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草‧琳依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首先我得說,我對俄羅斯這國家的情感有點複雜,誠然我的確沒去過俄羅斯,但,嗯,身為一個波蘭與立陶宛的歷史廚,俄羅斯根本是繞不開的主題,他同時存在著盟友、敵人、宗主國、支配國等等諸多身分,關係千絲萬縷。
身為波蘭廚和立陶宛廚,你要我誠摯地說我喜歡俄羅斯,那著實太為難我,他的很多做法也無法說服我去支持他,對於我所愛的國家而言他的確就是恐怖的鄰居。
但撇開這些不談,他們的人民、文化與歷史,確實有他獨特的魅力,在覺得他們人民思想瘋狂的同時,有時也莫名的會被其中的一些內核所鼓譟。
我想說的其中一件事是,對於一個,『能夠把苦難當作民族所有有的內核與資產的國家』,還是不要用常理來做思考比較恰當,我們的邏輯方向是南轅北轍的。
好吧,說了這麼多,先回到開頭的『加里寧格勒假新聞』。
大意是說加里寧格勒在鬧獨立,好像俄羅斯人也很反對烏俄戰爭。
但其實稍微了解過俄羅斯與加里寧格勒的人,應該第一直覺就會知道這應該是假新聞,畢竟這地方太特殊,要說鬧獨立真的不太可能。
一來他是軍事重地、二來主要人口是俄羅斯人,三來周邊兩個國家都不太喜歡這個地方,所以說他鬧獨立是要幹嘛?難不成可以去投靠立陶宛或波蘭?拜託不會有國家想收好嗎?
位置已經夠孤兒了,還要再把自己變成真正的孤兒,那也太蠢。
再來就是我多少有感覺到,俄羅斯整體民意其實並沒有很反對這場戰爭,雖然有幾波抗議,但實際上也就這樣了。
說真的除非鬧到完全活不下去,不然俄羅斯人對國家和政府的忠誠你真的難以想像,從亞歷塞維奇的五本書中,你可以看見俄羅斯人、或說蘇聯人?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與狂熱,甚至可以到無視物質生活品質的部分。
所以說要鬧到俄羅斯人推翻政府?嗯,以目前俄羅斯現況是不可能啦。
====今天先這樣,有空繼續寫,下次寫寫烏克蘭的兩邊視角
烏克蘭東西兩邊的立場和歷史淵源很深,下次講點相關歷史。
是說,講到假新聞,我真心覺得中文圈常常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國外假新聞,因為跟日常生活的密切度太低,往往很難被闢謠。
所以我通常看到一些台灣關注度比較低的國家的相關新聞,第一時間一定是先查有沒有英文的報導,沒有的話假新聞可能性就非常高。
我也很建議大家這麼做,雖然也不一定能完全杜絕,但多查證總是好的,不然真的很容易被帶風向。
===說說烏克蘭。
說真的,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戰爭從來就不是從2022年開始,而是自2014年克里米亞被俄羅斯併吞後就開始。
克里米亞的問題,說真的,要從1945年說起,克里米亞原本並不屬於烏克蘭,但我個人覺得就是當時蘇聯當局太過自信,相信蘇聯可以存在很久很久,底下各加盟國本質上都是一個國家,各國政府也基本都聽從俄羅斯指揮。
所以俄羅斯就把克里米亞畫給了烏克蘭,而蘇解後也離所當然地成為烏克蘭的一部份。
早期烏克蘭與俄羅斯關係還算友好的時候,這一切當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但當烏克蘭的整體局勢傾向西歐時,俄羅斯覺得芒刺在背也不是不能理解。
當然理解和覺得做法正確是兩回事,我純粹再說脈絡,不平段正確與否。
我永遠記得再看波蘭歷史時,波蘭方在一戰前後提出的一個觀點。
『沒有獨立的烏克蘭,就不會有獨立的波蘭。』
由此可見烏克蘭實際上在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兩方都肯定希望烏克蘭成為自己的緩衝,不論傾向哪方都會令另一方如坐針氈。
另外就是烏克蘭本身東西兩邊,也因為歷史緣故有親俄與親歐的兩派,烏克蘭在約16世紀左右還屬於波蘭立陶宛聯邦,但後來動亂後成為俄羅斯的保護國,而西烏克蘭則有一小部分還留在聯邦,聯邦覆滅後的幾次起義,西烏克蘭也有部分地區參與。
後來一戰後的獨立戰爭,也是有兩波勢力,一方由波蘭支援,一方則是俄羅斯。
這兩股勢力其實從過去到現在都一直存在,早期波蘭的壓迫與後來的一些民族意識牽扯,讓烏克蘭與波蘭產生矛盾與仇恨,而後來的烏克蘭大饑荒以及蘇聯帶來的其他肅清與壓迫,也同樣造成了烏俄兩國的嫌隙。
因此,在同樣一個國家,從不同角度、不同地區、不同生長家庭出來的人們,產生截然不同的態度也不是不可能。
仇視俄羅斯的烏克蘭人,與仇視當前烏克蘭政府的烏克蘭人,無論是哪種觀點,我相信都是存在的事實。
這就跟台灣有親中和仇中的人是一樣的,吵這種問題說真的我覺得沒什麼意義,但無視這樣的事實,僅一味地相信自己所見為真,我個人是覺得無助於改變現狀。
恩,我覺得我已經有點組織語言困難,下次有空在繼續寫,晚安。
是說希望不會有人覺得我再說教,我純粹只是想記錄自己的觀察與一些想法,也算是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嚴重的偏誤,要理解世界實際上有很多的面向。
人都有各自的立場,但我希望在表達自己立場同時,也讓大家知道也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與理解,而不要單純因為我提供了一些資訊就覺得應該是這樣。
這樣說可能很難理解,我還適用我最熟悉的波蘭與立陶宛來解釋。
如果單看現在的國際新聞,可以發現目前波蘭和立陶宛的關係是非常好的,兩國有很多交流與互助,尤其是在烏俄戰爭爆發後,軍事層面的合作從來沒有少過。
但從人民的角度來看,兩國人民可就不是全然的友好了。
誠然自戰爭後,據媒體調查,立陶宛人民對波蘭人民的好感度大幅提升,但因為歷史恩怨,兩國人還是存在一定的歧視與敵意,偶爾也會有相關的新聞報導。
立陶宛人覺得波蘭人要搶他們首都,波蘭人覺得立陶宛人沒有文化很粗野,這些觀點還是存在於部分的群體之中,我們也不該忽略。
在戰爭爆發的初期,波蘭的確給予了很多援助,也伸援烏克蘭加入北約與歐盟,接納烏克蘭難民,給予難民幫助,提供通道讓物資能更好進入烏克蘭。
但隨著戰事持續,兩國曾經的矛盾與現在的問題也漸漸浮現。
從之前的糧食運輸危機、到後來的協助挖掘與安葬大屠殺受害者,種種的事情似乎顯示了兩國關係正漸漸惡化。
從利益關係來說,波蘭本來就不可能放任俄羅斯去併吞烏克蘭,唇亡齒寒的道理我想波蘭比誰都清楚。
但歷史恩怨與現在的人民利益,也註定使這兩國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那麼友好。
還是要再次強調,我沒有去過俄羅斯,前蘇聯國家也只去了波羅的海三國,個人覺得那些國家和俄羅斯,本質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縱使被蘇聯統治了近五十年,他們對於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等等的思想與市場機制的接受度相對高很多,單純去旅遊的我其實沒有感受出太多共產時代留下的氛圍。
但我真的很推薦可以讀讀亞歷塞維奇的五本口述紀實文學,台灣都有翻譯版,尤其是第五本《二手時代》,裏頭收錄了許多經歷蘇聯時代的人們,口述回憶獨屬於那個時代的美好與苦難。
毫不誇張地說,縱使只透過文字,許多時候依舊能感受出人們對曾經的偉大帝國以及過去共產信仰的狂熱,或許物質貧乏,但他們展示出來的精神是飽滿、富足的。
無論認同與否,你都無法否認那種心靈的富足,是足以讓人們忘卻或忽略生活的苦難,文中的人們並沒有全盤否認蘇聯時代有過的痛苦,但卻仍有許多人無法忘卻那個時代帶給他們的一切美好。
不只一位受訪者提過,資本主義的入侵,剝奪了他們原本的生活,他們覺得自由市場並沒有給予他們想像中的美好,反而失去了更多。
過去,他們是國家的主人,而如今,他們只是資本家的奴隸,那種相對剝奪感使得他們只覺得生活變得更糟,而他們曾經所珍視的信仰,如今也被棄如敝屣,被世界所唾罵。
偉大的帝國崩塌,而他們的世界也跟著崩塌。
在這樣的氛圍下,其實也就不難理解,俄羅斯為什麼如今會成為現在的模樣,為什麼發動戰爭的普京在俄羅斯依舊有極高的聲望。
我認為那已經不僅是為國家利益,而更是為了一個信仰,為了那個曾經的、偉大的帝國。
亞歷塞維奇在台灣有翻譯的五本著作中,我個人認為最難讀的就是《二手時代》,他提到了太多太多俄羅斯的文學與文化,如果對俄羅斯文學了解不多,讀起來可能會有些辛苦。
但這也是我覺得俄羅斯、或者說前蘇聯人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我無法肯定這是否為他們獨有的特色,但至少在台灣,應該只有特定的一些群體或對文學有愛好的人,可以隨口在談話中,提及各種各樣他們國家的詩人、文學家,而且數量多得驚人,彷彿每個人都是文學愛好者一般。
這也是我覺得讀起來很辛苦的理由,實在太多不認識與了解的文學家,又不太可能一個一個去讀他們的著作,結果就是只能一知半解地去了解他們。
但我認為,這樣的特色也正彰顯了他們在那個可能較為困苦的時代,是如何富足他們的心靈,也多少能夠理解,在這樣的生活崩塌後,內心會受到多大的衝擊。
『我發現,這個新世界不是我的,不是為我而存在的。這個世界需要的是另外一些人。老爺的靴子踢到弱者的眼睛上,我們上升之後又狠狠地跌了下去。可以說,這又是一場革命,但是這一場革命的目標是世俗的:人人都為了房子和車子。』
『他們無法擺脫偉大的歷史,無法和那段歷史告別,無法接受另外一種幸福,不能像今天其他人這樣,完全潛入和消失於個體生活中,把渺小看成巨大。』
『舉世皆知我們是戰鬥民族,要麼打仗,要麼準備打仗,從來沒有其他的生活。』
『超級市場代替了祖國。如果這就是所謂的自由,那我不需要這種自由。呸!他們把人民踩在了地上,我們成了奴隸,奴隸!正如列寧所說的,在共產主義枝下,廚師是國家的管理者,還有工人、擠奶女工、紡織工人。』
『不是追求自由,而是追求牛仔褲,追逐大超市,買的是鮮豔包裝。現在我們的商店裡倒是什麼都有,琳瑯滿目,但是香腸堆積成山與幸福無關。這是榮譽問題。曾經的偉大人民,如今卻出了推銷員和強盜,出了店鋪夥計和經理。』
雖然很難讀,但如果想要體會一下這些『紅色的人』究竟在想什麼,我還是很推薦可以讀讀《二手時代》。
那是與我們截然不同的世界。
我有時候都在想,共產、社會主義思想如今依舊沒有消失,依然可以鼓動某些人的內心,或許正是因為資本主義這種追求物質、追求財富的氛圍,帶來的心靈空洞與相對剝奪感,成為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或者是愛國主義綿延至今的燃料。
以上,這噗大概就到這裡了,可能寫得有點跳痛,畢竟是想到什麼打什麼。
另外也強調,這是個人的想法彙整,我不是專家,我研究的也不夠透徹,只不過是一些感悟,寫出來做為分享與紀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