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3S8B8JJNsUzZTY3uaGbyVk.jpg
驀然回首。
好好看欸。
latest #19
清月🗿
2 months ago
是把一個很簡單的故事說得很漂亮的例子,從孩童的成長作為主題出發不斷在年齡增長的過程中轉換上帝視角取景的方式的角度,最後呈現出一個很飽滿、很游刃有餘讓人可以很自然地感受到說故事的人深厚功力的作品。
清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非常自然的切換每一個年齡層的偏狹和傲慢、也展現出每個階段的專注和熱情不變的部分。在角色的塑造上其實並不新穎,但我覺得他很有意識的用「不成熟」的角度來呈現這兩個客觀來說其實都是「早熟」的小孩。「早熟」並不等於「圓熟」與「社會化」,擁有才能也不代表社會面的成熟,是因為明白每個階段的缺陷跟熱情並且毫無保留的呈現才好看的,讓觀眾也像在回首自己那段青澀又不成熟的歲月一樣。
清月🗿
2 months ago
覺得中文片名的翻譯很棒,直接了當的同時也引用了典故讓look back的意義變得有更多層次的解釋可以品味。不只是「驀然回首發現你不在了」、「而是你不在了我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你一直都在」,不是依靠「回首」反轉劇情,而是反過來讓劇情的推進一次次強調「回首」的動作、直到他在最後一刻發揮功用為止。電影中的每一次回頭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意義,卻直到最後一次表現了人生意義上的回頭的時候,那個時間積累的力道才一次性釋放給觀眾,很喜歡這種不矯揉造作的坦然,彷彿也在映照劇中兩個小孩本質上從未改變的初心一樣,有一些東西就是永遠也不會改變,所以那些傷感和振作都是可以說服人的。
立即下載
清月🗿
2 months ago
情感上來說其實也是芙莉蓮對列魯寧說的:「你沒有必要名留青史、因為賽利耶他都記得。」
也是一部可深可淺的作品,是我喜歡的耐看系
清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看完兩天又在想上帝視角的問題,覺得藤本樹看到的點其實很細緻。因為劇中的角色必然被困在他當下的年紀裡已至視角和觀念都會有相應的限縮,不管是繪畫的技巧面還是心態層面的早惠和無知都是讓這部不到一小時的作品可以顯得豐滿的關鍵。因為我在螢幕外帶著上帝視角才能在藤野第一次震驚的當下在心裡吶喊:「不對、你才是有畫漫畫才能的那個人!」但當時的藤野甚至那整代人都無法明白才讓一切變得有意義。如今的讀者已經很習慣在漫畫裡接收17歲的少年對戲裡戲外的人們侃侃而談70歲的道理,面對這個奇怪的事實、讀者甚至會用「你幹嘛跟漫畫認真」這種弔詭的理由來欺騙自己,就算沒有好壞也無法否認很大一部分的創作角度已經不是上帝視角的俯瞰而是到了附身吶喊的程度,但驀然回首很輕巧的用十二歲小孩的眼和手展現了作品之外只屬於作者的「認真」
清月🗿
2 months ago
應該要更同理每一個空白的角色,把角色在故事裡同樣做為一個人的事實放在心裡。而不是只讓角色代言我而已。銘記每個年齡層的不成熟也是創作者的一種謙卑。
清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而且應該是因為某些畫面背景相似的緣故嗎、看完讓人有點想在回去看一次蒼鷺與少年⋯⋯
SC.✄
2 months ago
大你好會寫...我昨天也去看了,剛開始我就莫名開始流淚XDDD
我也覺得台版標題好會翻譯很有意境,之後如果我發心得文大這篇請務必讓我引用
清月🗿
2 months ago
salchow: 哇哇好的謝謝SC 期待你的感想
清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zivSsiL5TQbbwXryKfco6.jpg
我其實不完全同意這句話,遇到優秀的人會沮喪其實也包含了眼光和認知在哪個地方,藤野當時會沮喪與其說是京本比較優秀,沒說出來的部分其實才是重點:「連帶藤野在內的許多人,對於『會畫漫畫』的認知其實不夠全面、甚至以偏概全」
不管多少次我都會說、比起京本,藤野一定是在「畫漫畫」上更有才能的那個人,最好證明就是他直到最後都在畫。
清月🗿
2 months ago @Edit 1 weeks ago
而且關於自己的「不特別」,我覺得京本一定看得比藤野更透撤,所以他才會在最後變成一個「普通的」美大生。換句話說也是、他懵懂地比藤野更了解自己,但那是因為他畫圖的時間遠比藤野要長太多他才隱約知道的。其實光是這樣也足夠說明他在某方面比藤野「特別」了。因為大家都是一樣的、「藤野京」才顯得有價值
清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如果繼續引用、什麼才是驀然回首裡最殘酷的自我揭露,我想那應該不是面向那些至今仍在努力的創作者,反而比較像是藤本樹創作生涯累積到某個厚度之後的心得,雖然我沒有看過他的其他作品,這只是同樣身為有在創作的人在臆測自己可能跟他的某些頻率有對到的自我滿足。他了解讀者需要什麼與在意什麼、也知道要怎麼在那之間展現自己才能讓大家記住他的才能,如果這才是他之所以創作「驀然回首」的原因,那對他來說確實很血腥、雖然他也許並不在意。而最殘酷的是他選擇用那些什麼都不懂的小孩來呈現這一切。
清月🗿
2 months ago
剛才本能抗拒看其他人的解析最後還是點開來看然後覺得很不舒服,那種感覺不是感到作品被冒犯還是褻瀆,而是這部描寫「創作」的作品對有在創作的人而言其實都是一種面貌,以致於就連看到他人的解析都會給我一種「你到底懂什麼?」的情緒,看誰講都覺得對方自以為是的感覺,果然同類相斥跟物以類聚都是真的
清月🗿
2 months ago
但也有可能只是因為那個解析的人本來就很自以為是而已⋯⋯(欸
清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劇場アニメ「ルックバック」本予告【6月28日(金)全国公開】想到另一件事情跟預告有關,雖然上映前就呼聲很高,但其實一開始我看到日文無字幕版預告的前幾秒就有種很不舒服的感覺。可能是因為當時沒有很專心去看,但那幾秒間在眼前閃逝的歡笑最後都匯聚到藤野輕挑又自信的表情上,當他用耳朵享受著同儕對他的讚譽時,我在螢幕外眉頭一皺、以為這是一部在講校園霸凌的電影。
清月🗿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雖然後段解開疑惑已經知道大概的主題,但這股開頭就遽然纏繞我的不適感並沒有因此消散。我曾經對勁戲院看電影有些意興闌珊,最後還是在上映後反覆好評下去看了,一方面覺得好看、另一方面也覺得我在觀影前的不適並非是我多慮,應為他同時也對應了藤野和京本在電影裡的關係。那種上對下的從屬、因為不甘心而演化成的利用和羨慕、單方面的壓迫卻又珍惜,其實是多少有些扭曲的情感,逐漸也在電影中累積了兩人在高中畢業後分道揚鑣的爆發點。
清月🗿
2 months ago @Edit 1 weeks ago
有另一個比較好懂的場景貫徹在電影中就是京本在藤野家幫忙畫漫畫時兩人的座位對應,從一開始藤野獨自臨窗獨坐到後來有京本加入擠進那個小小的房間裡,京本始終在藤野房間席地而坐,像抱個火爐一樣窩在矮桌邊孜孜矻矻地幫藤野畫稿,這個因應現實環境而形成的上對下的關係同時也對應著藤野帶著京本反覆走出房間、上街探索的歡快,藤野不斷回頭、藤野始終坐在比京本要高的地方。京本總是追在藤野身後、京本總是仰望藤野。以至於這部名叫驀然回首的電影卻直到終段都沒有讓「回頭」這件事情發生他理當發揮的效果。直到京本死後、藤野走進他房間為止,藤野始終沒有改變看待京本的角度。而我始終覺得這種憋大招的方式對普通觀種來說或許只是催淚,但對有在創作的人來說實在過於殘忍。
清月🗿
2 months ago @Edit 1 weeks ago
創作和情誼間無法兩全的現實並沒有在虛構的作品中得到圓滿,而現實中甚至難以想像這種友情的存在。
京本乍看之下是個被困在房間裡的人,實際上藤野才是那個「被困在京本房間外面的人」。而這對我來說十分殘忍的安排被作者輕快地結束在一段超現實的情節裡,我沒有辦法憤恨地說他無計可施,但那好像已經是那個人死後的當下唯一合理的救贖了。除了接受並讚嘆別無他法。電影的後段藤野終於在京本死後懷著懼意走進他的房間並揭示了「驀然回首」的真義並非「突然發現你不在了」,而是「你不在了我才回首、然後發現你一直都在」。
清月🗿
2 months ago @Edit 1 weeks ago
把「回首」的作用在此一次釋放真的刻骨銘心,我邊寫邊對應到某些和創作無關的個人經驗,如今我也在這條路上磕磕絆絆地堅持,最後除了覺得他很厲害之外竟然無法坦誠地說出喜歡。
這個「喜歡」或許也像藤野對京本的情緒一樣豐富卻也複雜,最後藤野決定繼續畫漫畫也是他帶著傷痕走進了一段漫長的療傷裡。那時響起了聖歌般的旋律,場景又回到了彷彿最開始的模樣、卻多了以一股平靜的宗教般的氛圍。寬敞的房間裡還是藤野坐在沒有靠背的椅子上伏案窗邊埋首創作,他把不知道哪個平行宇宙的京本留給他的四格漫畫貼在了玻璃窗上,每當他彎腰低頭、那張小紙條就若隱若現,藤野的身後回到了一開始什麼也沒有的時候,但那時的他終於跟從前不一樣了。
他終於把京本放在了他的前面、一個跟他差不多高的地方。
他終於送走了那個人、也終於留住了那個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