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laka
2 weeks ago
※本文原作:楊雨樵※
(朋友的雜記隨筆,太過中肯必須分享給大家。原文長度較長,分成四段發)

這幾年在教育上,不管是教小孩、教青少年、教中年人還是教老年人,我發現我越來越需要講的話就是:「要有耐心,耐心,別對自己那麼急躁。」

我發現不只是年輕人對於「我想要一步就能完成」這件事抱有憧憬/衝動,就連已經在社會上打滾很多年的人,很可能也受到現在許多科技協助、許多速成方式、許多所謂「訣竅」的影響,越來越想要在兩個小時、四個小時、十個小時的課程之內,交出一個可以向自己炫耀、也能向周圍展示的成績。
misslaka
2 weeks ago
我想這也不全是人們自己的狀況,而是人們為了因應現在整個社會的傾向而產生的適應姿態,包含社交、自我證明與社群認同、名聲與流量兌現、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等等,每一項都想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達成自己一開始設定的目標。

但我認為真正要做出與其他人截然不同、可資辨識的東西(即使是高度重複的、勞力密集的工作亦然),就不能不花相當長的時間去探索每個人的內在世界。「我要如何基於我自己的身體做出這個表達」,「我要如何基於我的身體演奏這段音樂」,探索內在世界所需要花的時間,恐怕要以十年為單位來計算。
misslaka
2 weeks ago
所以在表演藝術教學上,我仍然傾向於不是要學員做出一個明顯的成果(除非恰好水到渠成),而是教導可以每天操作、練習的方法,然後正如先前瑞典藝術家所分享的那樣,每次做一點點,每天實踐。放鬆但把握核心,耐性且允許錯誤,自然在某一日就會察覺一個「什麼」出現在自己生活中。在這邊稍微斷章地引用里爾克的話語:「讓病整個的發作,然後像康復的人一樣自信」,充分地體會這嘗試之病,然後到了某個時間點,問心無愧地拿出這段時間練習的成果。在耐性當中對自己逐漸嚴格,逐步要求精準,將藏在角落中的僥倖慢慢清除。
misslaka
2 weeks ago
耐性,然後對於要求自己「要快速」,「要跟上」的說法保持警覺,不是否定或駁斥,而是警覺:自己是否能在維持自己穩定的狀況下,溫和地加速(或有意識地拒絕加速)。然後對於各類名人所說出來的話語,也保持警覺,很多名人也許是基於身為擁有聲量者的壓力,一不小心就會把話說得太快。那些快語似乎斬釘截鐵,但——以芥川龍之介的話來說——對於展望人類的未來沒有幫助。

又,何況有許多看起來很專業的話語,事實上是基於很大的焦慮所說出的言詞,那些言詞與其說是在對大眾宣講,更有可能是在安慰說話的人自己的焦慮。這也會讓我覺得,那些話僅只對說話的人本身有(無法保證且程度不一的)幫助。
立即下載
misslaka
2 weeks ago
※以上是雨樵的文章※
讀完獲益良多,尤其是「允許錯誤」和「警覺」的部分。也許現在的工作到了第十年,雖然依然只是小破公司的社畜,但走過十年似乎也有「什麼」是被完成的。剛好此時此刻遇見這段文章,覺得應該分享給所有有目標焦慮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