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諾貝爾獎開始揭曉時,大家就會猛烈討論一陣誰該得獎、誰是遺珠之憾、下一個該誰,今年生醫獎給了兩位miRNA的研究者,聽說2006年另兩位得獎時就有說這兩位也該得,所以這算是18年後的補發嗎……XD
其實我老覺得圖文創作者跟研究者很像,月經題(?)總是那幾題,說到底就離不開一種認可感。老實說到了sort of公認可以得諾貝爾獎的地位,有沒有拿到在實質上真的有差嗎?我也不相信他們是在意那三千多萬台幣的獎金,而且如果自己認可了「我做出了非常重要、足以影響整個領域走向的成果跟貢獻」也不需要其他心理上的滿足了。
但他們(大部分吧)還是需要一個諾貝爾獎。
好像沒有這種客觀的公認的認可,他們就沒辦法確認自己的成就一樣。
那連象牙塔裡的學者都沒辦法擺脫的話,圖文創作的月經題一再出現似乎也非常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