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人文社科 #背離親緣 #AndrewSolomon #讀嘛讀嘛
https://images.plurk.com/4hMhZMTi2pOeOegdoOYZzO.png

我是在做這個專案的時後才決定要有孩子的。很多人驚訝的問我:,「你怎麼會現在想要孩子?」、「你不是正在研究所有可能出錯之處嗎?」我說:「我不是在研究所有可能出錯之處,我研究的是,儘管一切看似出了錯,愛還能有多少?」

若不是投身這場研究,見識了這麼多奇異的愛之後,我陷入了愛的種種迷人模式中,見識到即使在最脆弱無依的時刻,愛的光輝也能帶來明亮。從前,我有時覺得書中父母都是傻子,自願為相異的孩子一生為奴,努力想從苦難中生出認同。最後我卻訝然發現,我所做的研究居然早已為我搭好登船板,而我已經準備好與他們同舟共濟。
latest #15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背離親緣》是作者 Andrew Solomon 花費十年之久,探訪數百個家庭,由大量故事與採訪編纂而成的巨作。以背離了父母親的期待、在先天或後天成為「與眾不同的孩子」為主題,議題包含聽障者、侏儒、唐氏症、自閉症、思覺失調、身心障礙、神童、遭姦成孕、罪犯、跨性別等,探討他們如何尋找身分認同,如何接納自己、彼此接納,如何與社會共處的過程。以及在這些充滿苦難的經驗中,他們又是怎麼自我詮釋與賦予其意義的。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作者也在書中進行了很深的自我告白。同志的身分曾帶給他與父母巨大的撕裂,也為此痛苦多年。在全書的第一章「兒子」,他點出了「接納」與「愛」不一定共存,重要的是你們是否屬於同一種語言。若不同,你們是否願意向對方學習,往前跨出理解與溝通的第一步。在經歷了十個章節,看盡世間幸與不幸之後,在最後一章「父親」,作者迎來人生很重要的轉變,他決定成為一個父親。透過漫長的書寫、透過真正養育孩子,作者也治癒了他自己。講起來很俗濫,但就是這麼簡單,愛與寬容而已。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記錄其心境轉折的 quote:

我特別關注親子間的巨大差異,主要是想找出自己的遺憾根源。有一次我和母親大吵,他對我說:「有一天你會去找治療師,跟他說你那糟糕的母親如何毀了你的一生。但你口中被毀掉的,是你的一生。所以,好好過你想要的生活吧,找到幸福,有人愛,也能愛人,這才是最重要的。」你可能很愛某個人,但無法接納他;也可能接納了某個人,但不愛他。我誤以為是父母無法接納我,代表兩個人不夠愛我。現在,我認為我父母最主要的經歷,是生了個孩子。而這個孩子所說的語言,是兩個人從未想過要學的。
立即下載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我一直要求父母接納我,自己卻不願意接納父母。而我一接納之後,就無比慶幸自己能有父母無微不至的陪伴。父母的干涉我無處可躲,明白這道理之後,我就學會把干涉看得比寂寞更重要,並將之稱為愛。展開這項研究時,我滿腹委屈,結束時,我學會寬容。一開始我想了解的是自己,到最後我了解的是父母。不幸福就是時時怨尤,而在這一頁一頁的書寫中,幸福激發了寬恕。父母總在愛中原諒我,而我最後也在愛中原諒了父母。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分享一些書中較有感的章節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聽障、侏儒、唐氏症

這三個族群雖然症狀不同,但成長階段中都有很相似的發展。孩子們通常會在青少年/青年時期會找到有歸屬感的群體,並對自己的族群產生認同。這個認同逐漸演變為一種文化,並為此感到驕傲。等到他們準備成為父母之際,生出與自己一樣的孩子並不是一件「需要及早治療」的噩耗,他們反而有信心帶孩子認識這個文化。

我特別喜歡在唐氏症章節中,作者訪談了《歡迎來到荷蘭》的作者 Emily 所說的一段話。她固定為自己的孩子舉辦聚會,邀請其他的唐氏症朋友與父母,不為別的,僅單純的享受友誼。為此她說:「融入主流社會很重要,但也要在唐氏症的社群裡留一點根。」

我的理解是,這群人是跟自己有著同樣議題與相似經歷的人,而這樣的「我不孤單」的感受永遠都是重要的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思覺失調

比起前幾個先天因素較大的症狀,思覺失調的患者大多病發於青年期。這對本人、身邊的親友的致命打擊是,自己好像變成一個不認識的人,原來的自己正在消失,是一種「取代」與「刪除」的疾病。

而思覺失調的醫療困境在於,由於其症狀太過複雜,又需要漫長的觀察期。在最好盡快發現盡快治療的壓力下,同時要顧及避免給病人貼上病理化汙名化的標籤,真是太難了

讀書會時,也有成員補充說,很多病患不喜歡吃藥是因為,即使醫生只是將他的感知力調整到一般人的水準,但跟平常還是落差太大,因此病人會產生「什麼都感覺不到」、「沒有活著的感覺」,故而排斥吃藥。不吃藥導致症狀加劇,而產生惡性循環。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神童

相較其他篇章,私以為讀起來心理負擔比較沒有那麼大的一章 作者將對象鎖定在音樂領域的神童,不管是關於能力與心智成長不同步的社交困境,或是家庭要犧牲多少來培養孩子的天賦等等描述,都讓我聯想到影集《少年薛爾頓 Young Sheldon》。雖然影集的定位是情境喜劇,但調性其實滿寫實的,尤其是在家庭戲的部分真實的讓人揪心!

以及,讀此章的時候,剛好碰上奧運季。也聯想到一些台灣選手的訪談,尤其是關於天分與努力的討論。即使是這些被賦予神童封號的表演者/運動員,每一個都是獻上生命、投入所有在這項技藝上的。推薦李洋的故事我真是內牛滿面

不只是李芷蓁的哥哥...他是最努力的李洋! 苦熬8年才追上同儕的李洋因為父親一句話深陷低潮 堅持"球不落...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覺得讀書會友人也提出很有意思的問題:一定要這麼苦才能成功嗎?有沒有可能當一個快樂且成功的天才?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也分享作者超代表性的 TED TALK,講述書中想表達的核心價值&他的心境變化(可選中文字幕

Andrew Solomon: Love, no matter what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最後是一些閱讀感受~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首先有趣的是,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以孩子角度為主的書寫,但完全相反。想想也是,畢竟要接觸到這些族群,以父母為起始點會比較容易。但也因此讓作者見證了許多父母如何定義「成為父母」的價值與意義,進而帶給作者面對自己與父母間的傷痕的力量。只是不知道這是否跟他一開始計畫的一樣,還是意外的收穫呢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再來是覺得比較可惜的部分,書中的資訊很多,但觀點偏少。在觸及議題如此廣泛的狀況下,我本來期待作者能夠給予更宏觀的,在國家福利上、社會意識形態演進上的梳理或觀點。但這部分非常非常少,通常只是點出這個現象或問題,就往下一個主題前進了。但讀者通常是沒有能力/懶得自行挖掘更深一層的資料的啊 作者你到是再幫忙一下啊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但這也很有可能不是作者想要的寫作方式啦,畢竟他的重心在於這麼多家庭故事的呈現。我尤其很佩服在遭姦成孕一章中,他特地飛到盧安達訪問種族屠殺期間,大量遭姦生子的圖西族女性。也帶出了當強暴上升到國族議題的時候,整個國家不管是在政治上(轉型正義?)、社會福利上、倫理觀上有多欠缺,有多無法給予受害者需要的支援😢
一番一天堂
3 months ago
綜上所述,這本在 2015 甫出版就在同溫層掀起好評的大作,到了近 10 年後的現在來看,儘管有部分不符期待之處,仍然是本重要的、硬派的社科入門書。

這或許也代表了,《背離親緣》在當年揭開了許多族群的神秘面紗,而在這 10 年間大眾也逐漸更認識他們,不管是透過影視作品、更多的著作,或是他們更顯於人前。有談論、有認識就是好事,私以為也是代表時代有在前進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