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服飾誌
4 months ago
【要活著回來啊:南方戰線的台籍日本兵】

最近公視《聽海湧》正在熱播,服飾誌也想趁著這個機會,介紹南洋的台籍日本兵的穿著,還有用服裝來回顧這段歷史。

https://images.plurk.com/7kcJZF4243bfKLSW9ZNLtK.jpg
latest #13
台灣服飾誌
4 months ago
臺籍日本兵,一般是指太平洋戰爭後期(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被日本政府招募和徵召服役的臺灣人,最一開始,徵召的是非正規軍,甚至可以說是最低階的「軍屬、軍夫」,再來則是「特別志願兵」招募,在一九四五年初後的全面徵兵制度則是以「志願兵」加入,所以也有「臺灣特別志願兵」這個稱呼。

作家陳千武先生描述到,當時臺灣青年並沒有義務當日本兵,但可以「特別志願」,就是在巡查督促保正的監視之下,很「特別」的在志願書上蓋章申請。

除此之外,當時日本政府為了提升對日本的認同,也推廣了皇民化運動,在沸騰的軍國主義下,形成了不當兵非男人的社會氛圍。
台灣服飾誌
4 months ago
不管是受到社會氛圍或是皇民化運動的影響,或是「不是出於自己意願的『志願』兵」,都使的許多臺籍兵在戰爭結束後,面對到日本和臺灣已分屬不同國家,甚至是處於敵對關係,產生了權益補償和歷史定位都萬分尷尬的問題。

太平洋戰爭開戰時,軍衣改用新式的九八式軍衣,此外,因為戰線往南方擴大,也開發出熱帶用的防暑衣。通常在電影裡常見的日本兵幾乎都是這個時期的軍裝。

便帽,漢字寫作「略帽」,是一般士兵最常在照片裡出現的帽子。另外較常老照片看到的還有一種戴在便帽上的「九零式鐵帽」,是在野戰時防暑與保護用,馬來亞戰線的士兵還會裝上偽裝網更方便在叢林中移動。另外,南方戰線最必要的配件就是「帽簾」,漢字寫作「垂布」,在昭和十三年時跟著所謂「防暑衣」一起設計出來的,是太平洋戰爭時,南方戰線日本兵的特色之一。
台灣服飾誌
4 months ago
便帽中央有一個星章,用來標示士兵與軍官的差異,軍官是金線鑲有金線的五角星,我們畫的一般士兵則是夏山茶形狀。一般而言軍階的階級章,是鑲配在領口的開襟上,但大部分志願兵出征前的照片裡都尚未配上,因此我們這邊作畫時也保留此特徵。

在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前,日軍穿著多為「昭五式軍衣」,特徵為皆職章在肩膀上,並且有著類似於詰襟的立領,領口還有不同的顏色話分兵科,有些日本兵即使在之後換裝也持續穿著這套軍裝。

臺灣志願兵大多在太平洋戰爭之後被徵召,此時的軍裝已經改制為「八九式軍裝」了。領口改成翻領,而南方戰線的士兵們更是穿著防暑衣(軍官)或夏用襦絆(一般士兵)。腋下有設計通氣孔,領口也轉為開襟式,更方便散熱。
立即下載
台灣服飾誌
4 months ago
配戴軍刀是許多人對日本兵的印象,一般而言軍刀是以軍服上的劍衣扣固定住,但刺刀也會時常安裝在三八式步兵槍前頭。三八式步槍全長一二七點六公分,再加上三十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一六六點三公分,這把槍最大特徵就是它的長度,和零式戰鬥機一同普遍被視為日本軍隊的象徵。

腳絆又稱綁腿,在長時間行軍之後,能夠防止血脈下積而引起的漲疼,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山地行軍中可能存在螞蝗等動物,綁腿能夠防止螞蝗進入士兵的褲腿管,通常軍官是使用「革腳絆」(皮革製),或甚至是長靴,但一般士兵還是使用布腳絆居多。

軍用分趾膠鞋是屬於日本軍隊的特色,在大拇指與食指有特別分開,據說是為了配合日本人穿木屐的習慣,通常會在入伍時發放一雙,但之後要更換則要價不菲。
台灣服飾誌
4 months ago
【我是誰,一生的命題】

在《我啊!一個臺灣人日本兵簡茂松的人生》一書中,用日本記者的視角,描述了一個如今生活在日本,曾經歷二戰的臺籍日本兵的尷尬與痛苦。

簡茂松在一九二五年出生,七歲時就讀公學校,每天在校長指揮下升太陽旗、背誦歷代天皇名字,隨著皇民化運動的推行,年幼的他也相信成為好皇民是應該的。也因此這樣,十五歲時,他改名為竹永茂松,並在兩年後錄取了日軍臺灣軍司令部的軍屬。

「做為軍國少年為天皇陛下出征是理所當然的事。」那是他當時曾說過的話。
台灣服飾誌
4 months ago
直到一九四五年後日本成為戰敗國,美、英等同盟國開始追究日本的戰爭罪犯。他以戰犯被判了五年徒刑,然而,當二十六歲的竹永茂松服刑期滿遣回日本後,赫然發覺他被排除日本國籍,也拿不回存在軍郵局一千五百日圓的存款。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或許很難想像他們接受的是什麼樣的教育,也無法體會當時的社會氛圍,他們一出生就是日本人,接受日本教育,好不容易活著從戰場回來後,卻突然變成了「打了八年抗戰的中國國民」。
台灣服飾誌
4 months ago
在這篇簡短的文章裡,礙於篇幅無法說明太多,若有餘力,可以閱讀周婉窈老師的〈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裡面有更多臺籍日本兵的認同與當時社會背景的描述;而許俊雅老師的〈記憶與認同──臺灣小說的二戰經驗書寫〉,則摘錄了許多臺灣小說描述戰爭的可怖經驗。

讀完這些資料,深感時代與戰爭對於我們這些未曾活過半世紀的人太過龐大,不知道該用什麼話來為這篇複雜哀愁的文章做結,就在這邊引述周婉窈老師在文末最後的話吧。

『……最後,人類社會的某些集體情操,是不是也有它抽離現實時空的抽象價值呢?臺籍日本兵為他們因出生、因教育而認同的國家,盡忠盡力,至死無悔,我們在他們身上,不也能看出一些人類社群的高貴情操嗎?』
台灣服飾誌
4 months ago
『誠如一位臺籍日本兵告訴筆者,他希望他的子孫也能像他們效忠日本一樣,盡忠臺灣。果如是,臺灣幸甚!臺灣幸甚!』

臺灣幸甚!
台灣服飾誌
4 months ago
書摘:《福爾摩沙時尚圖鑑》:要活著回來啊!南方戰線中的台籍日本兵

博客來:福爾摩沙時尚圖鑑:大襟衫、馬面裙、三把頭、剪鉸眉、燈籠褲、瑪莉珍鞋……三百年的台灣潮服誌
本文參考資料:上田信《二戰軍裝繪畫技法&資料集》、周婉窈〈日本在台軍事動員與台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陳千武〈活著回來──日治時期,臺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簡茂松《我啊!一個台灣人日本兵簡茂松的人生》
台灣服飾誌
4 months ago
今天我們的介紹就到這邊啦,如果喜歡,記得幫我們按讚、分享,讓更多人看到台灣的另一面吧

也可以按讚追蹤我們的 FBIGtwitter喔!!
(((゚Д゚;))) 養雞人士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很可惜,這本書對於台籍日本兵的描述完全就是以中國國民黨的視角描述,只要在中華民國接觸到的影視、書籍、報章雜誌對當初日本兵的描述都是一模一樣:台灣人被日本人「逼迫」當兵、自願的都是「皇民化」...
江ノ鳥
4 months ago
效忠是臣民思維,不是國家主人的民主思維,是很有那時代的特色
家族內長輩去當皇軍結果在船上就上吐下瀉,被當拖油瓶到港後就被後送返台,有點慶幸他們沒有沾染惡業。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