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到了今日,許多鼓舞人心的女性人物以及女性史早已被從遺忘的泥沼中挖掘出來,但只要提到有行動力、有思考能力、充滿鬥志、占有發聲位置、能平衡個人在私人及眾人面前角色的女人,卻彷彿仍然新奇罕見;彷彿我們眼裡的女人,除了少許值得一提的例外,大多都在沉睡之中或者處於旁觀,彷彿她們的歷史大半是被動受害者的歷史。」
「這些都不對,也從來不是這樣,至少我們常聽到的說法都是錯的。
女人一直都在,也一直都有貢獻。
而那些經常被打上女性標籤的物品,以及伴隨在女性生活空間─無論是私密或公共空間─所出現的物品,在在彰顯出長期以來一直遭受漠視的歷史面向,被認為無關緊要,只是雞毛蒜皮,因此可以忽略不計的歷史。這些物品展現的不是(至少不總是)驚心動魄的大歷史,而是著重在細節或軼事,以及那些經過歲月沖刷才顯現出意義的事物。」
香豌豆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她物誌》透過100件物品探索女性歷史,範圍涵蓋日常用品到標誌性文物,舉凡洞穴壁畫、亞馬遜女戰士玩偶、玻璃陰莖、金屬馬甲,還有口袋(就是口袋)。
本書不僅聚焦於與女性生活相關的物質文化,更是要從全新視角審視女性的經歷、角色與身份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文化中被形塑與呈現。每一件物品都成為一個敘事載體,反映出影響女性的社會、文化及政治變遷。這本書將個人故事與更廣泛的歷史背景交織,展示女性的生活與周遭物質世界密切相連。它既是對女性主義的反思,也是社會歷史的探討,凸顯出女性在歷史中常被忽略的貢獻。
例如在《噴泉》(對,就是藝術史上重要的那座小便斗),作者便說「買下便斗,簽下名字以及當作藝術品提交的人到底是誰的確不重要,但胡思薇說對了一點:我們必須重寫藝術史,以及其中女人的地位與意義。」
香豌豆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
二〇一九年一月,美國作家席莉.胡思薇在英國《衛報》發表一篇文章,標題頗富深意:「一個在男廁裡的女人」。文中當她提到這件藝術史上重要作品《噴泉》的創作者,不是一般公認的馬塞爾·杜象,而是一位名叫艾莎·馮·弗萊塔格—洛琳霍芬的男爵夫人時,語氣有些激動:「為何人們如此難以接受一個具有智性及創造權威的女人?(……)男人創造出來的繪畫、文學或是哲學,感覺就比較高尚、比較正經,而女人的作品氣勢就是顯得孱弱、神經質。(…..)那麽,如果創造出此便斗的不是馬塞爾·杜象,而是艾莎·馮·弗萊塔格—洛琳霍芬男爵夫人,這個作品又會被如何看待?」
』
『
本書提到的物品共有一百件,但其實也可以是二百件、三百件或一千件。必須節制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因為女人及物品之間的歷史非常豐富,比想像中豐富太多了,林林總總形形色色,有時令人悲傷,但也常常妙趣橫生;有時又不禁要歡呼讚歎,在你看到女人一直以來都是多麼強韌,多麼有創意,又是多麼機智時;離我們再遠,仍是這般親近熟悉,儘管每個女人的想法、問題、目標多有所異,但實際上又多麼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