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讀嘛讀嘛
《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閱讀筆記。

坦白說我的筆記、聯想、解讀,大概跟村上、河合想談論的東西,有某種程度上的,沒有對到頻率。

畢竟這本書是1995年出版,裡面有些氣味、或者說時代焦慮,對我來說是非常曖昧難解的。或者說,他們談論或關心的議題,很多是很模糊的、很氣氛的,是當時的人才能理解那股字裡行間的情緒,而我很難跟上那些模糊的措辭,變成我只能以自己這幾年的經歷去理解、揣想。他們口中的詞彙,如暴力、如戰爭、如故事、如創傷,其概念認知,也與今日的我有所差異。就像是同樣是戰爭,他們所想的是二戰、波斯灣戰爭,我想的是俄烏、以巴,畫面跟概念也不同了。

所以我自己並沒有打算要貼近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因為太困難了,而是我以一位2024年的讀者之眼,觀看其討論會聯想到什麼,做筆記、做詮釋。在此聲明。
latest #17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p10-11 https://images.plurk.com/1HcMA1ENItgV8tp3uZ5QN7.jpg 要逃離的東西已經沒有了,反而只能回歸了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p25-27 https://images.plurk.com/5UdWl8Bq5xOLDwW486RSsl.jpg https://images.plurk.com/3B1eiol4YfeDfGLSyVawod.jpg https://images.plurk.com/700ixnbiFk1uuOGYvq8MrP.jpg 我也認同過分仰賴「語言化」去分析創傷,其實有其風險,而且表現或溝通形式只仰賴語言很不妙啊!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p44-46 https://images.plurk.com/1yXkocTRoWFkgmKGzRfUdN.jpg https://images.plurk.com/6HyQaeceE0XDkLdbOK9NX4.jpg 雖然不能說絕對正確,但「家庭認同」跟「場所認同」的概念很有意思
立即下載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p54-55 https://images.plurk.com/2j7tCv6tsAI33AQiRDMcFg.jpg 忽然想到,自己有段時間也是這種摸索方式,一邊寫一邊思考自己想傳達什麼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p65-67 https://images.plurk.com/16mrBpWFqFmyQvBlZto8Xt.jpg https://images.plurk.com/6SurC0b6Q4lzyHk84FnIKj.jpg https://images.plurk.com/1mbWfShQ2t1xoMCqyehRG4.jpg 雖然只是聯想,但我覺得,如何跟他人產生長期而深入的聯繫,真的是比預期更困難的課題呢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p56-59 https://images.plurk.com/2lR6ufW7gKp5mwSiDlDhHW.jpg https://images.plurk.com/2fukli7Elc02YYXlQJ9TVp.jpg p80-83 https://images.plurk.com/6eiEfPINE2U2pMpwRBaec4.jpg https://images.plurk.com/5cKlR9DPzs7JLjTEqJ1Rgo.jpg p86-87 https://images.plurk.com/5MlC5R28JPbzZpwN5MmXbD.jpg 這幾頁的內容似乎是貫通的,感覺村上(以及河合)似乎認為,真正感動人心的作品/故事,是偏向自發性、無意識地把內心的思考給釋放出來,如果跟p45-45的內容做聯繫的話,就是不是先有結論或訊息才寫作品,而是在書寫、創作的歷程中,釐清了想法,也把個體及時代所承受的病,所表達出來。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雖然狀況不同,但我也的確不喜歡,或覺得,想傳遞的訊息太過明確的作品深度有限。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啊,但看這本對談集到現在,我還是不喜歡「日本人怎樣、歐美人怎樣」這種主觀式的文化分類。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p91-93 https://images.plurk.com/3F4mOwHlGjI51zcUmC4ncN.jpg https://images.plurk.com/cIiJMrLJlILEPBN7o5Ps5.jpg 跟上面類似,在談論藝術創作的成品,有部分是連作者在創作當下都不懂,都要用讀者角度才能揣測、分析的意圖,所以不認為作者主宰一切。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p99-101 https://images.plurk.com/1ysiQz6gsHbRol1OFfBDv6.jpg https://images.plurk.com/6KSVCEYO7OWamXpK5V0eDS.jpg 雖然沒有看過《源氏物語》不太能確定有無理解錯誤,但就像魏晉志怪小說,其撰寫者本身並不是抱著虛構的概念去寫。超現實的事物並不被認為是超現實,而是現實,創作者的世界觀跟今日讀者本身就有本質差異了。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p105-106 https://images.plurk.com/2Qn7BqI47gAvQEYTUlM5l1.jpg https://images.plurk.com/42we8Dp7ioPqjtbyNHebmO.jpg 雖然我也不確定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注意「表現形式」?但確實從某個時間點開始,閱讀就從「融入主角心境」跳到「鑑賞手法表現」了,當然也可以出入兩者,但,意識到故事就是作品,有表現好也有表現差,不再照單全收?仔細想想,大概是高中時候,開始注意到偶像劇的模式、也開始對類型有所認識之後吧。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p131-140 (有漏頁) https://images.plurk.com/1evLyfqgTwg6oI6GbgAmgK.jpg https://images.plurk.com/3iTgXRGWZ4oukeNpAcAFg4.jpg https://images.plurk.com/2SNBZkbuwFS6VolbBy2ji0.jpg https://images.plurk.com/2BbH5v1H6Zn7As42ZMwvcU.jpg https://images.plurk.com/7A6a7YUSc84p2nZMKos2Zy.jpg

關於性與暴力,我有意識到的是,大學時代還是別的場合有聽過,在文學或電影中的性,很大程度上不見得是用一種刺激感官肉慾的方式出現,而更接近是某種隱喻、象徵,表現出某種關係的權力表現。那個「性」不只是純粹的性,令我印象很深刻。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至於暴力,我印象中有很多作品都很在意暴力,好比伊坂幸太郎的作品一直在關注暴力、惡意、跟人性中某種權力慾望的部分,但他所述說的暴力,還有種純粹而明確好辨認的特徵在。我自己,反而對於村上跟河合對談時,討論到「知事一聲令下停辦城市博覽會」這件事,感受到某種強烈而無力的暴力。由於我本身不清楚此事的緣由,所以我聯想到的,是東京奧運延期這件事,這種看似有正當理由(疫情),但又具備絕對蠻橫(單方面、上對下)權力的展現,其實存在於現實中很多地方。所謂的組織、社會、文化中的暴力,也很相似。我長大後,有時會絕望於,像古代那樣的隱居山林在現代社會是不可能的,你要擁有土地使用權、要符合法規,現代社會那種「必須要取得權利才能如何如何」的強橫暴力,因為過於自然,而顯得不若暴力的暴力,叫人絕望。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關於村上提到的「1960年代的暴力,跟現代的暴力」不同。令我聯想到了,最近在讀的《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上野提到:

「所以對我們而言,敵人十分具體。父母和父權社會,敵人清楚明白,所以能夠反抗,因為我們的痛苦是外來的。不過到了下一個世代,則是在自我中找尋痛苦的根源。自我束縛,敵人就是自己。我想那種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和我們過去背負的東西不同。」

我覺得也類似,那個類似在於,當對抗的對象不在了、或隱形了,反而變成很苦惱。當體制的暴力已經變成規則的一部分(如同國家政府有權力規定或取消活動),或者看起來體制有開出了別的選項(我們看似也尊重女性權力了),那個「沒有對抗的對象」,反而有種力量不知道往哪邊去的茫然感。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其實我覺得我的解讀,跟村上、河合想談論的東西不完全相關(笑) 但這就是一種聯想,而且我也發現到,因為這本書是1995年出版,裡面有些氣味、或者說時代焦慮,對我來說是非常曖昧難解的。

就好比,兩人對於麻原(奧姆真理教教主)如何吸引群眾的焦慮與討論,其實相對於「2024年的人對邪教的看法」,是有很多曖昧混沌的地方。

我們現在去看待邪教,已經能夠歸納出更多系統性的吸收方法、心理操作,但村上等人去思考的「是這些人內心欠缺什麼」、「這個世代/時代的人內心失落了什麼沒被接住,所以讓奧姆有辦法進去」的分析,有某種很樸素但直觀的分析,反而是現在這樣有條理、清晰的分析,所沒有的內容。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p152-144 https://images.plurk.com/q3X0ek1hfVvgh8XiWT5iT.jpg 最後關於痛跟行動,我覺得自己也是在村上的論述上,再進行個人的解讀。我所聯想到的,是社會案件往往才能推動某些法案、某些調查,是整個社會要「真的經歷什麼」,才能生出願意改變的行動。純粹的理念、原則,是無法催生行動的。
小步寫寫
3 months ago
類似近年的深偽deepfake 、metoo,這些都要有人深深痛過、才能激發社會的反省力量跟改變行動。概念性的理念是無法落地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