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不要只坐在那兒,行動吧!
發現耀眼、新穎而獨創的思想是生命的稀寶,而發現這樣的思想家致力於人類最重要的議題則令人振奮。這本提供了原創而古老觀點的開創性巨著,使我得以從新視野觀照今日情勢。且由於本書之深且廣,我精神受其鼓舞,心緒卻又受其攪擾。我曾用盡美詞讚譽湯姆·哈特曼(Thom Hartmann)的前一本著作:《先知之路)(The Prophet's Way),稱之為我所讀過的最重要的書,因它對我個人的確如此。
但我如今發現這本姐妹作值得同等的讚美,
因為它論及地球整體,涵蓋所有物種。
奈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我一直很困惑,生態危機是如此令人痛心甚至心驚膽戰,為什麼一般大眾卻如夢遊似的視而不見,或者僅漫不經心地處理。
全球性的危機影響涵蓋各個層面,從個人到社會到世界,但是儘管有偶爾的口惠,和假裝對接踵而至的災難表示關心,我們多數的動作(一點回收,少開車、暖氣或空調關小點,開張支票給“峰巒俱樂部”(Sierra Club))
似乎只能減輕罪惡感或掩飾日增的無力感,其實並沒有多少作用以阻止沉淪之勢。
也許我們傾向於忽視問題的鴕鳥心態,是因為地球的破壞所造成的困境太過龐大,其間包含許多遠超過我們個人所能控制的力量(而且稍微想想,似乎也超越其他每一個人的控制)。
我所知惟一較接近的類似狀況,是目前逐漸退去、籠罩在我們頭上半個世紀之久的蘑菇雲;在比較區域性(和個人)的層次,我會提及在弗吉尼亞州西南方和肯塔基州東方的阿帕拉契脈受露天開採生煤所造成的破壞,因為那原是我平靜而美好的童年田園。
奈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露天採礦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的破壞,必得眼見才能相信。你若站在未開發的山脊眺望,可以看見整個視野範圍都被鏟平、根除、消失了—可怕的疤痕深深鑿入曾經有著最美地形的南方高地。
《寂寞松徑》(JohnFox,Jr.的小說,描寫社會的進步,包括採礦等活動,對山區文化的正負衝擊—譯注)描寫的場景,再加上河流淤塞破壞,山谷毀滅,地表破損變形,卻有大把鈔票立即入袋—短視的企業買下整個司法系統,並阻擋每一個理性訴求;輪子有兩層樓高的推土機(必須在現場裝設的機械)大刺刺地把青山夷為平地,沒有一點信仰,眼裏只見石油。
哈特曼對這些問題開啟了新的識見,指出我們現在的危機其實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們只是附和著在付諸行動以前就一直存在、早巳編入我們腦裏每一根神經的思想力量。在我們對地球及對彼此日增的暴力行為底下,是遺傳千年以上的文化心態。彌漫在我們現代世界中奇怪的焦慮和憤怒,乃是經年累月的“舊因緣”,我們就像將藍色標為藍色、紅色標為紅色一樣,很自然地接受這—那是我們的遺傳,就像父親吃了會使兒子感到不舒服的酸葡萄—它是一個無意識的週期,但正如哈特曼指出的,每一個人可以用有意識的行動來打破它。
奈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然而,大家對生態問題的共同反應是“噢!那個綠化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成功地邁向超越比爾·蓋茨之路的靈魂。我們過於熱衷於個人的追求,在世上只汲汲於“設法取得什麼”,或“達成什麼”,而很難退一步想想,那無意識接受為標準的日常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或者就像我的一位企業界朋友所理解的,生態上的“顫動”就如地球的巨大,而渺小的我們猶如爬在這巨球表面的微生物,如何能對地球的功能有任何顯著的影響。
哈特曼在一連串當頭棒喝的研究基礎上,以令人欽佩的簡單與清晰解析我們的困境。幾天前,我揮動著他的原稿,並口沫橫飛地描述這本書給朋友聽;然而儘管我一頭熱,當他們發覺主題乃為生態環境時,臉色驟變,“噢,那……”轉而討論他們認為有用之事—不包括受傷的地球、瀕臨死亡的生態系統、枯萎的心靈,以及人口爆炸與逐漸迫近的饑荒。
奈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記得 1979年(已20年了)從洛杉礬到華盛頓特區的飛機上,我旁邊坐著一位在政府地質部門工作的地質物理學家。當時剛從東京的國際地質物理學家會議返國的他,顯然對現況絲毫不感樂觀。“我們部門對50年期間所做的並報告給政府的每件預測,都不折不扣地應驗了。”“但是,我們每項指陳生態狀況嚴重性的報告一概被刻意忽略,或公然壓制。我想,因為我們對國內生產總值貢獻不大,所以就用以下的評論打發了事:‘我們不需要隨這些杞人憂天的科學家起舞去攪擾大家,他們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了。’”
那一次國際地質物理學家會議的主旨乃是關於赤道附近雨林的破壞。雨林是地球最大的氧氣來源和二氧化碳吸收劑,而且是全球降雨及氣候形態的主要影響因素。當時每小時有30英畝的雨林消失,而根據那些科學家的調查,造成全球劇變的錯誤正在形成,而且變本加厲。
奈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要知道變本加厲的速度,親愛的讀者,就請繼續讀有關這後來20年的資料,如果你心臟夠好的話。
1991年,我在飛機上遇見另一位在BP(英國石油)公司工作的地質學家,“石油快用光了,”他歎道:“石油的末日就在眼前,而我們卻繼續把它燒掉。”他指出:“我們該保留石油以實現其合成各種可能產品之極大潛力,而發展如氫燃料之物,來取代石油的燃料用途。氫是宇宙最常見的物質,我們確知它可以用在汽車、工廠、發電機等等。”他再強調:“但是燒掉最後幾桶石油將帶來重大災難,完全不合理。”(我自此從未再聽見氫燃料。)
奈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如果燃燒石油庫存只是今日惟一存在的不合理,我們對涵蓋所有生物物種的憂慮暗潮地許就不會如此洶湧;但是石油只是哈特曼在書中所描繪的環扣交織的瘋狂行為之一罷了。為什麼要讀這種書,你也許會問,如果情況真如專家所言般的恐怖,何不吃、喝、享受、及時行樂,因為明天就……?但你仍應該讀這本書!因為,只從膚淺的三分鐘新聞報導得到資訊的市民,充其量也只能有膚淺的反應,但問題卻遠遠不止於斑點貓頭鷹消逝的消息,哈特曼所收集的事實雖然令人心驚,對事情的全貌及意義的瞭解實為必要。
他呼籲我們回歸理智與正常,這是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即使最終無法挽回頹勢,至少也能播下新生態、新地球的種子。所以,我們必須先知道病情,而後才能對症下藥。
奈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隨著科學團體懇求政府、產業界和消費者留意徵兆,談論即將到來的生態瓦解的書也逐漸增加,但都徒勞無功。許多時候,探討現今關鍵議題的人只能對已改變的人宣導(沒有其他人會聽),而世界這個已經長成“全球經濟”規模的大機器則加速陷入險境。
我們記得卡森(Rachel Carson)多年以前的先見之作《寂靜的春天》,稱此作品力挽化學毒害之狂瀾;然而回想起來,實質上並無改變,只有一些表面的粉飾來紓解抗議之聲,而原來的作為未曾稍減。我們的環保署持續在鎂光燈前斤斤計較小事,卻背地裏放縱大惡。畢竟,卡森的論點無助於國民生產總值,所以今日的母乳中DDT的含量比當時更多,還含有許多卡森做夢都想不到的新化學物質。(我們平均一年製造 9 000種新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在宇宙中不曾存在過,而且90%具致癌性。)而害死卡森的癌症正以指數形式增加。
1954年英國細胞生物學家威廉森和皮爾斯,在佩卡姆基金會資助下,歷經30年的醫學研究指出,人類已成為地球的癌細胞。而因為地球和其上的居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他們預測,人類的癌症將擴增成流行病的規模。他們的預測與建議對英國的產業成長毫無裨益,更別提美國,所以也完全被漠視。
奈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我們一直需要新觀點,以及對原本非常明顯卻受到過分文飾的事實,提出新看法、新闡釋;也一直需要實際有效的對應方法。而這些正是哈特曼在書中的精闢之處:他闡明人類心靈的貧乏與墮落何以成為我們的病根,而這病根由來已久,已成長數千年,也惟有我們自己與生活的更新才能救贖。我們常聽到科學上的新典範,但其實只有重新發現一個非常古老的典範,發現日常生活、每個生命形式、活生生的地球,以及“我們自己和其他人的神聖,才能改變形勢。而這些將不是從電視或電腦CD-ROM上得來的。
所以本書的最後一部分不是只呼籲要扛起個人的責任,一個模糊的抽象概念,而是清晰地提供每一個人都能依循的“行為處方”,藉以找到我們內在的古老而彌新的生命景像,並將它活現出來。這裏所提出的是我們每一人都能從事的活動,來追求個人生命的豐富、心靈的覺醒或復蘇、心理的和平和我們星球的復原。對這本超凡、獨特的書,我要大聲疾呼,每一個人都該閱讀、談論、宣傳,就如事關生死—而事實正是如此。
當然我們已經對要求行動的鬧鐘感到厭煩了,但若忽視這本書,將使我們自己、子子孫孫,以及我們受命管理的美麗地球陷入更深的險境。在閱讀曼德所著與哈特曼有相同取向的名作《缺乏聖者之處》( In the Absence of the Sacred)時,我以為我對生態問題之瞭解已十分透徹,但這本《古老陽光的末日》一書卻為我打開了新視界。
所以,讀這本書!買本送給朋友,再選定你的國會議員、商會、廣播電臺,也寄給他們。力薦把它加入每所學校的課程中。而且,莫滿足于一兩項善行(我易於如此)。持之以恆,我們曾經推動加速的惡化不會立即減緩。巨大的力量正在運行,因此需要巨大的承諾與獻身。
小女11歲時,聽到了非洲屠殺大象之事,擁有年輕人直接明確的邏輯而無法理解成人殘暴的非理性的她,踱著步子,流淚哭喊:“他們怎麼可以這樣?怎麼可以?”—然後轉身指著我說:“你只是坐在那兒!”
我能說什麼,如果我願意我可以做點什麼,但卻不得法。以下的文字,不但對我們所面臨災難之本質,提供了非凡的洞見,也提供了更為非凡的道路,勾畫出非常特別的具體行動。就連步入古稀之年的我,也能有所作為,你也能。
所以正如小女所要說的“不要只坐在那兒,行動吧!”宣傳這本書並付諸行動。現在,就是今天,就是此時!
約瑟夫·奇爾頓·皮爾斯(Joseph Chilton Pearce)
於弗吉尼亞州 法柏
文章內容可能不完整,僅提供參考,需要詳細內容請搜尋相關網站或購買書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