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吟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微博

我忽然想起十年前在微博上看到的這個系列,「雙重生活」,搜了一下在各種拿來主義惹人厭煩的營銷號中挖出了作者本人的投稿。
閨蜜倆,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悉尼,用鏡頭記錄著各自的生活,再將它們剪接起來,畫布上一側北京一側悉尼,兩個女人的生活因此跨越赤道和回歸線產生連結。
回頭看看,原本居住北京的博主,IP屬地也變成了英國。她的閨蜜清空了所有微博,應該在沒有審查的SNS上過著充實快樂的生活。
一切都是最好的發展。該分道的人不會久留,注定走在同一程或路途不歧的人們終將同行。

我沒有那個用相片記錄這一切的時間。本就不算輕鬆的學生時代結束後居然越來越忙,好幾次有過類似的點子,創作的衝動都在嬉笑怒罵間散去了。我們忙著畢業,工作,思考職涯,不動產,旅行,
懷吟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約喜歡的音樂劇,例行去喜歡的店喝早茶,在同一個城市生根前有很長的異地時間,見面的記憶多半跟寒暑假有關,地點始終是那幾個,某某廟,某某城,那座城市其實很無聊,只有各種mall好逛。但因為彼此都不無聊,這些難得見面的時光總是在奶茶的味道和聊不完的話題中過得有趣而飛快。
學期一到,飛回各自的城市,下次見面就是初夏或隆冬。

我從小到大屢屢遷居,遷居的人的交遊,就像手心的水。掬一捧水來,起初還能映出月亮,幾經易手,就只剩下零星滴水留在掌縫間,剩下的都不斷從指間流走。好處則是對於聚散永遠看得很開,潛台詞就是——不看開又能怎樣呢。
七年前我坐了五個小時的大巴去紐約,另一個人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從北京飛到紐約找我。前些日子發現她發了一組那時的照片,我眼尖,大喊一句那不是布魯克林橋上的我嗎!她覆: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懷吟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另一個共友從草叢中蹦出來:你倆!我當年怎麼沒跟阿吟見上啊!
我想開玩笑說你現在就可以來見我,想想作罷。這種邀約聽起來美,然而自己開始賺錢後輕飄飄的一句邀約就變成了PTO、路費、住宿費這些現實的東西,還是別了。
曾經因為愛好有過深深的交集、卻因為現實的原因以及人生規劃的迥異而分開的人,也許永遠都只能止步於社媒上的點贊之交了。不可惜,只是頻頻感嘆這些年經歷下來,能剩下多少人真正在同一個地方落定,或隔著遙遠距離記錄彼此的雙重生活。

網路交際成為數字信號。在地的交際圈倒是漸漸穩定下來,時不時聽說某個大姥升職了,誰誰拿到了PR,誰誰置產了,我會當面由衷地說一聲恭喜,最災難性的二十代前半熬過去後,包括我在內的大家似乎都有了不錯的生活。
東亞出身的桀驁女人們,存活快樂。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