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i @刺刺不休
5 months ago
【身分多元化】

最近看的一本書《終結過勞崇拜》裡寫到一句話覺得很真實:「我們的自我認同和價值感,會被自己角色和成就帶來的榮譽感綁住,最後變成沒有這些,生活就沒了意義。」

想到以前的自己也是這樣,加上本身就比較悲觀,容易把單一事件的失敗擴展到我個人生命的失敗,所以常常很焦慮憂鬱。

這一兩年可能是年紀慢慢大了(QQ),比較可以看淡這些事情,但最終我想還是跟多了伴侶有關係。

在先前看的另一本書,其中一個小部分覺得很有意思:為了克服失敗的恐懼,作者建議讓自己的「身分多元化」。

在原文裡,「身分多元化」指的是要「重視使你成為獨特自我的一切特質」。就像金錢投資會將風險分散至各個領域,身分一樣可以分散投資在各種領域和場所,像是工作、運動、社交、家庭等等。
Aci @刺刺不休
5 months ago
原本我的生活比較單一,就是工作和畫圖,我的人生價值觀單純仰賴這兩個產出成果,就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但現在有一位伴侶,我多了一個伴侶身分,且我知道在對方眼中,我是個有價值的伴侶,這讓我自我的價值感至少有一個底,不管其他兩個領域成績如何,我的情緒都更加穩定。因為情緒更穩定,在工作和畫圖上我都更能穩步地去做。

不只有伴侶身分,生活中也有很多身分可以去經營,像是好的朋友、好的家人。身分也不一定要和他人產生直接連結,而是在興趣、生活上建立,像是運動、作品鑑賞、公益慈善、看書,從中追尋滿足感跟認同感。
Aci @刺刺不休
5 months ago
另外,建立或是意識到一個「身分」有其他好處。

在《原子習慣》中提到,要改變一個習慣,就要先改變自我身分的認同。如果我們想運動,比起對自己說「我該每天運動」,說「我是一個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會更有用。前者只有提出單一枯燥的任務,沒有前因後果及說服力;後者則涵蓋更多可能性跟全面性地思考:因為我是這樣的人,所以我會安排時間、做好準備…

同樣地,生活中也能塑造自己是「飽讀詩書的人」、「健康的人」、「規律生活的人」,並從這些生活習慣找尋滿足感和成就感。
Aci @刺刺不休
5 months ago
對於我而言,我想塑造的自己是「對有興趣的領域知識能夠信手拈來的人」,不是設立「看書很好,我應該要看書」的目標。而後我也確實看了很多書,書看得越多,知識累積得越豐富,我也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及內心的平靜。

當然,完全沒有負面情緒是不可能的,但認知到「自我身分認同」和有意識地將「身分多元化」這些事,讓我的精神力可以更彈性地應對各種不順遂。

或者換個說法,就像是狡兔有三窟,當我遇到挫敗感時,我可以逃到其他身分裡獲得其他成就感,暫時迴避那些負面巨浪,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