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我不怕哭的人,我怕不哭的人!醫師視角下的青少年 「很多人〇手是為了活下去」|身心科醫師 鄭宇明|《我在案...
「醫生,我割手是因為大腦一直要我去死。當我割手,痛覺才能讓那個聲音停下來。」

聽完他的描述,我就會對家長說:「你看,他不是因為不愛惜生命才這樣做,是因為不想死,才割下去的。



如果身邊有自殺傾向的人,或者你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採取行動,建議可以看一下這支影片。

鄭醫生舉了好多真實例子,描述的方式不會流於濫情,就是如實傳遞他看到和經手過的各種情況。
latest #25
做為一個曾經計畫自殺但失敗的人,
聽完這些案例/情境分享,會知道「那是真的」。

尤其是11分鐘左右那邊,鄭醫生和豐德談到「看身心科到底什麼時候會好」、「情緒能量何時才會平復」。

醫生的反饋 (rofl)
個案:醫生我覺得我好爛,我什麼都不想做
醫生:沒關係,那就什麼都不用做
個案:但我就只想躺平,這樣不會很廢嗎?
醫生:你很棒,就這樣好好躺平

他說很多家長得知以後都會擔心,
覺得這樣好像放任孩子爛下去。
但醫生的反饋卻是:

人做任何事情
都需要一種情緒的動力去推進

當這種動力歸零的時候,就要讓他充電
電充飽了,他自己就會爬起來找事情做了

而不是都沒有電了,還要他動起來
那怎麼可能動得起來!
立即下載
家長基於擔心而催促吃飯,醫生不建議這麼做,那一段我也滿有同感的。情緒中心附近如果有12-22、55-39通道的人,應該都有對應的體驗。

我從小就知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搞自閉+都別來煩我。當我做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或是哭夠了、宣洩得差不多了,該走出房門的時候,我就會自己走出去。
但我親爹媽,都是那種控制慾很強的人。

所以當他們發現我沒在開飯時間下來吃飯,或者喊了我沒下來,他們往往會跑來狂敲我房門。

我媽可能還好,就是提醒有東西放桌上.記得要吃。但我爸就會口出惡言,或者講一些焦慮感很強的話。

例如:再不吃麵就要糊了!
現在都幾點了,你還不起床!
持續刺激我的話,
我可能也會打開房門沒錯。

但我有時情緒還沒代謝完,可能就會反嗆:
糊了會怎樣,又不是讓你吃,關你屁事啊!
想管我之前,你先管好自己的嘴吧!

然後摔門,再回房間(O)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當然這都是青少年時的情況↑

大學以後,因為去外縣市讀書,生活圈和他們區隔開來,就比較知道不同的溝通、表達方式。

因此我會試著和他們反覆解釋:

,我想吃飯就會吃,不需要任何人催促
.如果一定時間沒看到我,想收餐桌就收
.我準備好要吃東西,就會自己去冰箱找食物
當然,思維已經僵化,或是成見很深的人,你跟他解釋也不會聽。不過還沒僵化,或者比較怕被罵(只是不想沒盡到身為長輩義務)的人,講了幾次之後就會明白。

好好講還不行,那就來一次,罵一次
罵很多次以後,他也會自討沒趣的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另外,影片裡也有提到「求助」的部分。

這一塊我很感同身受,早年因為原生家庭有許多難以言喻的問題,讓我很早就意識:自己和別人的背景有很大落差。

那個落差,具體來說,可能就是:

親戚惹出來的事情都挺錯綜複雜,假設我今天想說單一主題,要講清楚,那可能都要說上2-3小時。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換言之,我大概知道:

1.不會每個人家裡都這樣
2.沒有這種經驗的人,容易覺得「關他屁事」
3.也不是每個人都對於聽複雜故事感興趣

所以我早年,就極力避免提這些複雜又難聽的爛事。但如果要和人深入往來,你一直避而不談這些帶來壓力的東西,別人也無法了解你。
加上我情緒中心開了三條通道,導致我對情緒的感受能力是比較強。也就是說,把這些感受運用在創作上,會是很好的天賦。

所以我早期靠創作認識很多朋友。

大家也知道,創作者大部分也是高敏感人。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然而高敏感≠有共情或共感能力。

有些人還停留在「只知道自己不想受到刺激」,尚未將這些敏感轉化為覺察力,進而做到引導其他易感者,如何正常代謝、表達自己的情緒。

所以這些人在得知,我家裡情況有多複雜、苦大仇深以後,有一部份的人會選擇:裝死、假裝不知道,或者反過來用陰陽怪氣的態度,變相指控我「不該講出這些事情」。
現在的我,能夠明白這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足,無法處理過度龐雜的資訊」,因此選擇用「責怪我」的方式,去掩蓋無能為力的事實。

但當年的我,只會覺得:

喔,所以,說出自己面臨的問題是「錯誤的」。
沒有人會接受「家庭背景很複雜的人」,所有人都希望「所處環境一片平安祥和」,因而你只要讓人知道「你很特別」、「需要花時間處理你的事情和你的情緒」。

你就該死,你的存在必須被抹除。
而這是多令人傷心的事。
畢竟我的出生背景,是我能選擇的嗎?

在我尚未成年、沒有工作技能之前,
缺乏謀生能力,導致我也無法離開這樣的環境。

同時還要接受無能朋友的奚落,導致我小時候會更覺得「也不需要特別去描述,因為根本無人能理解」。

這也種下我在土星回歸時,
一度想用自殺解決問題的遠因。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不過也正是經歷過這樣的艱難處境,
做目前的工作時,我就會更能同理有苦難言的人。

但我時常覺得,如果不是因為我一宮裡,同時有月亮和冥王星,使我具備解析情緒、轉化危機的能力。進而讓我在面臨重大危險的時候,總能向死而生。

我應該在高中或大學的時候,就已經因為面對同齡人無法解決的內在情緒問題,而直接自殺了。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因此,現在看到有很多人開放討論這些問題。包含心理師、身心科醫生,也紛紛從診間、工作場所走出來。

用自己的實務經驗、專業認知,
告訴青少年們:

求救、表達情緒,真的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有些人無法承接你的這一面,只願意和你討論快樂的事情,一丁點負面都無法承受,這種人就不是「好朋友」。
我覺得這樣的社會,總算「正常多了」。
因為情緒和感受終於是「說出來也不會被罵」的東西。

差別只是,如鄭醫生所說,可能要練習「說出身體因此受影響的病徵」,而不是「一開始就先說抽象感受」。

畢竟對於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或是抽象感知能力較差的人來說,你跟他說感受,他未必能連結去你的情緒。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當然,距離全民都普遍願意討論情緒,
這種真正意義的開闊情境還有一段距離。

但比起我年輕時,
如今的社會,真的有很多求助管道和資源。

這也是為何,我現在也會直接在工作委託注意事項裡,明確寫出「占卜不是情緒諮商,若有情緒問題,請參考衛服部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這是因為我有自知之明--

我雖然具有前述背景、較強的情緒覺察能力,但我畢竟不是領證的心理師。你如果想解決的是情緒感受,而不是具體問題,我不能保證,在第一時間確實接住你。
而且說實話也沒這義務

畢竟占卜主要是偵測問事人當下的能量狀態
就真的不是情緒諮商……

但有些人就會把這兩者混淆
這也會讓很多占卜師感到滿頭問號

只是收半小時/一個問題500元
卻要做心理師那樣,一小時3000元的專業服務

請問這樣合理嗎?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所以,並不是覺得「你有病就去看醫生」,才如此建議。而是深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會更快聽懂你的感受和需求。

讓專業人士協助你,
或許才是真正幫助到你的方式。

也希望這個社會能從更日常的地方,做到「尊重專業」。如果這樣的概念深植到,連情緒上來的時候也會記得,我想有很多不尊重專業、反客為主才導致的問題,就會逐漸消失了吧。


想到就順帶說一下,因為影片中提到「曬太陽」有助於改善情緒問題。以靈性角度來說,有點類似協助頂輪開啟.使思緒較為靈活、接收正確且有必要的資訊。

但以生理來說,也是正確。
主要是能促進血清素回收機制,血清素會讓人體產生正向與快樂的感覺。其次是能促進維生素D生成,也讓鈣質吸收更好。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衛教天地-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全球資訊網

鈣質和維生素D的詳細論述可看上面連結,但我拿自己身體做實驗(璱農嘗百草是我的樂趣之一),發現是真的有用。

關鍵應該是連結文章中,提及「鈣在人體中扮演的角色有下列幾點」,其中第3和第4項所描述的:

血鈣濃度穩定

血鈣濃度下降,會導致神經系統過度興奮,產生手腳或四肢抽搐;反之,血鈣濃度提高則會抑制神經興奮,短期引致水腫、頭痛、腰痛、視力模糊等
神經傳導

當鈣離子經由鈣離子通道進入神經細胞內時,會促使神經傳導物質釋放,完成神經訊號的傳遞過程

我一開始知道這件事,是因為做直銷的朋友在受訓時,得知「生理期多喝牛奶,適度補充鈣質,能減少神經傳導不穩定,所引發的神經系統異常」。

所以我就實驗看看,經痛最嚴重、情緒最容易起伏的前三天,如果每次感到身心不舒服就去喝牛奶,會不會改善?
*。璱✧*。休息到1/14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結果是肯定的:會!

但要注意,人體每次吸收鈣質有上限,
因此單次補充不要超過500克。

如果能少量多次,結合喝完牛奶/吃完鮭魚以後去曬太陽,就更能幫助神經傳導穩定,減少肌肉過度收縮。

進而情緒起伏就不會那麼大。
不過這些都是理論,如果當下就是無法做到這麼有系統化、有意識地去補充,就以你的感受為最高優先。

等理智上線,再亡羊補牢也行
只是提供一個額外的實務做法,不是非得照做不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