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嚓◢習慣失眠·熬夜成癮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們在此相遇:還在水裡》音樂影像現場

還是想趁著記憶猶新的時候,記錄一些觀後感
latest #6
先聊聊視覺,
舞臺設計使用三個幕搭配投影,分隔出幾個空間:吟詩與吟唱、吹管與大提琴、鋼琴、影像,音樂家們彼此看似分散,卻又像是在對話,一起敘說這個關於流浪的故事,藉由多重空間創造出「對話」感,而非單純的「合奏」表演,個人非常喜歡這種宛如說書人,或部落營火晚會輪流講故事的舞臺設計。

影像變換代表了章節、情緒、曲目的轉換,可說是整段故事承先啟後的主要推動者,帶有噪點的影像有一些應該取自真正的歷史影像,某些不確定。加上影像以後,意外讓故事的表現變得滿直白的,觀眾可直接跟著難民船,出航、沈沒、進入水底,儘管音樂的氛圍營造也相當重要,但影像的場景畫面都相當直覺,覺得與詩歌或音樂這類隱晦的表達方式相比,有種微妙的違和感。
吐槽一下
左舞臺的朗誦詩歌的空間,有安排了類似吊燈的設計,貌似是想營造在一個房間內朗誦詩句的感覺,但朗誦者在幕前,燈在幕後,雖然可以理解這是為了影像投影不得不做的取捨,但還是覺得那燈就沒意義了啊啊啊啊啊,在想如果不是實驗劇場之類的空間,可能能做到在詩歌空間亮燈時再降桿之類的(但同時投影好像又行不通了@@),總之中間看到那個燈突然覺得有點怪(這人意見很多
再來聊聊不太擅長的音樂與聲響,
貫穿前半段演出的背景海浪聲,很直覺地作為營造場景使用(也真的是很直白),不得不說每次看大大樹的現場都覺得他們的聲音平衡真的做得很棒(廢話人家靠這個吃飯)能夠聽到各個樂器聲音卻不吵雜,也不過度轟炸耳朵,聽的過程非常地舒適自在

音樂主要由四種樂音組成,
(雖然也有部分由音響播放出來的聲音)
鋼琴(鍵盤/弦樂/簧琴(?))
吹管(阿拉伯直笛/亞美尼亞雙簧木管)
大提琴
人聲吟唱/朗誦

(再度murmur 每次看適芳的朋友演出都要瘋狂翻節目冊才知道自己在聽什麼樂器
立即下載
樂曲的情緒隨著故事展開,時而幽遠綿長,時而低聲呢喃,但整場的旋律都不是亢奮喜悅的,而是夾帶一些憂傷。
果然每次講到音樂,就要進入最不直覺,只能靠感覺的心領神會的部分

身為耳朵只是裝飾用的人類owo ,無法判斷樂曲的調性,但個人感覺沒有聽到特殊的調性(感覺owo),雖然吟唱帶有一些部落(貌似是阿美族?)的曲調,但大部分的樂曲,感覺還是側重在旋律與音色上嘗試與變化(一切都是我感覺owo

個人最喜歡的段落是章素琳吟唱,和後面大家配著影像裡彈吉他唱歌的女子合奏的片段,也許是因為這兩個片段給我感覺「人」的角色更明顯一點,與故事所要敘說的主題更相關,因此更能共情。
特地選了有演後座談的場次,但有點可惜,並不是所有表演者都有上臺分享創作的經歷(雖然可以理解應該是因為時間的關係,但你們晚上沒有演出啊QAQ,就算講到1800,應該還是有時間拆臺的對吧不准擅自干涉別人的工作行程

這時候不得不再度murmur
每次看適芳的朋友們的創作過程,都是走感覺流的,有機互動,動聽且有故事的音樂就出來了,有種在看畫馬教學的迷因的感覺,不是所有人都能這樣啊啊啊啊啊

在聽的過程中默默冒出了一個想法,音樂也可以算是一種語言的話:
·能夠把音樂創作變成有機體的音樂家們:就像精通語言並且可用來對話或說故事的人
·要有譜才能夠演出的人:就像懂得文法、單字,但只能拼湊出課本或考卷需要的句子的人
能夠成為前者的人,必定要先琢磨至某一境界,才能溝通無礙吧QQ(為何突然感傷
最後記錄一些雜談好了
已經好幾年沒有看大大樹的演出,中間遇到疫情和工作工作工作,今年難得能夠重溫之前大學深受感動的敘事風格和作品,有種懷念又難以言喻的複雜感,現場果然是適芳和大量適芳的朋友們,都是一堆熟面孔,有種好多人都沒變,都在這條路上繼續耕耘的感覺(不想太過自卑就先不反觀自己了)

經歷了很多事,很多事改變了,有些事卻依舊沒變,能夠再度感受一些沒變的事物,真的既慶幸又感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