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怎麼說,雖然但是,這個那個,難以啟齒,但是朱熹跟張栻莫名很好嗑,怎麼辦……
且看這些描述:
隆興二年,父親過世,張栻護喪,舟行至豫章,朱熹登舟哭之,兩人作
三日談,此後書信往來不斷。
乾道三年,和朱熹辯論,是為宋代理學中以朱熹為代表的閩學,和以張栻為代表的湖湘學術的重要辯論……最終以朱熹大體接受張栻的觀點結束。
乾道五年,兩人繼續辯論,朱熹在此年修正以往接受張栻之語,形成著名的「己丑中和之悟」。
乾道八年,朱熹把兩人討論彙編為《中和舊說》,張栻亦注意自己存養不深厚的毛病,由是與朱熹思想基本傾向一致。隔年兩人書信往返,張栻改訂自撰《仁說》,在考慮雙方觀點的情況下完善之。
然後有一篇論文開頭:「張栻思想受朱熹影響之程度,成為宋代學術史及理學史中的一大公案」
我不好說,不好說,幹好好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