蒔蘿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為什麼許多心理學經常提到性?
我每次都只能無奈的解釋,因為性需求是非常原始的驅力,是作為一個有機體的基礎需求,對於性的探求可以延伸至文化、情感、關係、身份認同等等心理層面的發展,對於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蒔蘿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我不忍抱怨,但每次提到性,大多社會養育孩子的態度都是如此:
床下有個怪物名為性,
需要時家長用它來恐嚇你,
不需要時又跟你說怪物不存在。
你對它感到好奇時
家長又憤怒地斥責你說謊、不檢點。
真正看見它時你嚇壞了,
家長乾脆加深你的恐懼與汙名它。
當在人生學習性跌跌撞撞的路上,
你好不容易認識了它,發現它沒這麼可怕,
你也不會跟你的家人談了,
因為你知道他們必須維護床下有個怪物的謊言;來維持面子。
我不禁有個悲觀的錯覺,是否沒有任何東西比養育者的面子還要珍貴,包括自己孩子們的正確知識跟安全?
他們難道不擔心在孩子的路上對於知識的缺乏與認知,導致更危險碎裂的事情發生嗎?
佛洛伊德已死,傳承知識的教授得畏畏縮縮的躲起來講課,
我們生於這個科技快速飛進的世界裡;無奈對於性的知識與理解卻如同烏龜一樣緩慢爬行。
好不容易有幾個心理學家偉大的挺身而出大喊:「我們來進行性治療吧!」
有心理問題的不敢站出來,沒生心理問題的面紅耳赤,最後心理學家的下場或許只有被綁在火刑架上做成烤肉,
我說,放過我們這些心理學家好嗎?我們也是會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