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 主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6hW8pmkIvFfPGjvB37Mt3l.jpg https://images.plurk.com/5eOvznjXqtmstCsP9cpsVg.jpg
「境界觸發者」這一回的主題之一『自己思考』
........這個話題我覺得很有趣,想來寫一下。
latest #10
館 主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其實一般來說人出生之後都會自行學習,所以一定程度上都具有「自己思考」的能力。不過那個「一定程度」大概只限定於『常識範圍』。

很多狀況是只要我們成長到『得到足夠過日常生活的常識』的年紀,知道世界的大概樣貌,理解生活中的工具如何使用,大概就會減緩下來。

我們小時候會興奮地問「為什麼有太陽就是白天,沒有太陽就是晚上?」
但是長大後一般來說不會興奮地問「為什麼xⁿ + yⁿ = zⁿ不存在3以上的自然數解?」
館 主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提出問題』應該是「自己思考」的一個必要步驟。
而如何提出問題,也是一門學問。

賈修裡頭有一個能力是「解答者」,也就是『不管你問什麼問題,他都會給你最適解』。這個能力乍看非常威,但是很有趣的是,如果這個能力給一隻黑猩猩,它毫無用途。

因為黑猩猩頂多只會提出『哪裡有香蕉可以吃?』這樣低品質的提問。
館 主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很擅長思考的人,不僅是問題的「質」好,同時問題的「量」也大。
『能夠提出大量的「問號」』的人,思考力就是強。
即使手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他已經發現下一個想問的問題了,堆積如山,無窮無盡。
立即下載
館 主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自己思考」既然那麼棒,為什麼我們總是拼命讚揚,但是卻很難辦到呢?

首先,因為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單一的正確答案。
有些時候A思考法會導出A結論,B思考法會導出B結論,然後CDEFG....

@zisak - 「具体⇔抽象」トレーニング」的簡易感想。 這一本書在講具象思考跟抽象思考的互換。這本很...
館 主
3 months ago
我們思考的時候,不是提出了問題就好了,接著要去找答案。
就算有正確答案好了,你問一個人「地球大約有多少人口?」
他回答『地球上有150億人』,如果是小學生也許可以聽了就信,
但是遲早我們會發現『別人給的答案,有可能是對,有可能是錯』

我們就要開始設立「假設」
A『地球上有150億人是對的』
B『地球上有150億人是錯的』
然後就需要開始去找資料求證,到底是對還是錯。
館 主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設立假說的時候會有無限的錯誤
比方說古代人會假定「因為我們跳舞時下雨了,所以跳舞可以導致下雨」這樣的答案,而這個在很長的一段歷史中是『正確答案』。

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必須包容這兩種「跳舞可以導致下雨」「跳舞無法導致下雨」可能性,因為我們可能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哪一邊的假設是對的。

『接受還沒有答案,還無法證實的不確定性階段』
是一件心理上相當強大的負擔。
我們可能比較傾向希望有一個「不一定正確,但是至少不會讓我們煩惱的答案」。

一般來說,這個答案「科學」給不起,但是『宗教』就給得起。
所以太過相信宗教的人可能就是傾向有心靈寄託就好。
館 主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思考並不是一件「總是能得到價值/回報」的事情。

它可能錯的回數遠比對的回數多,
它可能需要投資許多的時間與資源,
在思考的過程必須承受「找不到答案」的壓力
人在思考的時候,人可能無法進行其他有生產性的活動
當你導出錯誤的答案時,有可能必須承擔巨大的風險
也有可能你真的找出「正確答案」時,其他人卻不見得會接受

這些都是意味「思考很多優點,但是不是人人都承擔的起思考的成本」
館 主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像是投資這塊領域,有很多「後見之明」,比方說『如果當年我重金投資台積電,我一定就賺翻了!』這種『答案』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因為投資就是難在「很多資訊在當時根本不透明」。
考試後老師公佈了正確答案,我們才說『這答案我也知道』
不,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只是看得懂別人寫的答案,我們可能其實沒有在思考。
館 主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人生有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還沒有得到答案的階段,即使只有一個很不確定的假說,我們也必須行動。抱持著困惑前進。
等了一個月讀了這話感到滿足。卻也當頭棒喝 我可以在麓郎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