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ॱߑॱ )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夏天的讀書:(無視節氣的話九月還是夏天)

- 托爾斯泰《傻子伊凡(俄文直譯)》
- Emily St. John Mandel《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 John Connolly《失物之書》
- 吉永史《大奧》1-19完(漫畫)
- Jessica Bruder《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
- Dan Ariely、Jeff Kreisler《金錢心理學》
- Andrew Hallam《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五萬本紀念版):16歲就能懂、26歲就置產的投資祕訣》
- Nick Maggiulli《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latest #13
( ॱߑॱ )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托爾斯泰《傻子伊凡(俄文直譯)》

題前的導讀和推薦序沒看完,不過故事本身和跋滿有意思的。寫給學童的短篇故事,推崇農民和農務生產,相當共產主義;宗教性除了具象的魔鬼形象,也體現在傻子伊凡和諸多傻子人民身上共同的良善、正直、聖愚等特質。最具俄羅斯特色的,就是源自其宗教傳統的「聖愚」(юродивый),似乎是理解俄國文學的切入點之一。

達利(В.И. Даль)字典與奧熱戈夫(С.И. Ожегов)詳解辭典對此字的解釋是相同的:「юродивый,瘋癲的、神意的、呆子、與生俱來的瘋子;民眾認為聖愚是上帝的子民,常在無意識的行為中找到深沉的思維,甚至是預感或預見;教會則承認這些擔負起瘋癲的謙遜假象,是為了基督的愚癡們。」
( ॱߑॱ )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Emily St. John Mandel《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對末日題材的先入為主印象,少不了大量的恐慌和掠奪場面,或是傳奇求生故事。但是這本小說好特別,聚焦在相對平靜的傳染病末日後二十年,以一支流浪交響樂團為主線,帶著武器、音樂和莎士比亞沿五大湖區前行,對新世界的樣貌描摹沉靜且優美;以鬆散群像和今昔穿插的手法,將人物關係逐漸收束,終與一位逝於舊世界的演員的人生軌跡相會,疏離而溫柔。新舊世界過渡,生活繼續向前,荒頹末日中遺留下來的文明奇蹟對人的意義,好多時候不由得跟著鼻子一酸,卻也被療癒。

⚠️【下段有雷】
原書名Eleven Station源自書中書《十一博士》(好想看這套來不及完結的漫畫!),中文書名卻長得像輕小說且稍嫌直白(簡直劇情簡介),翻到書末作者留言恍然大悟。
( ॱߑॱ )
2 months ago
這本太美,畫線太多,就不放了。筆記一下改編影集,評價還不錯,預告也有原著獨特的詩意味道。STATION ELEVEN Trailer (2021)
立即下載
( ॱߑॱ )
2 months ago
John Connolly《失物之書》

讀到廢寢忘食(太浮誇)的異色童話大會串。看的是經典增修版,連書末作者增寫的十年後記、訪談、同宇宙小故事、文本考察都好喜歡,得以一窺作者的世界觀。

取材回歸到流傳久遠且廣受傳誦的童話故事和傳說中,滿懷惡意、更「野」更殘忍的原型版本,揉合捏塑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奇異世界,並藉解構童話來分析從孩子過渡到成人的心理,解讀童話寓意的本質,在於讓我們能夠且必須克服現實世界中不斷經歷的創傷、恐懼和失落。

作者說比起孩子,成人讀本書更有體悟。或許是吧。閱讀途中,我不時把自己擺回人生時間軸上的過去幾個關鍵時刻,對照觀察著自己當時和此刻的樣貌,納悶著孩子和成人的分界。
( ॱߑॱ )
2 months ago
迂迴的題外發現:Two-Minute Book Club: THE BOOK OF LOST THINGS1. 作者在書末提到原文版封面設計,很快搜尋到作者本人的這支分享短片,1:35起有書封燙金特寫,1:58是Rob Ryan的剪紙藝術細節,很細膩地串起書中重點元素,精緻又充滿童趣,喜歡!
2. 接著在該影片末尾發現重磅消息──原文版出續集The Land of Lost Things!去年九月上市!?The Land of Lost Things (The Book of Lost Things #2)
( ॱߑॱ )
2 months ago
吉永史《大奧》1-19完(漫畫)

在感冒一週期間拚完,太好看了,是哭著讀完、惆悵難抑的那種好看。人物形象和事件脈絡基於史實,藉性別逆轉的架空巧思逐漸向正史匯流,完整交代了自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到德川時代終結的兩百多年歷史,是很用心考據、資訊量龐大卻不會噎著的歷史漫畫。

歷史和政務鬥爭作為故事骨幹,血肉則以君臣情誼和傷痛愛恨來填補。作者筆下的人物描寫很豐滿立體,特別喜歡吉宗/久通、家定/阿部、阿部/瀧山這三組,不過回過頭,連開創這一切的春日局也難以厭恨。他們堅守著不同立場、性格和價值觀,致力於德川家族的續存和繁榮,也促成了大奧的殘酷和悲哀。歷史之壁固然無法撼動,女人生小孩這個事實也是,即使貴為將軍,或正因貴為將軍,繁衍後繼的任務更艱鉅危險,更多顧慮,也更孤獨。
( ॱߑॱ )
2 months ago
話說回來,以一個看到歷史課本就頭痛&難以欣賞武家月代頭髮型的人,要不是女人主政的改寫勾起好奇心,加上作者筆下的帥哥美女如雲(儘管將軍以外時常認錯人),此生大概不會了解江戶幕府的興衰始末,以及它在日本歷史長流中盤據的位置與意義,這套漫畫真的很棒。
( ॱߑॱ )
2 months ago
Jessica Bruder《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

作者長期觀察追蹤以車為家的現代游牧族,後來更直接開車上路,加入他們,參與甜菜採收季打工,體驗身為同路人才能知曉的甘苦。愈是深入認識這些人,了解他們沒有退路的生活處境和環境惡劣的季節性工作狀況,讓我愈趨焦慮,拖拖拉拉近兩個月才讀完。

車居族看似隨性無憂,循著內心嚮往的自由,想去哪就去哪。現實卻是工作和收入不穩,生活缺乏餘裕,面臨貧困威脅,屢被視為潛在罪犯驅逐。他們大多一輩子認真工作,卻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浪尖上,被狠狠甩出主流體制外,不得不在人生後半場步上相似的道路,親人多半也窮困潦倒、無暇接應。面對世界社會貧富差距逐年惡化導致的結構性問題,當階級更難以流動,有一天在邊緣掙扎的人會不會是自己,不禁有這種恐懼,令人沮喪。
( ॱߑॱ )
2 months ago
心繫琳達的固定居所夢想,查了一下網路消息卻停在2021年4月的報導,說改買Taos, New Mexico的土地較宜居,正在蓋木屋。
Nomadland Stars Linda May and Swankie Attend Oscars ...

PS. 譯者非中國人,應該不是買對岸譯稿,內文卻出現不少次中國用語,如塑料、視頻等。
( ॱߑॱ )
2 months ago
Dan Ariely、Jeff Kreisler《金錢心理學》

本書分析推使我們不自覺花錢或花更多錢的行為背後的心理陷阱,像是定錨效應、心理帳戶、高估擁有物的價值,以及以不同時間結構(月/年、約略未來時間/確切日期)描述花費會有不同感受等剖析都滿有趣,以及哎呀好熟悉之感XD,因此雖然讀畢發現作者Dan Ariely有研究數據造假爭議,不過不知情之前閱讀愉快,對我來說讀這本書所投注的時間仍然花得很值得啦。
( ॱߑॱ )
2 months ago
Andrew Hallam《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五萬本紀念版):16歲就能懂、26歲就置產的投資祕訣》

台版書名未沿用原書名,另闢內容農場路線行銷,通常被我忽視。某天不定期海巡 #讀嘛讀嘛 時看到推薦,作者是高中英語教師,引起興趣就找來看看。如同原書名Millionaire Teacher : The Nine Rules of Wealth You Should Have Learned in School,內容是學校沒教的基本理財觀念,投資以指數為主,觀念說明和以自身舉例淺顯易懂,適合入門。原文2011年初版,2017再版,不確定新舊版內容差異;台版譯者和編輯有補充對照台灣股市這點很棒,尤其對入門者友善,不過寶來證券早已被併入元大囉。
( ॱߑॱ )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Nick Maggiulli《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回歸個人偏好相對嚴謹的學者/研究佐證的理財書。去年讀完滿喜歡的《致富心態》作者推薦本書,加上今年初開始參與股市,八月初經歷奧運金牌一日八折優惠,小小累積了一些菜鳥體悟,這時候看看以統計數據支持論點的本書來強化自身信念。本書分別討論儲蓄、投資和美國退休帳戶三部分,篇幅以投資為重,以數據圖表幫助釐清漫漫投資路上遭遇的迷思和障礙,精華(結論)則實如書名,持續買進(Just keep buying)!
( ॱߑॱ )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連著看幾本理財書,基本方向大同小異,或許這類書籍附加在於迷失之時注入信心的功效吧。不過關於增加儲蓄,作者提出「兩倍規則」方法,當買想要而非必需的東西時,就投資同等金額,和持續在追的課金換股票噗做法雷同。除了換算願意為買一樣東西而額外工作多久的機會成本,加入兩倍規則的雙重規範,對我來說更有警示效果,無論最後買或不買,都能敦促自己存下(更多)錢,從今開始實行看看。說不定能因此增加書櫃完讀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