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出版的《位置》,是包含《位置》與《一個女人》兩本書
前者是安妮.艾諾描寫她的父親,後者是她的母親,書寫的時間點分別是在她的父母去世後
記得之前在《如刀的書寫》有讀到,安妮.艾諾「平白書寫」的起點就是《位置》這本書
《位置》開篇就寫:「回憶裡,詩意闕如……(略)平鋪直敘的文筆自然的流露紙頁,這種寫法,就像我以前寫信給我爸媽,報告生活近況一樣。」
安妮.艾諾採用這種方式書寫她的父母,不是沒有原因的
就像她在《一個女人》說的:「對我來說,我媽媽沒有故事可講」,而爸爸也是
一開始安妮.艾諾嘗試用寫小說的方式寫《位置》,但卻總覺得不對勁,最後她明白是不可能用小說來呈現的
她說:「我引用那些字、那些句子,單純只是因為它述說了我爸爸所處那個世界的畛域與色調,而我也生活在那個世界中。」
安妮.艾諾的平白書寫,尤其是《位置》與《一個女人》這兩本書,特別給我一種回到過往時光的感覺,是一個時代、一種生活的紀錄,而小說的筆法不屬於她原生的世界
《一個女人》的尾聲她寫:「這不是一部傳記,當然也不是小說,也許是某種介於文學、社會學和歷史之間的作品。」
這兩本書不只細膩描繪她父母的性格與生活,講述她與父母的關係與距離感,更是反映一個農工階級女孩跨越到知識分子社會的縮影,而她的父母又是怎樣拚盡全力、帶著全然的驕傲,將女兒從他們所屬的世界推向另一個世界
在這兩本書中,「階級」的意識無處不在,雖然之前讀《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也有這種感覺,但跟這兩本比起來的話還是輕微許多
《位置》與《一個女人》幾乎沒有故事性可言,甚至也沒有什麼主軸,就是一段又一段關於她父母的描述,但我還是非常非常喜歡,覺得喜歡這本勝過主題更明確的《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其實書寫的方式是類似的,但《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聚焦在作者墮胎這個事件,只有短短幾天,而《位置》與《一個女人》卻是寫她父母的一生)
我很喜歡她在《一個女人》提到的:「我寫我媽媽,是輪到了我,將她降生在這個世界上」、「我不是在寫她,感覺反而比較像是和她一起生活在她還活著的某段時間裡、某段空間中」
雖然是很樸實無華的文字,但她描繪的細節、她文字的語調,擁有一種將人召喚到那段時空之中的力量
BTW安妮.艾諾這種難以歸類的文體,讓我想起《2月20日的祕密會議》這本書(作者:艾希克.維雅)
這也是打破既有文體、讓人無法歸類的一本書,而且作者也是法國人,不過安妮.艾諾的體裁更接近散文一些,艾希克.維雅更接近小說一些(其實很電影,而他確實也是一位電影導演和編劇)
也有點想到蒙田(印象中安妮.艾諾也說過喜歡蒙田),蒙田也是法國人,或許蒙田這種隨筆式的書寫讓法國作家更常創造出不拘體裁的作品?
——
《送禮的藝術》
作者:保羅.布魯梅爾
喜好度:★★★
一本關於外交禮物的書,介紹了50個古今中外的外交送禮故事,有點軼事集的感覺
除了禮物本身,也會介紹送禮當下的時空背景,為什麼要送禮、禮物代表的意涵,送禮國及收禮國想藉此獲得什麼
題材很有趣,大部分的故事也很有趣,但作者寫得並不是那麼有趣(爆
一次性讀好幾篇的話更容易這麼覺得,所幸每篇的篇幅都很短,後來就用零碎時間每次讀一兩篇慢慢讀完
另外這本的翻譯有時候會出現很直譯不太像中文語法的句子(但不至於影響文意理解),有點錯漏字,雖然還不至於頻繁到讓人惱怒的程度
大概是今年第一本讀了有觸礁感的書(?),但因為故事本身都很有趣,還是好好讀完了
放一下目錄(禮物清單),我就是被這目錄給誘惑!
如果有被誘惑的話還是可以一讀啦,至少確實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有趣的
還是要誇獎一下這本書的是,作者挑選的禮物背後隱含的國與國關係相當多元,不會說讀了50篇結果大部分的故事都很類似但可能會覺得作者敘事的方式都很類似,而且章節之間的編排是有脈絡的,一次性閱讀多篇也不會讓人感到很碎散,或是在讀彼此無關聯的故事
——
《鐵與血之歌》
作者:卡提雅.霍伊爾
喜好度:★★★★(4.5)
原書副標:德意志帝國興亡史,1871-1918
原書副標雖然中規中矩但很明晰,我不太喜歡中文版副標(俾斯麥和威廉二世共舞的德意志帝國興亡曲)
這本書最重要的兩個角色是俾斯麥和威廉二世沒錯,但他們政治理念不合,很快就分道揚鑣,總覺得取共舞怪怪的(
這本書架構清晰、流暢易讀,作者文筆非常出色,很多容易被寫得很枯操的內容,作者不但寫得易於理解,甚至讀來還會覺得頗有樂趣,人物刻劃也非常生動,即使是只出現幾頁甚至幾行的人物,也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我個人最喜歡的並不只是作者對歷史事件的述說或當時社會的描繪,而是其中精闢的見解(並且經常以非常出色的文字造詣闡述)
例如關於德意志帝國是如何在充滿分歧的狀況下統一,又如何邁向衰亡並再度分裂,作者闡述了防禦性民族主義的看法:帝國利用德國人曾經被壓迫、受到屈辱的集體記憶,樹立各種內憂外患,好讓人民團結對抗帝國的敵人
作者寫:「但凡一個國家以戰爭為其民族認同之基礎,帶來的不會是別的,只會是更多的流血」、「(德意志帝國)始於鐵血,也終於鐵血」
(其實這本書的書名Blood and Iron乍看也是非常中規中矩,畢竟這就是源自俾斯麥那句眾所皆知的名言,但我卻覺得書名取得非常好,因為整本書幾乎就是在述說帝國高層如何用鐵與血黏著分歧的社會,這種防禦性民族主義甚至因為一戰的恥辱而更被強化,成為引發二戰的遠因)
我也很喜歡作者寫這個短短成立47年的新興國家,是如何在年輕一代形塑了身為「德國人」的認同,畢竟帝國成立時,根本沒有任何德國人認為自己是德國人
帝國的聯邦有非常強烈的地域本位主義,不僅許多邦國是不情不願地加入,就連首任皇帝都在加冕當天痛哭,認為此舉是葬送了普魯士王國
我印象很深刻,以前在學校讀到這段歷史時,覺得德意志帝國在凡爾賽宮成立真的是超羞辱法國,結果看了這本書才知道,有部分的原因其實是俾斯麥根本不敢在任何一個邦國舉辦加冕典禮,只好辦在國外XDDD
儘管如此,那些在帝國成立後才出生的孩子,他們成長的記憶是帝國戰勝的榮光、經濟起飛的榮景,還有頂尖的文化、科技與軍事力量,這些都加深了他們對自己身為德國人的民族與國家認同
更重要的是作者所說的:「形塑、鑄造、標示出德意志民族性格的……(略)是德國民眾的共同經驗」
他們說著相同的語言、受了相同的學校教育、接受帝國打造的民族文化與價值觀、一起服兩三年的義務役、湧入城市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胞一起工作,是這些生活的共同經驗將他們潛移默化成德國人
(所以說,某種層面上而言,最可怕、卻最容易被忽視、又最難防範的,其實是文化侵略)
這本書讓我很感慨的還有,德意志帝國曾經距離民主多麼接近
雖然在俾斯麥別有用心的設計下,帝國的政治體制從一開始就是半民主式,基本上是由皇帝和首相雙元首主宰,選舉制度也有嚴重的缺陷和不公平,但議會還是具有牽制力量
正是這份牽制力量,迫使皇帝和首相還是得向議會妥協,進而推動了德國的改革,甚至讓德國成為當時社會福利相當進步的國家
可是一戰爆發後,議會又是如何輕易地交出自己的權力,讓政治權力被軍方把持
在民主的政治體制與渴望強而有力的領袖之間,德國人民選擇了後者,一戰又讓德國政治更極端化,在威瑪共和時再度做出了相同的選擇
這部分也跟德國守秩序、重紀律與尚武的文化有關(而這部分也是帝國的教育與社會價值觀所致)
對此,這本書舉了一個很離奇的例子:
其實直到很久以後,甚至現在,大家對德國的印象也是如此
之前在《鐵幕降臨》讀到,史達林不相信東德會發生暴動,甚至嘲笑:「起義?他們甚至不會穿越馬路,除非綠燈亮了。」XDDD
(不過這也不是史達林第一次因為這樣的刻板印象栽跟頭,他也是因此而不敢相信德國居然會違背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因為颱風假提早完成
這次徽章好好看
徽章頁面的設計會讓人很強迫症想每次馬拉松都蒐集3個
——
《什麼都別說》
作者:派崔克.拉登.基夫
喜好度:★★★★★
這是一本述說北愛爾蘭問題的非虛構敘述作品
雖然是非虛構作品,但作者的筆法其實很像小說,除了採用多線敘事,每個人物、每個事件都描寫得繪聲繪影,讀起來非常精采
更難能可貴的是,正因為這是非虛構作品,就連天氣、衣著這種細節都是真憑實據,整本書多達上千條註解,全都是作者為了力求真實、努力考據和訪談的心血
有趣的是,作者說他自己雖然有愛爾蘭血統,但原本也對北愛爾蘭問題不感興趣,直到有一天他讀到桃樂絲.普萊絲的訃聞,被這位革命份子戲劇性的一生深深吸引
這本書中登場的人物以及諸多血腥暴力情節,確實本身就有其戲劇性,而這份戲劇性部分也根源於北愛爾蘭問題的複雜難解
英軍、保皇派、愛爾蘭共和軍、共和軍轉型的新芬黨、被恐怖暴力陰影籠罩的普通人民、想保存這段歷史卻意外捲入司法紛爭的波士頓學院……不同的人眼中,看到的是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故事,再加上作者高超的敘事手法,成就了一本如小說般精彩刺激的傑作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並不了解北愛爾蘭問題,也並不特別感興趣,但這本書真的會讓我忍不住想一直讀下去……以非虛構作品來說真的非常了不起
喜歡這本書喜歡到我可以完全信賴這個作者的作品品質,後續會再陸續補完他的書XDDD
——
《壞胚子》
作者:派崔克.拉登.基夫
喜好度:★★★★
就書的內容本身而言更喜歡一些
但因為錯字太多再加上一些翻譯上的問題,我覺得已經到達會影響閱讀體驗的程度,所以稍微下修一點
BTW這個作者是個連謝辭都能寫得很好看的厲害角色,讀這本的謝辭時更是敬佩《紐約客》團隊給予專欄作家的支持和資源
這本書收錄派崔克.拉登.基夫擔任《紐約客》自由撰稿人期間發布的12篇作品,書如其名,幾乎都是有關壞胚子的報導,內容涵蓋詐欺、恐怖攻擊、大規模槍擊、內線交易、洩密、賄賂、販毒、綁架等等(唯一一篇和壞蛋無關的只有最後一章的安東尼.波登XDDD雖然很精采但的確有點納悶怎麼會收在這本合輯)
我個人最喜歡的不只是引人入勝的犯罪情節描述,更是他們作案的一些背景或微妙心理情結,在這方面作者的人性關懷就像一把解剖刀一樣,精準地深入一般人在表面上看不見的病灶和傷痛
這本書也揭示人的複雜性,有些表面上看來很壞的事情,作案的動機卻無比單純,很難讓人認為這個人有多壞;但也有壞蛋因為陰錯陽差竟然成為了英雄,他的行為表面上看起來很了不起,動機卻非常不純(當然一部分也是他聰明得能將自己塑造成英雄,這樣的壞蛋在這本書裡絕非少數
我覺得這本書的每一篇都很有潛力可以發展成大長篇,但受限於刊登的載體是雜誌,作者只能以精煉的篇幅呈現(作者稱呼這類型的作品為「雜誌長文」,一篇大約在兩萬字上下)
雖然這幾篇真的非常精采,而且作者本人還將雜誌長文奉為非虛構寫作最崇高的形式,不過我還是覺得作者寫的長篇更精彩就是了XDDD
(絕對不是他的短篇不夠好,而是他的長篇太好了
令人扼腕的是這麼優秀的作品,中文版卻做得非常不用心,錯字非常多(竟然還有這種!簡直難以忍受:
另一個問題是這本書是採合譯,總共有4名譯者,然後我覺得負責最後一部分(9-12章)的譯者真的非常不行(事實上錯漏字也幾乎都集中在後面這四個章節
剛讀到第九章時真的很痛苦,原本前八章生動精采的文筆,突然間就變得生澀而乾硬,最痛苦的是我知道作者的文風絕對不是這樣XDDD"
雖然我覺得他有越譯越流暢(應該不是我逐漸習慣吧XDDD),但這四章都還是不時會出現錯漏字、難以閱讀或難以理解的句子,以及明顯非作者文風的咬文嚼字
覺得譯者似乎沒意識到這些文章的載體是雜誌,而且作者的文風也有其詼諧和娛樂性,譯文卻常常出現過於雕琢和冷僻的用詞,像是盎盂相敲、函矢相攻、擘兩分星……這一類甚至要去查詢辭意的字詞絕對有十個以上
(即便可能是我太沒文化了,我也不太覺得一篇帶有娛樂性質的雜誌專題會使用這樣的字詞
最後幾章真的太殘念,如果有維持前八章的水準,喜好度我應該會給4.5星吧
整體來說我還是覺得很值得一讀,尤其對壞蛋有興趣的話XDDD
——
《沒有臉的肖像畫》
作者:連城三紀彥
喜好度:★★★
文案看起來滿有趣的,再加上剛好能衝推理馬拉松就買來看看(覺得讀墨馬拉松又害我買了好多書XDDD)
雖然文案說戀愛和推理雙棲,但至少這本我覺得不太像言情小說,只是案件大多跟男女情感糾葛有關,而且作者經常使用女性視角進行描述
有幾篇謎底揭曉時會讓人覺得有點太牽強,不過也有些我滿喜歡的,整體而言覺得比起推理小說,更像懸疑小說一些,滿喜歡作者營造的懸疑氛圍,會讓人忍不住想要趕快知道答案
算是沒有特別喜歡但也沒有不喜歡,會有興趣再找作者的其他作品來看,不過應該會先從圖書館借XDDD
其實本來沒有特別想衝推理馬拉松,畢竟我的書櫃一本都沒有
但想到原本就想買兩本伊坂的小說,就想說好像可以衝一下
結果連同連城三紀彥這本,3本讀完才六百多分鐘……看來要挑戰2000分鐘還是太困難了
我的徽章陣型被破壞了……希望之後會有一個能讓我拿兩個徽章就收手的馬拉松
——
《777》
作者:伊坂幸太郎
喜好度:★★★
《瓢蟲》的續作
原本想要搶親簽版,結果不曉得有預售,上市那天才發現早就完售了
其實我已經幾乎忘記《瓢蟲》的內容了,只記得是打戲很多的搞笑動作型爽作
當然七尾很衰小這點也沒忘記!(ㄍ
伊坂說《瓢蟲》是在新幹線水平移動的密室空間,所以他就靈光一閃,將續作寫成在飯店垂直移動的密室空間
續作一樣是七尾執行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任務時,又意外弄出很多屍體的刺激動作片XDDD
我很喜歡伊坂在序言提到的小故事,伊坂問父親難道都沒有嫉妒過別人嗎?父親回答:「蘋果想變成橘子是要幹嘛?」
而這也成為《777》發展的軸心之一
故事中的六人組、蓬和佐藤,都是外貌出眾、才能特出,有錢又有權的人生勝利組,將其他人視為螻蟻般操弄凌虐;衰鬼七尾、記憶力超群卻無比平凡的紙花、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獲得順遂人生的枕頭和毯子,則是屬於只能仰頭羨慕人生勝利組的那一群
儘管現實並非總是如此,但透過什麼都得以實現的小說,人生勝利組終於摔了跤、魯蛇組則得以逃出生天,也算是給曾經如此羨慕或悲嘆的讀者一個安慰吧
我很喜歡書中紙花的感悟:「跟別人比較,就是不幸的開始。」
(可樂&蘇打這對超級人生勝利組也在此葬送人生,但因為他們很可愛而且沒有以凌虐他人取樂,倒是讓人覺得可惜,不過至少算是死得還不錯XDDD就這點來說,這個二人組有點像《瓢蟲》的檸檬和蜜柑)
不過《777》讓我覺得過於刻意而顯得牽強的情節比較多,再加上我覺得《瓢蟲》出場的殺手們比較有角色魅力,所以我個人是喜歡《瓢蟲》多一點XDDDD
《777》也是第一本不是以昆蟲命名的殺手系列,雖然我對《蚱蜢》和《螳螂》的記憶也淡了,但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蚱蜢》和《螳螂》的故事,《瓢蟲》和《777》則是爽作性質比較高
——
《小小間諜合奏曲》
作者:伊坂幸太郎
喜好度:★★★★
這本書集結伊坂為OHARA☆BREAK音樂節寫的短篇小說,主辦方會將小說刊登在發放給遊客的小冊子
2015年起,每年音樂節都會刊出一篇伊坂的小說,因此伊坂覺得寫成連貫的故事似乎比較有趣,書中的角色也隨著現實的時間,每年都會增加一歲
雖然沒有參加音樂節,也不是一年一年慢慢蒐集來的,在知道這樣的背景時,也感受到了七篇小說之間橫跨的七年歲月
對每年參加音樂節的遊客來說,更像是這些角色陪伴自己走過了七年的音樂節吧XDDD很喜歡伊坂這樣的巧思
雖然因為媒材是印在小冊子上,每篇篇幅都相當短小,但我覺得非常精緻可愛
故事採雙線進行,一邊是平凡的上班族人生,一邊則是奇幻小小世界裡出生入死的間諜行動,兩個世界不時會交會在一起
我也非常喜歡集結成冊時加筆的首尾兩篇,暗示了更為遼闊的未知世界
說到伊坂的多線敘事故事(《777》和《小小間諜合奏曲》都是)
我國中第一次接觸到伊坂的作品時,覺得這樣的手法很新鮮,雖然現在這樣的敘事在小說中已經相當常見,但我覺得伊坂依然是巧妙運用多線敘事的佼佼者
到底為什麼將一個故事切割為過去/現在雙線描述、或分成多個視角/多個世界/多個事件來分頭描述,會如此吸引人,想想也跟人的集中力有關吧
特別在短影音和社群媒體簡短文字充斥的現在,讀者對於長篇幅的閱讀可能會越來越缺乏耐心,而多線敘事卻在短篇幅的閱讀後很快跳到另一個事件,就能重新抓回讀者開始逐漸渙散的注意力
不過伊坂多線敘事魅力並不只如此,他巧妙掌控敘事節奏,切點往往會讓讀者想盡快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因此比方說採A/B/C三線敘事好了,看到A線斷點時,你會想趕快看完B和C好知道A之後發生了什麼,看完B和C亦同,就會導致讀者迫不及待想一頁又一頁翻下去
另一個特點是多線行進間往往會有巧妙的交織,有些作品的多線敘事可能到一定發展甚至將近結局時才會交會在一起,但伊坂的多線敘事幾乎都很快便會用小事件交會,讓人看著A卻不斷想到B和C,並因此產生會心一笑或恍然大悟等等的反應
雖然好久沒看伊坂了,但這次看的時候還是不禁再次覺得真的很喜歡他的多線敘事XDDD
很不會寫圖像作品的感想XDDD
這兩本漫畫給我的深刻印象就是有種留白與詩意之美,我認為《青之時代》大部分作品的節奏感更富詩意,每篇作品就像一首短短的小詩
而《東京輓歌》有更多關於青少年的無厘頭瑣事,更富青春氣息(雖然《東京輓歌》聽起來好像比較悲傷,但我覺得《青之時代》的故事反而更沉重抑鬱)
「即使要創作故事,我也偏好整體而言如詩一般的展開,勝過有條有理的情節。出現無意義的風景時,詩意的氣氛便會產生,感覺彷彿要將讀者牽引到其他方向去。故事以宛如詩歌的節奏開啟,中途像是突如其來地輕輕碰觸般出現一個跨頁,描繪跟內容無關的詩情場面,進一步推進故事。」
節錄一下安西水丸在訪談中提到的跨頁風景,我也很喜歡這些風景畫……不只是風景本身,就連漫畫中的文字、文字與圖像結合的方式,也都饒富詩意
這兩本是跟圖書館借的,不過《青之時代》真的幾乎每篇我都好喜歡,應該會自己買一本來收藏
——
《悖論:破解科學史上最複雜的9大謎團》
作者:吉姆.艾爾—卡利里
喜好度:★★★★
如書名,這本書挑了9個悖論來做討論,主要是和物理學相關的悖論
作者會仔細說明破解悖論的推導過程,不會只有淺顯地告訴你一個結論,但又會避免過於複雜難懂的理論說明,所以沒有相關知識背景也能看得懂
我個人很喜歡這種深入淺出的特性
作者將悖論分為真悖論和認知悖論
真悖論是無法解開的邏輯謎團,作者舉的例子是:「這句話是假的。」
倘若這句話為真,那這句話是假的,這句話就不可能為真
倘若這句話是假的,那這句話為真,這句話就不會是假的
像這樣無法跳脫矛盾的邏輯問題
這本書主要探討的是認知悖論
因為邏輯推導的過程發生問題,導致看起來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悖論
在正式介紹9個物理學相關的悖論之前,作者有先用幾個只要有簡單數學概念就能破解的悖論做暖身
最有名的應該是蒙提霍爾悖論
蒙提霍爾問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一章我覺得看起來最不可思議的是生日悖論
只要有57個人,就能讓任意兩人同一天生日的機率超過99%;只要有23人,任意兩人同一天生日的機率就會超過50%
聽起來很難以置信,但計算出來確實是這樣(當然他有一些假設,比方說排除閏年、一年中每一天作為生日的機率都相同等等)
這本書介紹的9個物理學悖論如下:
1. 芝諾悖論
芝諾悖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這章的討論大部分都是古典力學的範疇就能解決,不過有意思的是最後提到一點量子力學,在量子層次下出現了類似飛矢不動的效應,使原本被推翻的芝諾悖論可能為真,科學家稱之為量子芝諾效應(Quantum Zeno Effect)
2. 奧伯斯悖論
奧伯斯悖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這是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個悖論~
問題很簡單:為什麼入夜後天色會變暗?
倘若宇宙無限大且其中散布著無數恆星,那我們應該不管往哪個方向看去都能看到恆星發出的光芒,夜晚的天空應該依然明亮
這題用了宇宙擴張和大霹靂來解釋
有趣的是第一個提出科學解釋的是1901年克爾文爵士發表的計算,但第一個提出邏輯解釋的卻是愛倫坡在1848年發表的散文詩《我得之矣》(克爾文其實也是為愛倫坡的解釋提供數學證明)
(維基也有提到這段,但我比較喜歡這本書的翻譯
)
夜空之中的虛無與幽暗,並非真的沒有光‥‥只是光還沒抵達而已
真的好喜歡這個悖論的解答
3. 馬克士威的精靈(這本書不知道為什麼都把demon翻成精靈,拉普拉斯也是)
馬克士威惡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這題是跟熱力學第二定律有關的悖論
我覺得只看維基真的會看不懂這是三小、又為什麼是悖論,更不用說解釋如何破解悖論,但這本書講得很清楚易懂XDDDD
讀完會覺得熱力學第二定律真是美麗的定律
祖父悖論也是我很喜歡的悖論,這題是這本書探討的9個物理問題中唯一的真悖論
雖然作者援用多重宇宙來破解,但畢竟多重宇宙也無法證實,所以依然是真悖論
除了殺死祖父的假想,這本書也提到另一種這個悖論的變體
之前寫的伊艾同人文也是運用這個悖論
就像憑空誕生的時光機說明書一樣
7. 拉普拉斯的精靈
拉普拉斯惡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這章我也很喜歡,談論如果宇宙依科學定律運行而命定,我們是否還能保有自由意志
作者用混沌理論解釋為什麼即使宇宙命定仍然無法預測
這章也有提到一點量子力學,主要在闡述為什麼作者認為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依然會導致命定的宇宙,剛好可以連結下一章的薛丁格的貓
8. 薛丁格的貓
薛丁格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應該是這本書介紹的悖論之中最有名的
雖然量子力學很難懂,但我覺得這題算是好理解……原子可以疊加,不代表貓可以既活又死啊XDDD
我很喜歡作者在這章用很簡單明瞭的方式說明,為什麼單單只是觀測就會造成干涉:
7-9月的閱讀紀錄
8/31和9/28不小心斷combo了嗚嗚嗚嗚,原本差點就快要可以拿到百日的徽章了
因為平日通勤會看,而且假日比較晚睡,常常沒注意到過12點,假日反而比較容易忘記
如果換日不是12點我就不會斷了……(為什麼不檢討自己沒有12點去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