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 #簡永達

推薦指數:★★★★★

移工是個離我們生活既近又遠的存在,他們進到台灣,默默支撐起台灣社會的運作,承擔著台灣人不願意做的工作。這幾年路上看到的外籍人士的確感覺有增長,但明明踏足同一塊土地,交流的機會卻又如此的缺乏。

這本書以很流暢又深入淺出的方式編排,引領讀者開始認識這群離我們既近又遠的工作者們。在工作之餘,他們也只是一個人,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才來到這裡。有期待、有盼望、有時得到的卻是傷害、也有人在這裡獲得了珍貴的人生體驗。

#讀嘛讀嘛
latest #11
第一個章節「地下社會」,用空間的踏查,帶領讀者踏進移工們的生活圈,被當成僅僅一枚螺絲釘的移工們直到休假來到他們的綠洲才得以重新恢復人的身分,在這裡充飽電後,才能好好回去上工繼續努力。

從空間散步,也簡單介紹台灣的移工相關政策開始到現在。

吃像很難看的又要拿又要嫌,既要人家的勞動力,又不想給對方足夠的尊重與照應,利用各種控制手段,在還能用時利用殆盡,一但不好支配,甚至是年長或職災就丟回母國處理。
第二章「危險之島」——滿懷期待出來工作,卻帶回了一身傷病甚至魂斷他鄉。承接在台乏人問津的3K工作,職災風險本來就高,且因仲介雇主潦草的便宜行事,以致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劇一再的發生,又因制度的不友善甚至剝削以致難以追討責任與取得賠償。

這邊的田野也把空間拉回工作者的母國,每個被看到的移工,背後都是一個家庭。許多的家庭都是算過送誰出國打工CP值最高,集眾人之力,甚至是背債,才扶植一個家庭成員出國,滿懷希望希望能夠翻轉家庭經濟,卻不知迎來的是樓房或是屍骨未還。
第三章的「異鄉家人」,繼上章的難過眼淚,這章的則是感動得眼淚(?),這些是他們在工作之餘,努力生活的痕跡。

比較讓我震撼的是,越南人站出來爭取權益的故事,書裡有特別提到,越南人要站出來,除了擔心被雇主仲介針對外,還要擔心被自己的國家點名作記號,之後被秋後算帳(???!),共產國家總是每每這時跳出來刷一些負面的存在感。但看到其中一個移工分享,在投訴時本來還很擔心被吃案或未果就像他們自己國家那樣,沒想到站出來還是有用的,
看到就覺得百感交集,難過的是他在台灣遇到這樣的對待,開心的是台灣的法治社會還有那麼一點用處而被肯定。

印尼淨灘團,是什麼讓他們會願意利用額度非常少的休假放棄純耍廢的休息,號召、包車、提前野營,頂著烈日,為了來客鄉的環境努力?或許只是那麼些簡單的情感支持。
立即下載
第四章「人權大浪」其實在前面的章節,討論每個移工的同時都可以看到背後仲介與政策的如影隨形,這章正式的把這層問題拉出來討論,是怎樣的政策造就這樣的體系,是怎樣的背後利益背後集盤根錯節以致即使政策改變還是無法杜絕仲介群魔亂舞、背債打工、亂收仲介費的景象?

當台灣的工作不再有吸引力,早年因為政策的閉鎖、基本薪資的保障,移工們還會願意來台賭一把,當現在全球大缺工,周邊國家不斷拉抬移民政策,連一向閉鎖的日本都打出本勞外勞同酬,工作年限內通過考核有機會獲得永居權並攜家帶眷的口號下,逐步走向高齡化少子化的台灣要如何維持招工的吸引力?母國經濟起飛,誰還要出來跟你賭命?
在吸引力不足的情況下,勞動市場也轉為賣方市場,現在別人挑剩的(其他條件待遇更好的國家),要不要挑你也還是個問題呢。

搶工大戰不努力點,可能最後什麼都沒有。

回到仲介亂象的問題,在法規不夠周延、稽查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冒出來的 #責任商業聯盟(RBA) 方式竟有可能成為部分解方?

用我自己的解釋,它的運作模式就是現在常常說的 #用錢投票 如果消費者更重視你產品的來源、他被背後的製程是否符合公平交易的原則,依據經濟學法則,他就會進入到書中提到的RBA模式,廠商為了它的品牌形象,繼而向供應商施壓,雖然供應商可能皮皮,但隨著加入的廠商越來越多,越可以成為施壓改善的動力,尤其台灣又非常仰賴國際貿易,或許是可期的方向。
其實看一看還蠻唏噓的,乍看很遠,但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是移工,只是移動的遠近,在本國可能還有文化經濟法令甚至親族同學等人力資本的扶助。而選擇出國的人成為台勞的人也不少,雖然我覺得聽到打工度假的例子好像不向幾年前那麼夯(但依照之前不負責任的統計打工度假應該也沒比較少)。

大家出外,無非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或是體驗,但在國外人生地不熟甚至法規限制等等,總是免不了被欺負。

這時就會覺得如果母國能夠給予更多的支援或照顧或許出門在外就不會那麼辛苦了,雖然距離很遠但能夠稍微施壓也不錯,邊看都邊覺得菲律賓、還是越南感覺之前他們國家就是大力支援輸出奴工,也可能他們自己法規也不完全吧。
但即便是台灣,在勞權這條路上也是走了很久,到現在即使本勞在工作條件、待遇、防護上也不是很夠,我們都在磕磕碰碰的前進,台灣的勞動法規也是在很多前人的犧牲下才逐步完善,就會覺得可能也無法追求一步登天吧。

看到他們外出被欺負,帶入自己會覺得不忍。但是看到有某些救濟手段,甚至是組織串連又會覺得有點感動。世界上沒有一步到位的制度,但是你能有機會站出來發聲,就多了一個可以改變的機會,我想這樣是台灣難能可貴的地方。
書裡有一段提到:「無庸置疑,台灣的製造業需要移工,不過,我們還有什麼吸引移工的條件嗎?台灣仲介在回答這問題時,不少人的表情有些尷尬。「我想是人權啦,」胡中裕想了下說,「我們現在都跟國外的仲介講說,你們叫工人放心來台灣,台灣現在很講究外勞的人權啦。」

這段其實我看得蠻尷尬,但在無法開高薪的拉人的情況下,或許高福利也不失為拉人的方法,據說RBA會拿台灣當作試驗基地更新亞洲下年的稽核項目,因為台灣的法治環境算健全,廠商對人權的接受議題的接受度也高。只是不知道在這波全球化浪潮下,台灣是否趕得上這波浪潮拉人。
BTW1.
可以確定的是,吃苦耐勞的奴工時代過去了,現在無論是本勞外勞現在都越來越懂得注重自己權益。在供給小於需求的情況下,除非你能夠開出夠好的條件拉人挑人,不然未來即使招募到人大概也只會覺得很難用。但這大概世界趨勢無法避免。
BTW2.
RBA會拿台灣當作試驗基地,就想到歐美電影也喜歡來台灣試水溫搶先上映,在這類地方出頭心情真微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