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我不怕哭的人,我怕不哭的人!醫師視角下的青少年 「很多人〇手是為了活下去」|身心科醫師 鄭宇明|《我在案...
「醫生,我割手是因為大腦一直要我去死。當我割手,痛覺才能讓那個聲音停下來。」
聽完他的描述,我就會對家長說:「你看,
他不是因為不愛惜生命才這樣做,是因為不想死,才割下去的。
」
如果身邊有自殺傾向的人,或者你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採取行動,建議可以看一下這支影片。
鄭醫生舉了好多真實例子,描述的方式不會流於濫情,就是如實傳遞他看到和經手過的各種情況。
latest #25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做為一個曾經計畫自殺但失敗的人,
聽完這些案例/情境分享,會知道「那是真的」。
尤其是11分鐘左右那邊,鄭醫生和豐德談到「看身心科到底什麼時候會好」、「情緒能量何時才會平復」。
醫生的反饋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個案:醫生我覺得我好爛,我什麼都不想做
醫生:沒關係,那就什麼都不用做
個案:但我就只想躺平,這樣不會很廢嗎?
醫生:你很棒,就這樣好好躺平
他說很多家長得知以後都會擔心,
覺得這樣好像放任孩子爛下去。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但醫生的反饋卻是:
人做任何事情
都需要一種情緒的動力去推進
當這種動力歸零的時候,就要讓他充電
電充飽了,他自己就會爬起來找事情做了
而不是都沒有電了,還要他動起來
那怎麼可能動得起來!
立即下載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家長基於擔心而催促吃飯,醫生不建議這麼做,那一段我也滿有同感的。情緒中心附近如果有12-22、55-39通道的人,應該都有對應的體驗。
我從小就知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搞自閉+都別來煩我。當我做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或是哭夠了、宣洩得差不多了,該走出房門的時候,我就會自己走出去。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但我親爹媽,都是那種控制慾很強的人。
所以當他們發現我沒在開飯時間下來吃飯,或者喊了我沒下來,他們往往會跑來狂敲我房門。
我媽可能還好,就是提醒有東西放桌上.記得要吃。但我爸就會口出惡言,或者講一些焦慮感很強的話。
例如:再不吃麵就要糊了!
現在都幾點了,你還不起床!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持續刺激我的話,
我可能也會打開房門沒錯。
但我有時情緒還沒代謝完,可能就會反嗆:
糊了會怎樣,又不是讓你吃,關你屁事啊!
想管我之前,你先管好自己的嘴吧!
然後摔門,再回房間(O)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當然這都是青少年時的情況↑
大學以後,因為去外縣市讀書,生活圈和他們區隔開來,就比較知道不同的溝通、表達方式。
因此我會試著和他們反覆解釋:
,我想吃飯就會吃,不需要任何人催促
.如果一定時間沒看到我,想收餐桌就收
.我準備好要吃東西,就會自己去冰箱找食物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當然,思維已經僵化,或是成見很深的人,你跟他解釋也不會聽。不過還沒僵化,或者比較怕被罵(只是不想沒盡到身為長輩義務)的人,講了幾次之後就會明白。
好好講還不行,那就來一次,罵一次
罵很多次以後,他也會自討沒趣的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另外,影片裡也有提到「求助」的部分。
這一塊我很感同身受,早年因為原生家庭有許多難以言喻的問題,讓我很早就意識:自己和別人的背景有很大落差。
那個落差,具體來說,可能就是:
親戚惹出來的事情都挺錯綜複雜,假設我今天想說單一主題,要講清楚,那可能都要說上2-3小時。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換言之,我大概知道:
1.不會每個人家裡都這樣
2.沒有這種經驗的人,容易覺得「關他屁事」
3.也不是每個人都對於聽複雜故事感興趣
所以我早年,就極力避免提這些複雜又難聽的爛事。但如果要和人深入往來,你一直避而不談這些帶來壓力的東西,別人也無法了解你。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加上我情緒中心開了三條通道,導致我對情緒的感受能力是比較強。也就是說,把這些感受運用在創作上,會是很好的天賦。
所以我早期靠創作認識很多朋友。
大家也知道,創作者大部分也是高敏感人。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然而
高敏感≠有共情或共感能力。
有些人還停留在「只知道自己不想受到刺激」,尚未將這些敏感轉化為覺察力,進而做到引導其他易感者,如何正常代謝、表達自己的情緒。
所以這些人在得知,我家裡情況有多複雜、苦大仇深以後,有一部份的人會選擇:裝死、假裝不知道,或者反過來用陰陽怪氣的態度,變相指控我「不該講出這些事情」。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現在的我,能夠明白這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足,無法處理過度龐雜的資訊」,因此選擇用「責怪我」的方式,去掩蓋無能為力的事實。
但當年的我,只會覺得:
喔,所以,說出自己面臨的問題是「錯誤的」。
沒有人會接受「家庭背景很複雜的人」,所有人都希望「所處環境一片平安祥和」,因而你只要讓人知道「你很特別」、「需要花時間處理你的事情和你的情緒」。
你就該死,你的存在必須被抹除。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而這是多令人傷心的事。
畢竟我的出生背景,是我能選擇的嗎?
在我尚未成年、沒有工作技能之前,
缺乏謀生能力,導致我也無法離開這樣的環境。
同時還要接受無能朋友的奚落,導致我小時候會更覺得「也不需要特別去描述,因為根本無人能理解」。
這也種下我在土星回歸時,
一度想用自殺解決問題的遠因。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不過也正是經歷過這樣的艱難處境,
做目前的工作時,我就會更能同理有苦難言的人。
但我時常覺得,如果不是因為我一宮裡,同時有月亮和冥王星,使我具備解析情緒、轉化危機的能力。進而讓我在面臨重大危險的時候,總能向死而生。
我應該在高中或大學的時候,就已經因為面對同齡人無法解決的內在情緒問題,而直接自殺了。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因此,現在看到有很多人開放討論這些問題。包含心理師、身心科醫生,也紛紛從診間、工作場所走出來。
用自己的實務經驗、專業認知,
告訴青少年們:
求救、表達情緒,真的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有些人無法承接你的這一面,只願意和你討論快樂的事情,一丁點負面都無法承受,這種人就不是「好朋友」。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我覺得這樣的社會,總算「正常多了」。
因為情緒和感受終於是「說出來也不會被罵」的東西。
差別只是,如鄭醫生所說,可能要練習「說出身體因此受影響的病徵」,而不是「一開始就先說抽象感受」。
畢竟對於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或是抽象感知能力較差的人來說,你跟他說感受,他未必能連結去你的情緒。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當然,距離全民都普遍願意討論情緒,
這種真正意義的開闊情境還有一段距離。
但比起我年輕時,
如今的社會,真的有很多求助管道和資源。
這也是為何,我現在也會直接在工作委託注意事項裡,明確寫出
「占卜不是情緒諮商,若有情緒問題,請參考衛服部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
這是因為我有自知之明--
我雖然具有前述背景、較強的情緒覺察能力,但我畢竟不是領證的心理師。你如果想解決的是情緒感受,而不是具體問題,我不能保證,在第一時間確實接住你。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而且說實話也沒這義務
畢竟占卜主要是偵測問事人當下的能量狀態
就真的不是情緒諮商……
但有些人就會把這兩者混淆
這也會讓很多占卜師感到滿頭問號
只是收半小時/一個問題500元
卻要做心理師那樣,一小時3000元的專業服務
請問這樣合理嗎?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所以,並不是覺得「你有病就去看醫生」,才如此建議。而是深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會更快聽懂你的感受和需求。
讓專業人士協助你,
或許才是真正幫助到你的方式。
也希望這個社會能從更日常的地方,做到「尊重專業」。如果這樣的概念深植到,連情緒上來的時候也會記得,我想有很多不尊重專業、反客為主才導致的問題,就會逐漸消失了吧。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想到就順帶說一下,因為影片中提到「曬太陽」有助於改善情緒問題。以靈性角度來說,有點類似協助頂輪開啟.使思緒較為靈活、接收正確且有必要的資訊。
但以生理來說,也是正確。
主要是能促進血清素回收機制,血清素會讓人體產生正向與快樂的感覺。其次是能促進維生素D生成,也讓鈣質吸收更好。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衛教天地-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全球資訊網
鈣質和維生素D的詳細論述可看上面連結,但我拿自己身體做實驗(璱農嘗百草是我的樂趣之一),發現是真的有用。
關鍵應該是連結文章中,提及「鈣在人體中扮演的角色有下列幾點」,其中第3和第4項所描述的:
血鈣濃度穩定
血鈣濃度下降,會導致神經系統過度興奮,產生手腳或四肢抽搐;反之,
血鈣濃度提高則會抑制神經興奮
,短期引致水腫、頭痛、腰痛、視力模糊等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神經傳導
當鈣離子經由鈣離子通道進入神經細胞內時,會
促使神經傳導物質釋放,完成神經訊號的傳遞過程
我一開始知道這件事,是因為做直銷的朋友在受訓時,得知「生理期多喝牛奶,適度補充鈣質,能減少神經傳導不穩定,所引發的神經系統異常」。
所以我就實驗看看,經痛最嚴重、情緒最容易起伏的前三天,如果每次感到身心不舒服就去喝牛奶,會不會改善?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結果是肯定的:會!
但要注意,
人體每次吸收鈣質有上限,
因此
單次補充不要超過500克。
如果能少量多次,結合喝完牛奶/吃完鮭魚以後去曬太陽,就更能幫助神經傳導穩定,減少肌肉過度收縮。
進而情緒起伏就不會那麼大。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不過這些都是理論,如果當下就是無法做到這麼有系統化、有意識地去補充,就以你的感受為最高優先。
等理智上線,再亡羊補牢也行
只是提供一個額外的實務做法,不是非得照做不可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