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艽
4 months ago
[研究說明及結果]

研究課題是「音節音調高低差」及「連讀聲母長短」對於英文字詞辨識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說說一些名詞跟背景。連讀(connected speech)是英文口語很常見的現象,但因為在課堂及正式場合(如:新聞播音)比較少見,對不少非英語母語者來說是日常聽說的一大挑戰

連讀有很多種,這次研究探討的是linked juncture(LJ)。以下的例子會以#號代表字詞邊界。LJ有兩種,一種是在連續的兩個詞中,後面的詞以韻母(元音)開頭(例:of#it,可以唸/解讀成o#fit),另一種是開首的聲母跟前一個字詞結尾的聲母一樣(例:can#knit,可以解讀成can#it)。前者不涉及音素變化,但是聽者有可能會重新音節化,將前面的f當成後面it的開首聲母,即fit;後者會將n拉長,比一般的n更長
latest #12
默默艽
4 months ago
「字」的定義是在語言學中一個很具爭議性的問題,這邊一概以一個詞彙表徵當一個字。欸對這個說法完全沒有幫助我也不懂為甚麼要這麼麻煩,講人話就是,「葡」是一個字,「萄」也是一個字,「葡萄」是兩個字(有些學說會主張「葡萄」是一個字)。

按這個邏輯來說,國語跟粵語都是單音節語言,英文是多音節。國語跟粵語對於音節結構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並不是每個聲母都能出現在結尾,也不允許多個聲母連起來出現在開首及結尾。相對之下,英文對於音節結構則寬鬆得多,允許多聲母連續出現,也沒有結尾聲母類型限制。也因此,LJ在國、粵語中基本缺席,在英語中卻很是常見。
默默艽
4 months ago
另外,國語、普通話節奏或強調作用都有duration(時長)變化。以國語來說,在正式環境中,國語傾向每個音節都有差不多固定的時長,我們稱之為syllable timed rhythm;而在日常、非正式場合中,就會變成stress timed rhythm,也就是說,句子中重點的部分會比非重點的部分更長;重點部分會規律地分佈,非重點的部分則會被壓縮塞在重點部分之間。

看看例子「我昨天去找了阿美」,想像你跟朋友說這句話,「昨天」跟「阿美」是重點,會被拉長,而「我」跟「去找了」是非重點部分,其中「去找了」會被加速&縮短
https://images.plurk.com/4el5dR7pHalIBOlevEt4vZ.png
我國語不怎麼樣而且知道原理所以可能有差,但是這邊可以看到「我」跟「去找了」是特別短的,而重點「昨天」跟「阿美」比較長
默默艽
4 months ago
相反,粵語則是syllable timed rhythm,字詞無論如何都是差不多的時長。這邊要注意時長跟語速是不一樣的,粵語有語速快慢之分,但這跟時長是兩個獨立的議題。「我尋日去搵左阿美」,你可以說得很快,聽起來時長更短,但其實跟stress timed還是相去甚遠;另外聲調及音節結構也對音節時長有影響,例如鼻音音節更長,塞音(ptk)音節短等等,但整體而言,音節的長短是獨立於stress的
https://images.plurk.com/5ZpdvehPboaQbWRk92JuEm.png
這邊可以看到每個字對應的時長都不會差太遠,也沒有很規律的重點vs非重點差別,長的字「尋」、「搵」都是鼻音結尾,「美」是句子結尾拉長

(知道praat的小夥伴應該看得出來我錄音環境有夠差請見諒QQ)
立即下載
默默艽
4 months ago
那麼一些有趣的問題就是,國、粵語母語人士在聽說時,有連讀意識嗎?我們分辨字詞時,判斷會受甚麼音韻變化影響?會有潛在的母語影響嗎?

這份研究就是探討這些問題

簡單說一下實驗設計。音高測試中,兩個音節的音高會有變化,從「高-低」到「低-高」都有,例:在packet中,從「pack(高)et(低)」到「pack(低)et(高)」都有。時長測試中,LJ聲母的時長會被改動,例:...known for its (s)oil中,「s」的時長會被改動

於是!以下就是結果了!(謝謝大家看一堆難啃的背景)
默默艽
4 months ago
先說數據結論:

1. 粵語組有非常顯著的受聲調音高影響的傾向,是三個組別裡最敏感的,且跟另外兩組有巨大差異;但意外地,國語/普通話組受音高變化影響的程度比英語組還略低一點,不過兩組之間差異不明顯

2. 英語組很依賴LJ聲母時長判斷字詞邊界;國語/普通話比粵語組對於時長變化更敏感,但國粵兩組之間的差異不顯著

3. 國語/普通話組及粵語組有明顯強於英語組的、選擇非LJ選項的整體趨勢;也就是說,無論在哪一個時長,兩個非母語組選擇非LJ選項的概率都比英語組高出不少
默默艽
4 months ago
以下是我對於結果的解讀及原因推測
默默艽
4 months ago
粵語跟國語的聲調系統差異很大。粵語有六個聲調,但只有兩到三種聲調輪廓(pitch contour),分別是平調(flat)、升調(rising)及降調(falling),其中降調在一些varieties中已經變成平調。在每種聲調輪廓中,音高是主要區別音調的條件,以1為最低,5為最高,粵語的六聲分別是55(高平)、35(高升)、33(中平)、11或21(低平或低降)、23(低升)、22(低平)。這邊可以看到音高(高中低)對於區別粵語聲調很重要,高一點低一點都可能造成語義差別。

而在國語/普通話中,聲調輪廓才是區別聲調的主要條件。國語有四個聲調,四個都有不一樣的輪廓:一聲55(平),二聲35(升),三聲314(轉折),四聲51(降)。雖然每個聲調都有相應的音高,但實際上輪廓才是主要的差異,音高差一點不會影響語義。
默默艽
4 months ago
這樣的差異有可能是粵、國語組在音高測試中有完全不同靈敏度的原因,因為音高測試唯一的變化是音高,而非音調輪廓,聲調系統更看重音高的粵語組自然會佔優勢。另一方面,雖然同是聲調語音,國語組可能因為聲調系統更著重於聲調輪廓,音高影響相對較小,所以反而不那麼靈敏。

感覺如果變量變成輪廓的話,結果會反過來
默默艽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然後是時長的部分,這裡依然用例子...its (s)oil來輔助說明。

像前文提到的,英文LJ分兩種,而LJ聲母的時長是主要區別條件:如果是聲母-元音的LJ(即its oil),LJ聲母(即例子中的s)並不會變長;如果是聲母-聲母LJ(即its soil),LJ聲母(s)會變長。簡單來說,LJ聲母(s)愈長,英語組就愈有可能選its soil
默默艽
4 months ago
這邊補充說明一下,聲調(tone)跟重音(stress)是不同的domain。而在前人的研究中,有證據表明音高變化大幅鞏固了粵、英雙語受試者對於重音的感知及判斷正確率,這屬於跨domain的音高cue應用。雖然缺乏相關的previous studies(國/粵語母語人士對英語連讀的感知實驗及cue應用),但還是可以或多或少從語言系統特色推理一下
默默艽
4 months ago
最後是粵、國語兩組整體傾向選揮非LJ選項(即its soil而非its oil)。在時長測試中,即使s是在最短的時長,對比英語組的8%機率選擇its soil,有大約40%機率粵語或國語人會選its soil。這個結果其實並不意外,因為我們學習英語的環境主要是課堂,而課堂通常不會用連讀,我們接觸英語連讀的機會其實不多。另外是粵、國語沒有LJ,這也有可能影響到我們的LJ意識。
默默艽
4 months ago
以上就是我盡量簡化過的內容了,當然論文本身還有很多這樣那樣的論述,但是為了方便閱讀跟盡量解釋得淺白易懂,我只挑了最重要的部分聊,希望不會太難懂

有任何疑問的話歡迎提出,在這邊提或是在偷偷說提都可以,再次感謝大家的幫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