾經這麼評論一位同學的理論型報告(是一本書的某個章節),他說這位同學做到了用自己的思想跟這本書的作者搏鬥的程度,是一篇很好的小論文。我覺得這就是所謂的「參與文本」,確實地從作者的思維推論,做到一些影響,場地則是文本本身。……教授的動詞用的很好,讓人很好想像XD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所以從我個人的經驗以及那些影評脈絡給人的感覺,就是直接在文本這個場地裡進行思想活動的意思。但這種文本的時間應該是沒有限制的,場內場外都可以,包含上網和人討論電影,這種必須兩人以上參與更為實際的互動。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至於場內外活動改變電影意義,比較直接的應該就前幾年的互動式電影,不過我沒有去看過這類電影所以不知道實際體驗如何,但場內外活動創造新的電影意義記得歷史上好像是有的但一時也想不太出來,甚麼國外以前有恐怖份子或基進分子攻擊戲院然後當時在放哪部片之類的,我個人比較有印象的是某些導演或演員的一些作品本來評價不佳,但在經歷過某個外部的重大事件後,回頭影響這些作品的評價倒是比較常見,導致歷史地位和詮釋方式改變。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以及給人很有參與感好的電影,也不等於是優秀的電影,如果用比較淺顯的說法就是容易引起話題,但這也並不一定,只能說這算是其中一種藝術層面的向度。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想起之前在個人河道分享過一篇《雲端情人》的負評心得,讀那篇心得就覺得他很參與這部片的劇情和細節,都有在想,只是原PO並不認同導演的想法,但卻被PTT說他看不懂不解風情啥的,我覺得就算原PO可能不懂《雲端情人》想表達的悲傷和浪漫,但他確實是在深入參與這部片的思路。
潔楚Gertrude
1 months ago
大概就是這樣其實我想得也不周到,就是想想這樣,供參供參~~~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嗯嗯,我覺得因為是從上下文脈絡去回推的概念,確實要定義也很困難呢!我自己會用展覽的形式去思考,像之前去北美館看「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會覺得那些觀眾的拍攝、互動,確實是構成展覽的很重要要件,或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藝術那樣,需要觀眾的參與去造成作品。

但電影跟展覽不同的地方是,電影是獨立存在的作品,其交流往往是相對限縮在「觀看—感受」,互動的選項本來就少,如果又有限制在「思想層面」上,感覺更少了,甚至有點類似藝術片的後設概念才能成立?

不過我後來反而想到了演唱會電影,我覺得演唱會電影本身就很「非一般電影」,延伸出的「電影本質是什麼」,也蠻值得討論的。因為那有點介於,觀看、玩耍、同好聚會之間的關係,也跟尋常的影像、故事欣賞很不同。
潔楚Gertrude
2 weeks ago
lucywritewrite: 如果又有限制在「思想層面」上,感覺更少了>>>沒錯的就是這樣我才挺困惑的
演唱會電影我沒有甚麼接觸,但常常在網路查電影實看到院線會放這種類型片 有點好奇不過在想是不是跟實境節目或音樂紀錄片的構成有點像。電影的本質個人以為是蒙太奇,就是影像前後順序不同會造就相當不同的效果,而且邏輯是可以很不三不四的也能形成意義不至於胡言亂語,某層面還滿寬容,例如北野武的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就有很多影像順序拍得很不正統,可是又很有趣這樣。所以演唱會電影能鬆動這種定義,或是他是可以靠互動的當下完成意外的意義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