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紀錄。
latest #16
《相愛或是相守》。之前提到在看的孟若的書。我原先就想著總有一天該來看看孟若,於是買了這本,過了幾個月後孟若的女兒出來控訴,我當時是決定暫時擱置這本書。那為什麼我很快又決定要開始讀這本書,是因為在看到談論這件事的一篇文章有這麼一句話:「(孟若的作品)那麼討好男性的價值,也難怪會那麼容易受肯定。」我不是孟若的讀者,寫的人可能也不是這個意思,但我感覺到一種被罵的羞愧。
立即下載
カメコQ(CQ)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我從來沒有覺得不能批判讀者/觀眾的品味,只是這個批判出現在事前還是事後,我覺得意義是不同的,事前那是價值觀問題,事後彷彿這就成了孟若行為的佐證。孟若的讀者不是只有「鬆了一口氣」的那種人,也有曾受他撫慰所以深愛,但也因此對這件事更感痛心的人,可是這些傷心的人也成了「對討好男性價值的作品給予肯定」的人了。
カメコQ(CQ)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我是不知道有沒有個傷心的讀者被這句話罵到,可能只有我被勾起心事自己去找罵挨,因為我就是個總是被男性價值帶著走的沒品味讀者/觀眾,所以才自動把自己放入這個情境,自動羞愧了起來。但總之,既然自己去領罵挨了,我就覺得也許現在就是把這本書拿出來的時候吧。
實際讀過的感想就不說了,我是有很多感想的,不過我不覺得現在適合談,也許等哪天我想好要怎麼談論一個有爭議的創作者與他的作品時再說吧。另外上面說的這個人不是無關路人,所以我不是無聊沒事去一個路人的文章裡找罵挨,但也不必說這是誰啦。以上是跟書本身無關的個人心路歷程。
愛波✨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記得當時滿多人轉貼他的文章的,應該說……本來就是自我定位該講這種話的人(?
與其說「討好男性價值」是罵人的話,不如說想點出討好男性價值(的女人)會因此倒楣比較是說這種話的人的政治目的吧?
如果說每個人的同情心都有基於個人生命歷程造成的偏頗與侷限,我覺得女同性戀對異性戀女性的潛在同情心經常是很小的

我的想法就一直是所有的言論都有無限的前提,在何種情況下成立同時是多向的。
你會覺得他的言論對你來說成立,是因為你把你的某種權力給了他。我關心的不是對或錯的問題,而是為什麼?
カメコQ(CQ)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apofenia: 我猜想異女多少會讓人覺得自作自受吧XD 我被刺到應該有很多種因素,不是以異女的身分,主要是身為一個「失敗」的讀者/觀眾的身分,這本來就是我一直以來的焦慮,不是看出來了但我依然喜歡,這是個人愛好的範圍,而是苦於我認為這個解讀不無道理,但在他人提起前時常看不出來。而他的作品也讓他對我來說具有某種權威性,在藝術方面我很容易在權威前感覺到羞愧。當然,我被這句話刺到的時候還沒讀過孟若,所以我是在實際上與我沒有真正相關的情況裡借題發揮,想我自己的心結而已。
カメコQ(CQ)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另一方面,這一句話不是單獨在說孟若的作品如何「討好男性價值」,也涵蓋了肯定了這些作品的讀者。如果是在史金納出來控訴之前這樣說,那就只是普通的評論;但在那之後這麼說,我感覺到的是把孟若的作品跟行為跟讀者的喜愛連結起來了。還在護航的讀者就不管了,我想的是那些為此傷心不能接受的讀者,他們也要被放進這個連結裡嗎?就因為他們喜歡過「討好男性價值」的作品?
カメコQ(CQ)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可能是預想了假如哪天我也遇到類似的情況,我該怎麼想。所以與其說這對我來說成立,我會覺得我是為了思索這到底成不成立。
愛波✨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有注意到你對閱讀/觀覽本位的自我認知越來越清晰,不斷摸索自己的位置在哪並且願意對挑戰的訊息開放是很好的。(意思是我喜歡,不是在做高下判斷)
我覺得你的困境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錯位」,也就是你跟你的權威對象(複數、虛指、可能基於某種類似的觀念)之間目的不同、屬於不同的利益團體等等。它在這個階段陸續找上你,有點像某種追討的債,也就是「過去沒發現有問題的問題」,這個沒發現直到遇見的原因可能同時是個人生命歷程,也是由於時空環境轉變(類似你身處的小區域發生某種典範轉移,但你是典範使用者)。
愛波✨
3 months ago
同樣一句話,會不會有人共鳴的是「忍了這麼久終於可以說出來了」「大快人心」>>然而這些人其實仍是整體的極少數。
說這句話的人或許是在這個時刻召喚自己的同伴,因為他們都孤獨了很久,而這個需求大過於照顧那些傷心讀者的意願,因為這些讀者來自的地方(i.e.原本的典範)正是他原本困境的來源?
如果政治(秩序重新分配的訴求)讓這些人找到彼此,不在他們優先考量裡的人、或者說正是在他們想重新分配的秩序裡需要被降低的人,如果對這個政治訴求沒有同樣的需求,就不會被照顧。想被照顧就必須認同他們的訴求,如果認同了,就會改變想法,這就是意識形態先行,跟你的閱讀/觀覽本位是有衝突的。
愛波✨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在這類多軸心衝突不斷發生的震盪過程中,典範依然常在與典範失效的狀況是同時並行的。「感覺被遺棄」「希望跟自己一樣的心情能被珍惜」是很自然的。但我覺得,這種破滅感無論發生在什麼時候,或許都是好的。因為它會讓人意識到在人真正珍惜自己之前,一切良好的感覺都是假象。
apofenia: 我想我可能是對作者這個身分看得太重,所以在你提起之前真的忽略了他這個人的背景,也誤判了我或看到這段文字的人跟他的關係,我雖然是讀者他也確實是作者,這也是勾起我記憶中被批判的羞愧感來源,可是在這次的事件裡,我跟他的關係確實更接近你說的是多數與少數的關係吧?我把自己放在讀者的身分會糾結他為什麼要對讀者這麼說,可是放在多數的身分對我來說就變成可以理解的了。
カメコQ(CQ)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理解不一定是擱置我自己的心情,或許是找到更適合描述這件事的我跟他之間的關係?至少對我來說確實是更合適的關係。
カメコQ(CQ)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詭屋》(変な家)。關於平面圖的部分符合我的期待,脫離平面圖的部分也許有人會喜歡,或許也可以說是某種典型吧?但我是非常不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