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latest #285
是說這個讓我想起了其實我們恭帝在詔書都叫英仔太上
不稱皇或帝
立即下載
然後龍顏在隋以前是一種描述長相的東西,在隋後才變成心情
龍臉到底長怎樣
https://images.plurk.com/4upgNrq8T0V6wSvcJVLCnT.png
這個我知道 但我不太敢用
雖然總愛嘴許慎胡說,但後來人都參考他都就當是正點了
甲骨文沒有人在乎(ㄍ
前面的有啥作者碎念大家亂用大人,對,用啥鬼大人,叫人要叫公阿,或是稱官職
然後爹這個東西是很晚的東西,因為那是胡語衍生的,所以大漢有這東西就離譜
然後阿耶是胡人稱父,看看木蘭詩
所以一開始根本沒有爺這個字存在,是後來要強調是父親的意思才造的字
但哪朝變爺爺的我不知道
阿翁也是,南朝宋時會用他叫祖父,但陸游的告乃翁就變爸了奇奇怪怪
還有一個大重點,千萬不要亂叫哥哥姐姐
至少在行簡快樂文裡哥哥姐姐的意思有特指色色男女的那種味道
https://images.plurk.com/4i7LDToAOrs7AnWaKw7xzZ.png
看到英仔意思意思截個圖
英仔甚惡之的東西很多不差這一個吧
然後許善心很乖巧
https://images.plurk.com/fH51U7ZGq4NOZAfaZHLP1.png
他在英仔死掉後還不想侍奉宇文化及這個逆臣,然後他就鼠掉惹
https://images.plurk.com/tMzkibmT1B5WHncn0zlUB.png
雖然不一定一人一個,但只有一個年號出名或是真的只有一個的我還是會想叫他年號
https://images.plurk.com/32jEGbHwfpCBiBgZ00xth9.png
好的我會記住這點的(
https://images.plurk.com/bm12ORk1QjG37kRyWoIzx.png
每次看到祖有功而宗有德都會笑出來
因為英仔家他阿公太祖,他爸高祖,他是祖,全家沒有宗什麼意思
https://images.plurk.com/7a5R50O6w97abgqnwugfp7.png
欸欸欸欸,什麼東西,還沒蓋棺先定論是吧?
https://images.plurk.com/6fx1sH4RFm6CWb6GoPfSKF.png
英仔叫啥雷塘寶貝?
https://images.plurk.com/tSbx25lmXmnXY7sImDO5t.png
李家可以去喊哥哥哥哥哥哥
https://images.plurk.com/1eaVb99RwsOgXgT4Q2nB7y.png
這不對,正字應該是余
https://images.plurk.com/6dmFFdLTb9CpKxe0SnlN7n.png
不要強暴朕wwwwwwww啥鬼東西拉
朕其實是一個很正式的用法,六朝到隋因為政權輪替頻繁,所以很多皇帝是沒有強烈意識要逼自己用這個第一人稱代詞的
甚至是寫詔書都不一定全用朕
https://images.plurk.com/3ROhGfVjz8pVVd9KycItNK.png
孤寡實在不好
雖然登大寶通常殺光光沒錯,看英仔老李,兄弟剩幾隻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uFM1Yhle30kmPp25rjNEl.png
咪咪喵喵,就叫他們不要娶那麼多
https://images.plurk.com/7EjbXxjDgCQL9Slc7eLrWy.png
蕭皇后還強烈要求不要重用他家人
https://images.plurk.com/n6ty5mwJ8CSz3J9iF4VsN.png
北魏((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ffnGWprniq6T2IzS2hHBk.png
總之英仔跟小羊可以怎麼親密怎麼來嘛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6Ec8T2BWf5zFxkEE2GFZfR.png
哀家wwwwwww 國劇中亂寫的
但奇怪影視作品裡慈禧都喊哀家
https://images.plurk.com/6QnF2ikENwxnKUTNmi9jqm.png
就說可以龍種,上次魏徵那個好馬叫龍種我真的要吐血
https://images.plurk.com/18DJ0XX87brNfsVCAPxXFr.png
他不說我都不懷疑三太子是啥稱呼((((
https://images.plurk.com/2gbpMw6ulusMcE3poelVQu.png
明太子是蕭皇后的曾祖父
但昭明太子後來有被追封皇帝拉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Bq4A8MTdkes79eolCb6yI.png
叫他爸不要再玩占卜了
https://images.plurk.com/3Y9tR51KoR0fcxNJXIXk0v.png
威鳳之後大家都知道提刀來玩囉
https://images.plurk.com/6JTRZ0MV3bIHAEF5E7Etrl.png
威鳳你有臉說這話???
https://images.plurk.com/2uCi9MoBkz5O5ptquC9FHa.png
宋朝那個是不怕害臊是吧?爹爹皇帝陛下?
https://images.plurk.com/4UDpFCzirFRLjqq15LcjF6.png
駙馬是官職,而且是無實權的官,英仔還廢了(
https://images.plurk.com/1rrsJ8r8q5PeXvD8tT3ItW.png
就是你啦英仔(
最愛搞事(讓我考據考到奇奇怪怪的地方去(
https://images.plurk.com/IwroWx7JcvsIfoudtWr6A.png
這個我也知道
https://images.plurk.com/1YCy0Hhe98Bqqs5lO5OfoX.png
下次寫英仔美人囉,雖然他沒啥德性
https://images.plurk.com/4jOBTFp2BoXUIfSk28Ve67.png
要講究起來,地底的韶華要以妾自稱捏,真不舒服
讓他在外才乖乖說吧
https://images.plurk.com/3qJQeajf3dVQIUrflbE4bk.png
在家可以隨意叫啦 除非我們的楊先生龍顏不悅,在那邊不可以
https://images.plurk.com/3RsudVGrG5hztkE4pLN6RB.png
蛤真的假的
https://images.plurk.com/5WsyBRxUdTuOAYcGTdkJo2.png
九千歲我倒是有印象
https://images.plurk.com/2K3NPltjtvKaUzYrsBIS6q.png
英仔劇本有叫自己孤王的
彆扭
https://images.plurk.com/2zqcSN4le1h22AcXRAF1Kg.png
所以說我可以大膽推測英仔給毒藥的宮女是尚食局的吧
對吧英仔?(lots)
https://images.plurk.com/5J12rBdW50YlZ51xQQPLF9.png
特別賞賜:發醫生
https://images.plurk.com/e4NDtC1CevtyanV4k1iRV.png
庖人,我第一眼的字詞解釋想說煮人
https://images.plurk.com/7Qsh7IANC67PV72APZcUa.png
這個防不了吧,太子早死怎麼半
https://images.plurk.com/62Q8KJL9eSUy46rPDNYbUz.png
https://images.plurk.com/2EiwTMS2rgeUmJQVlH62bJ.png
宋人那個扯喔
https://images.plurk.com/3gpKQdvOcMNtGd1tFnNVpD.png
https://images.plurk.com/lOYkAVAtlZm8X0Man8ZXj.png
https://images.plurk.com/6YAN21ATCKDqIh0mYCvbbv.png
的確,卿還有點尊重
https://images.plurk.com/4GBwIlrJaI5FGNaGeZipBk.png
影視劇害我!
https://images.plurk.com/5wMXhEy5invvcSBqGcIqQe.png
又害我!但合理拉,愛三小
https://images.plurk.com/1NLpVesaE0SkNleV6DzDQI.png
好,我的遊園不用改這個
https://images.plurk.com/h8fv8zLnBzn1sK71yWSlF.png
田舍翁:鄉巴佬
至少不是英仔叫李淵阿婆面,哪有人這樣ㄐㄅ的
https://images.plurk.com/5wdI3CB8kjW3znBEXcwxTc.png
郭子儀wwwww
https://images.plurk.com/1tXmpw6NwsMn8fh3hzanM3.png
Judy的詔書什麼東西wwwwwwww
https://images.plurk.com/70srMeej1qzDdOnFkBkruQ.png
一個皇帝真的不應該說這種話(
https://images.plurk.com/6xOP35WyxHkRQixmwJfugw.png
幹前面幹麻要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https://images.plurk.com/1FOBsr6Y7t0ntFZp0dbiqN.png
好啦的確沒看到
https://images.plurk.com/4wCIMsTGE26lEDxbjaTSHp.png
我知道這件事,所以懷之那邊
https://images.plurk.com/2Ss7m1NCjqWpjdPiwGGs1p.png
開頭一段怪東西
說到訟師,這個職業在古代,一直沒有得到過官方承認。古代法律極重刑名,也就是刑法,劉邦入關中以後,宣佈了著名的“約法三章”,即“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見《史記?高祖本紀》),這三條全是刑法,對應的是當代刑法中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搶劫和盜竊罪。古代刑法是由國家公權力直接管理的,不允許律師存在,民眾只有守法者和犯法者之分,沒有找代理人的必要。
但是,法律畢竟是專業的知識,除了刑事案件之外,民事糾紛也大量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律法日漸完備,帶來了程式上的繁瑣複雜,案件的審理中必然有法律技術問題的發生,這都需要律師為當事人解決,因此,不管封建統治者是否承認,律師是司法程式客觀需要的。律師在古代被稱為狀師、訟師,但這些稱謂都是明清之際才見到的,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立狀式》:“被告抄入手,乃請刀筆訟師,又照原詞多方破調,騁應敵之虛情,壓先功之勁勢。”《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訟師,就自己寫了一紙訴狀。”清代魏源的《次韻前出塞》有:“飲食繼訟師,嗜欲興干戈。”
在唐宋及以前的朝代,訟師連自己的職業名稱都沒有,有關他們的稱呼是“諸為人作辭蝶(者)”,白話就是“為別人寫狀紙的(傢伙)”(見《唐律.鬥訟》:“諸為人作辭蝶,加增其狀,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增罪重,減誣告一等”)。
為什麼突然變成文字了呢,因為我找到鑽漏洞不會被擋著無法複製的方法惹
訟師又可做狀師,但古代稱“師”是尊稱,官府為了打壓這個職業,加上訟師中有些無良之人“挑詞架訟”、狡詐貪婪,壞了行業的名聲,因此人們又蔑稱這個職業為“訟棍”

還沒有律師就先有訟棍惹(
訟師、狀師發展到今天,最通用的職業稱謂是律師,但在清代之前的所有朝代,律師不作案件代理人意,而是一個佛教用語,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指代佛道二教通道法、明經律的高僧和大師
魂穿古代別亂說話啊
在兩漢的時候,道、方、術基本是一體的,因此那個時期的方士與術士、道士基本是一個意思,道士也就是有道術的士。到了東漢,道教作為本土宗教逐漸成型,道士才逐漸成為修習道法之人的稱謂
隨著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興起,以及後來唐朝道教的興起,居士從隱逸修養之人,逐漸變成了宗教人士的稱謂,後來泛稱不出家而在家修行的人
俠是古中國特有的社會階層,與西方世界的騎士相似而不相同,他們的特徵是身懷絕技、肩負道義、重守然諾、懲凶除惡、不惜性命、敢抗權貴等等。打抱不平的大俠曾經奔走于天下,深得百姓的喜愛。

俠是偉大的同情心!
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由北地方言轉音進入漢語的,最初是親屬稱謂,稱呼父親(上古漢語爺爺稱祖),隋唐時候開始作為祖輩稱謂,疊字爺爺是宋元時期出現的。

爺字作為社交稱謂,是由親屬稱謂轉借而來(尊長),最早一例享用爺字尊稱的是唐朝的宦官高力士。大約在明清時期,特別是清朝,爺字作為尊稱開始普通通行。但是,老爺之稱,大約起於明代;少爺之稱,最多只能追溯到清朝中葉。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古代社會重農抑商,各朝都限制商品自由流通,以最大限度地將農民束縛于土地上。統治者的態度,決定了商人在中國一直是末流階層,在稱謂上,有關商人的稱呼也大多是平淡無味的,而且很多中性詞彙甚至逐漸發展出了貶義。

這個我得說一句,為何商人稱商,是據說商朝始祖是游牧民族,到處交易,所以這樣說。
商朝在中原(?)一點的地方,但是還是有出土海貝作為錢幣的痕跡,所以有推測他們有與濱海民族交易
店鋪的負責人,老闆和掌櫃都是很晚才出現的稱呼,在漢魏南北朝到唐宋,多稱主人。到了宋元市井經濟興起,仍舊多叫主人和主人家。宋元之後的老闆,大多可以稱“家”,如酒店的老闆,稱酒家。老闆一詞,作為人稱也比較晚,而且是由方俗字慢慢普及。五代時王審知建立閩國(十國之一),鑄造大鐵錢,稱銠鈑,是為老闆音始,但第二字為“左反右力”,不是官書漢字,而是閩中俗字,今日輸入法也打不出來。後有以之作為閩人船老闆之稱呼,但是用範圍很窄,在清代還未中原的士大夫所不解。
古代中國的商業店鋪,當鋪大約起於南北朝;錢莊大約起於明中葉;鏢局大約起於清前期;青樓妓院的歷史很早,官辦妓院春秋時代就已經出現,漢魏的時候則有經營性質的妓院;肉鋪起源也很早,在戰國秦漢就已有了;武館則比較晚,因為為了維護統治,歷代大都禁止民眾習武,更不用說聚眾習武了,到了清朝都沒有正式公開的武館,而大多以秘密結社或家庭直傳的方式修習;布匹店由於事關衣食住行之首,起源很早,在唐宋之後,又因染布的需求,而出現了染坊;裁縫在宋元之後,從一種技藝,變為縫紉師傅的稱謂;賭場的開設大約在春秋戰國時代,後代雖然時有禁止,但從未禁絕;珠寶作為商品流通的歷史也很早,春秋戰國時候就已有了“買櫝還珠”的故事;至於茶馬貿易、牧鐵貿易,更是以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邊關市集、海上貿易的形式,一直持續了兩千多年。
當真妓院我怎印象頗晚
中國有提供妓女的妓院有多種類型,高級的妓院稱為青樓,其中「青樓」則是自唐宋開始,就用來指稱妓院

而且我印象最初賣藝居多捏
元代在職業等級的分類中,將儒生列入第九等,甚至連娼妓都不如,而與乞丐同流,被人認為是三教九流中最低一檔

大元wwwwwwwwww 難怪老毛說一代天驕只識彎弓射大雕。
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耳吏,先之者,貴也。貴之者,謂其有益於目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賤之也。賤之者,謂無益于國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今之儒也。
被說妓女比讀書人有貢獻wwwwww
前面說到書生的平常稱謂,但是,即使這些平常的稱謂,也經常含有貶義,表示手無縛雞之力、只有一條三寸不爛之舌或只會讀死書的軟弱者,如《北史.柳虯傳》中,段達勸隋煬帝不要接受劉臻提出的意見,說的就是:“劉臻書生,鼓搖唇舌,適足以相詿誤。願勿納之。”

看到英仔就放
古代的娼妓,從稱謂和工作內容,都與今天人們想像的不太一樣。古代的大部分妓女,除了皮肉賣笑,還要學習歌舞、詩詞,很多都具有比較高的文化素養,可以說是從精神和肉體兩個方面來取悅顧客。有一個比較容易誤讀的理解,即娼為皮肉妓為聲樂,其實古代的娼和妓都是指包含但不限於皮肉生意的。娼字在上古文獻中沒有,《說文解字》這樣的古代權威字書也沒有,中古的時候娼出現,常與倡相通,既有演藝也有賣身之意;妓則更加清楚,不僅使用常通於伎,而且很多妓女都精通音樂和詩詞。

不然呢(?)真有人覺得以前的妓女啥都不會ㄇ
古代的妓,有十分複雜的分類,大體上分為宮妓、官妓、營妓、家妓、私妓,還有一部分偽裝修行的女道士和女尼。宮妓,是宮廷中的妓女,與宮女、樂工有相似的職能但不完全相同,他們除了肩負一定的日常工作,還需要負責宮廷特別是皇帝的娛樂,得幸者亦可能飛升為妃嬪。宮妓之稱,如《南齊書.張敬兒傳》:“卿大收宮妓,劫奪天藏。”唐代李賀的《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詩有:“軍裝宮妓掃蛾淺,搖搖錦旗夾城暖。”宋代鄭文寶的《南唐近事》有:“公為學士日,常視草金鑾內殿,深夜入還翰苑,當時皆宮妓秉燭以送。”

長吉你寫啥惹
官妓是官方訓練和培養,用於官方宴會聲色之時的妓女,如《舊五代史.馬鬱傳》就有:“聘王鎔於鎮州,官妓有轉轉者,美麗善歌舞,因宴席,鬱累挑之。”這就是聲色于官僚宴會的官妓身影。古代戰爭掠奪、政治傾軋和貪官倒臺,不僅家財罰沒,連家中的女性也一併收入官妓機構,這是官妓的主要來源。金朝滅亡北宋,就將北宋宮廷上至皇后皇妃,下至宮女,都掠往其首都官方妓院浣衣院,供金朝王公貴族發洩獸欲。宋朝的官妓,尚訓練詩詞以娛來客,金朝的浣衣院,由於金人不太講究文化素質,所以是純粹的肉體蹂躪。宋高宗趙構的生母、宋徽宗的愛女柔福帝姬,都在浣衣院被糟踐過。趙構的生母韋後在北方曾生有一子,趙構為了掩蓋這件恥辱,還將韋後的出生日期向前改了十年,以示無法生育。

所以靖康是恥阿
此外,官妓還要服從政府調配,服務大型歌舞筵席或輸納嫖資,《戰國策?東周策》曾記載:“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國人非之。”清代周亮工的《書影》說:“女閭七百,齊桓征夜合之資,以佐軍興,皆寡婦也。”輔佐齊桓公的管仲開設女閭,可以說是官方開辦妓院之始,後代妓女甚至有將管仲奉為行業保護神供奉的。官妓的全盛時期是唐朝,宋代由於勾欄瓦子等私營性質娛樂場所的迅速發展,官妓的規模不如唐朝,明朝時候官妓隸屬教坊司,不再專門伺候官僚,清朝則廢除了官妓。
營妓即軍妓,是隨軍“慰勞”將士的妓女。相傳始于春秋之越國,如《越絕書》:“獨婦山者,勾踐將伐吳,徒寡婦致獨山上,以為死士,示得專一也。”這裡的“徒寡婦致獨山”,就是為即將出征的死士鼓氣泄欲的營妓。營妓各朝都有,但一般禁止官僚與之接觸

突然意識到為何隋不寫作隨惹
家妓是官僚家中的妓女,與小妾、舞女、婢女有相似處但不相同,是處於娛樂主人、賓客,並有可能作為禮物贈送的存在

然後又看到紅拂女跟楊素,那個時候楊素都死透了,這純劇本的拉
例如妓女執業時,客人不會稱呼他妓女,而是稱呼她的各種藝名、雅稱,甚至字型大小,甚至她的鴇母會叫她女兒。如果這個妓女參加了其他社交活動,那麼就按照社交活動的一般尊稱謙稱,別人稱呼她是姑娘、小姐(小姐有時是賤稱有時是尊稱)、娘子,她自己謙稱奴家、奴、妾。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個稱謂從宋代一直使用到今天,其尊卑時起時落。宋代錢惟演在《玉堂逢辰錄》中,記有“掌茶酒宮人韓小姐”,這裡的“小姐”是指一位宮女;南宋洪邁的《夷堅志》有:“傅九者,好使游,常與散樂林小姐綢繆”,這“林小姐”是個藝妓;《成伯席上贈妓人楊小姐》詩,則是贈給妓女楊小姐的。這些“小姐”都不是什麼上得大雅的尊稱。宋、元時姬妾也常被稱為“小姐”。

元代中後期至明清時代,“小姐”一詞搖身而變,成了大家閨秀、名媛佳麗喜歡使用的稱謂。據清代趙翼《陔余叢考》有:“今年方縉紳家女多稱小姐,宋時閨閣女稱小娘子,而小姐乃賤者之稱”。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有:“只生得小姐,小字鶯鶯。”這裡的小姐並非妓女等低賤之稱,而是名門閨秀。從元代起,小姐成了有身份人家女兒的尊稱,並一直使用到新中國成立之前。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南北朝時期小姐根本沒有進入社交稱謂,當時女子參加社交不多,常用的描述稱謂是:
1、千金(兩漢魏晉起用,隋唐之後專稱女性,之前主要稱男性)
2、女士(女而有士行者,是尊稱)
3、女郎(謂女中之郎)
4、姝、媛(例如《陌上桑》使君調戲羅敷:“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5、婦、婦人(這個最常用、最通用)
面稱是:
1、卿(兩晉開始進入社交領域,但是是比較親昵的尊稱)
2、汝、你(即現代漢語的你,比較陌生的稱謂,古代社交大多用尊稱,直接用你有倨傲的口吻)
3、娘子(南北朝開始大量進入社交領域,是最常用的面稱)
4、注:沒有夫人(明清起用)、小姐(元代中後期才開始做尊稱)、姑娘(明清才開始作為社交稱年輕女子的尊稱,之前一直表示姑媽或者老年婦女)
今天男女平等,女孩子可以隨意活動。但是古代根本不可能,稍微有點身份的人家,女子大多被限制在閨閣之中,非極其正式的場合(比如祭祀、出家)不能出門,更不可能隨便參加社交。因此古代女子的尊稱、社交稱謂,少之又少。古裝劇是用今天的眼光敷衍古代的故事,所以當然不能說男主四五十集見不到女主,這戲誰看。所以古裝劇大多用宋元市井文化興起後的戲曲唱詞、白話小說的稱謂,帶入漢魏、隋唐,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只是正劇需要加以甄別。
但真的戲曲污人不淺,看看英仔的唱詞有夠奇妙
英仔你說是吧?(lots)
英仔覺得可容忍?
古代情人節根本不是什麼七夕節,七夕只不過是民間傳說,真要說搞得到事的只有元宵一天。只有這一天,不宵禁,女兒家可以出來看燈,跟公子偶遇,就這麼一天。
好我有想法了阿韶!!!!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春秋時,先生意思很明白,就是“先出生的人”,引申為“長輩”,作為尊老之稱。到戰國及秦漢以後,尊稱別人為先生,也就不再區分年齡上是否真的比自己大了
但是,在唐宋以後,由於使用範圍太廣泛,先生尊貴的意義有所下降,《清稗類鈔.稱謂類.老師先生》甚至記載:“光緒中,上海高等妓女…亦稱先生而不稱小姐。”這也需提一提,先生在清末民初就已經作為普遍的稱謂了,男女都可使用,如魯迅尊稱夫人為“許廣平先生”。到今天,我們稱別人為先生,似乎已屬於普通的稱謂,但細說起來,其實還是尊稱。因為“先生”絕無貶義,而且是對不便直呼其名所用的代稱,使用場合一般都比較正式,很少在日常生活或市井坊間用它。
太太很雅,但使用卻很晚,明代開始逐漸從官宦之家普及于普通社交。明末史可法有一封著名的家書,其中稱母親和母親輩的親屬為太太。也就是說,明代以太太稱妻,雖然有使用,但畢竟還不是全民接受的稱謂,太太也因尊老之意而還可以稱呼母輩親屬。到了清代,太太稱妻才開始普及,並產生了姨太太等衍生稱謂。
太太之稱,按照清代人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的解釋:“漢哀帝尊祖母定陶恭王太后傅氏為帝太太後,後又尊她為皇太太後,此婦人稱太太之始也。”這種說法不太準確,因為古代皇帝的祖母加太稱太皇太后,漢哀帝出自旁支,為了追尊自己的生母,他先尊漢成帝的母親為太皇太后,後尊自己的生母為皇太太後,是禮數上的變通,而不是太太稱謂的開始。

看阿,清朝離前面太遠惹,開始曲解人義
事實上,在漢代到明代之間上千年的時間,並沒有什麼太太稱妻或進入社交領域的例子。明清風氣好古,士人們搜求到漢代太太含有尊貴的意思,才借用之作為社交稱謂,之後再轉為親屬稱謂。

怎搞得像大明人都亂讀書
夫人:夫人稱妻子和做社交稱謂,經歷了從上至下的緩慢普及。
在先秦的周代,夫人主要用於稱呼諸侯的妻子。延至漢代,夫人的外延擴大,皇帝的妾可以稱夫人,如漢高帝的戚夫人、漢武帝的王夫人、李夫人;列侯、丞相、將軍之妻亦稱夫人,這是兩漢夫人的主要用途。
但此時,夫人亦逐漸進入社交領域,雖然使用不多,但是向民間和普通尊稱發展的趨勢卻很清楚
夫人稱妻一直使用到很晚近,直到租界的出現,夫人才開始對應翻譯英語中的LADY,逐漸轉為洋味較重的純粹的社交稱謂,而不再于中國人的家庭內使用了。
由於孩童處於人生之初,各方面都比較幼稚、思維也不成熟,所以古今都以幼小不懂事作為諷刺他人,將孩童的稱呼轉義為罵詈語,如豎子、小兒、黃口、孺子。
豎子,本義是站立在主人身側的僮僕,引申為孩子,用豎子中奴僕和小孩雙重含義來罵人的,充盈于古史,除了範增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二十五史裡還有將近一百條的使用例。
黃口,本義是雛鳥發黃的嘴,引申稱未成年的小孩子,單獨使用和與小兒組合,都很常見。
小兒由小孩子做罵語的,如《新唐書.康日知傳》:“中丞奈何負天子,從小兒跳樑哉?”
又黃毛丫頭,又黃毛和丫頭組成,但不怎麼用作罵語(因為古代年輕女子進入社交領域的機會很少,不像現在影視劇演出的那樣,隨便親昵的都叫丫頭)

詳述:
古代以幼兒發軟且黃,以黃毛代稱小孩。
丫頭則是古代女孩在及笄之前(15歲前),頭上梳兩髻,左右分開,形似樹丫,因名之丫頭,區別于男孩。
組合起來,黃毛丫頭就是小女孩的意思。另外古代婢女(特別是宋元之後),多將髮辮梳成兩個圓環,左右各一,形似樹丫,因此也稱婢女為丫鬟、丫環,如宋代洪邁的《夷堅三志己.徐五秀才》有:“一青衣丫鬟,音韻楚楚。”作丫環例,如宋代王明清的《摭青雜說》:“聞有一物觸船, 項起視之,有似一人。遂令梢子急救之,乃一丫環女子也。”丫環的固定髮型,也稱丫鬟頭。
私妓即私下營業不在官宦之家也不受官方管束的妓女,大多在妓院執業,也有自己以家為業的。
希臘神廟前與祈禱者交合的女子,被稱為神女,就是一種巫妓,這在古中國也一樣存在。到了佛教和道教興盛起的時候,原始巫術失勢,但借助宗教行娼的痕跡,卻還點點滴滴地留存在國史之中。在國家管束不嚴的時候,很多尼姑庵都搖身一變,成為妓院。《隋書.酷吏傳》有:“求沙門相聚講論,及長老共為佛會者數百人,文同以為聚結惑眾,盡斬之。又悉裸僧尼,驗有淫狀非童男女者數千人,複將殺之。”這說的是隋煬帝命王文同巡察河北諸郡,王嚴查寺廟僧尼,結果有淫狀者竟達數千人。

提到英仔準沒好事捏
宋代周密的《癸辛雜識》更記載了臨平明因寺:“往來僧官每至,必呼尼之少艾者供寢,寺中苦之。於是專作一寮,貯尼之嘗有違濫者,以供不時之需,名曰‘尼站’。”明因寺眾為了應付淫欲僧官,竟在寺廟中設置交際花專門款待。

?????
清朝女尼賣淫之行,幾乎冠絕歷朝,有好事者專門寫了一本《梵門綺語錄》(梵門綺語,何曾相對),記錄各地“豔尼”的行狀,如“(洞庭東山湘公庵)是處尼庵之規則,與他處絕不同。他處女尼,或為鄉里雛鶯,因貧而賴以育養;或為人家別鵠,因寡而藉以清修;或為貞潔不字之閨娃;或為伉儷不睦之怨耦以故不守清規者,雖容,或有究未有公然賣笑。如洞庭東山之尼,既曰尼矣,何嘗祝發?霧鬢雲鬟如故也;何嘗弛足?蓮鉤羅蔑如故也。濃妝淡抹,各擅勝場,征歌而侑酒也。纏頭擲到,姍姍其來,亦聽客之所為耳”;又“(無錫真如庵理貞)無錫燈舫,尤為著名,而弦管喧呶,多塵俗氣,鬧紅一舸,當與吳娘鴨嘴無稍異。曩聞無錫多尼庵,庵舍精雅,類依山麓而居,是為名山點綴。庵中多豔尼,講究妝飾,蛾眉蟬鬢,一似俗家裝束。清歌侑酒,送客留髡,勾蘭不啻焉,惟必有熟人導之耳。”
???????????
暗娼是很晚才有的稱謂,表示暗地裡行娼的妓女。清代之前,娼妓雖然低微,但卻是合法的職業,無所謂明暗。但清朝自順治帝就開始禁止女樂娼妓,這個行業雖然仍舊存在,但畢竟是大清律法所不允許的非法活動,因此才有暗娼之稱。清中葉之前,由於國家機器嚴密,所以娼妓之禁較嚴,甚至大有男娼超越妓女之勢,但到了清朝晚期,各方面都弛懈崩壞,娼妓也就死灰復燃,又廣而存在於全國。晚清周旋於八國聯軍的賽金花、與蔡鍔將軍有一段傳奇故事的小鳳仙,都是一時名妓。
我記憶混亂惹ㄇ
接下來就要說到兩類特殊的娼妓了,其一是男色,其二是孌童。這兩類都是統治階層窮極無聊的反自然行為,在古代就屬於非正常狎妓,自然不會有多少生存空間。在皇帝的私屬一節已經說過,古代帝王將相狎昵的同性戀,大多以代稱呼之,而只有為數不多的專門稱謂,如男色、面首和相公。男色,見《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三?契兄弟》:“閩人酷重男色,無論貴賤,各以其類相結,長者為契兄,少者為契弟。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撫愛如婿,弟日後生計及娶妻諸費,俱取辦于契兄,其相愛者,年過而立者,尚寢處如伉儷。”這裡的男色雖不是稱呼男妓,但也是古往今來第一特立獨行的婚俗,可資一笑。

這個嘛,難怪台灣會同婚通過(?)
閩人
面首之稱,本義為美男子,稱男色始自性行為異常開放的南北朝,《宋書.前廢帝紀》記載:“山陰公主淫恣過度,謂帝曰:‘妾與陛下,雖男女有殊,俱托體先帝。陛下六宮萬數,而妾唯駙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帝乃為主置面首左右三。”清朝律禁娼妓女樂,不僅戲曲又男唱女角,而且很多清秀的男優被貴胄所狎,清朝時他們的稱謂有相公、明僮、像姑等等。

這公主是真敢講
孌童在今日就是猥褻兒童罪,孌童之初意本是美少年,被引用比較多的使用例是《北史.齊本紀.廢帝紀》中國子助教許散愁的自述:“散愁自少以來,不登孌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服膺簡策,不知老之將至。”這位許散愁以“不登孌童之床”作為清明的自述,想必當時官宦之中孌童之風頗盛。這種無恥之行,清朝禁娼沒有禁絕,反而助焰大盛。清人紀曉嵐在其《閱微草堂筆記》中有:“凡女子淫佚,發乎情欲之自然,孌童則本無是心,皆幼而受給,或勢劫利餌耳。”又“相傳某巨室喜押狡童,而患其或愧拒,乃多買瑞麗小兒,未過十歲者,與諸童戲,時使執燭侍側,種種淫狀,久而見慣,視若當然,過三四年,稍長可禦,皆順流之舟矣。”
賊:賊字在古代多指罪行比較嚴重的罪犯,《荀子》直接解釋為“害良為賊”,用於表示搶劫罪罪犯、敵對勢力(多用在上表上疏和檄文中)、反政府武裝(衍生如逆賊、反賊)和篡權不軌之徒(如漢人罵曹操的“其實漢賊也”)。
逆:單獨的逆字,在今天只用於做定語,但是在古代可以直接用於表示逆賊,漢末孫策曾居討逆將軍,即是如此

宇文化及!
另古者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隨便剃髮,因此髡作為一種刑罰,就是剃掉犯人的頭髮,以示恥辱。後來,中原部分士大夫,對僧人出家剃髮的教俗很不以為然,將僧人拋家修道與剃髮一併視為不孝之舉,以“髡徒”蔑稱僧人,如清代龔自珍的《支那古德遺書序》:“儒流文士,樂其簡便;不識字髡徒,習其狂猾。”
此外,漢律還有城旦舂、鬼薪白粲等勞役刑,城旦舂是兩種刑罰的刑徒,城旦即男子築城,舂即女子為官家舂米;鬼薪是為宗廟負薪;白粲是為祠祀篩選精米。這幾種刑罰皆可做罪犯之稱,如《漢書.惠帝紀》:“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
隋代改革律法,上面幾種刑罰被取消,代之以答杖流徙。流刑及發配邊遠地區做勞役,根據罪行輕重有流三千里到五百里不等,其罪犯稱為流犯,如《清史稿.聖祖紀三》:“五月癸巳,定發配人犯歸籍僉遣,流犯死配所,妻子許還鄉里。”

我們大業律!其實應該是開皇律
佛教在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之後迅速發展,在兩晉南北朝時代達到高峰。南北朝時候,皇家的提倡加上僧尼不納賦稅,一時間南朝北朝的僧侶尼姑高達百萬之眾,這些和尚尼姑頂著高僧、大師的尊稱,不事生產,逐漸成為社會的沉重負擔。後來各朝都有限制措施,北魏武帝滅佛,唐玄宗也沙汰僧尼,強令大量僧尼還俗。唐朝李姓,奉道教之祖李耳,因此唐朝道教特盛。宋朝統治者對佛道都不是特別熱衷,但也沒有過分打壓。元朝的蒙古族統治者非常信奉佛教,佛教的高僧甚至可以頂著帝師的稱號干預朝政。明清則對宗教進行有限度的利用,沒有特別狂熱,而是用以維護統治。僧道的稱呼,大體上分為敘述稱、自稱和尊稱。

我大隋是楊堅喜歡佛教,英仔不好說
僧:是梵文Sangha的音譯,也是最常用的僧稱,但在唐朝之前,是一個眾稱,而不做單稱。北宋釋道誠的《釋氏要覽》中說:“僧史略雲:‘凡四人以上名僧,今一人亦稱僧者,蓋從眾名之也。亦如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一人亦稱軍也。’”也就是說,到了宋代,僧才轉為個體的稱呼,而原來眾人稱僧,則改用“僧眾”等複數詞。
僧的衍生稱謂,如僧人、僧侶,都很常用,此外還有行腳僧、游方僧等稱呼。同時因佛教在亞洲廣為傳播,不同地方所來的僧人,又有高麗僧、胡僧、西天僧、新羅僧等。
比丘:是梵文Bhiksu的音譯,指出家的成年男性。比丘尼:是梵文Bhikkhuni的音譯,指出家的成年女性。
尼姑不是梵文詞彙,而是尼與漢語尊稱女性的姑組合得來,可說是梵漢混成,也是佛家進入世俗的產物。尼姑之稱出現比較晚,大致是在宋元市井文化興起之後。
頭陀:是梵文Dhūta的音譯,本是一種苦行,被用以稱修此苦行的僧人,後來成為僧人的泛稱,使用例如《西遊記》第十七回:“話說孫行者一觔鬥跳將起去,諕得那觀音院大小和尚並頭陀、幸童、道人等一個個朝天禮拜。沙門:是由西域吐火羅文Shramana轉譯梵文詞彙後的漢字音譯,通稱出家修道者。
行者:這個稱謂本是漢語固有詞彙,表示行路之人,先秦就有使用。佛家借用表兩意,一為修苦行的行腳僧,二為寺院中服務雜役的未剃度之修行者。
南北朝時期,全國僧尼總數甚至超過百萬,這樣巨大的僧人群體,對生產力和國力都是很大的損耗。因此後代雖然時有信佛的皇帝,但總體上一直限制普通民眾大量出家。這個限制的方式,大多就是依靠度牒,即官方發給寺院一定數量的度牒,寺廟不得超數量或私自剃度民人為僧
道士:《太霄琅書經》有:“人行大道,號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曰道士。”又《唐語林》:“元和初,南嶽道士田良逸、蔣含宏,有道業,遠近稱之。”道士是與佛家區分最嚴的一個稱謂,如《北史.真臘傳》有:“若婚畢,財物入官。喪葬,兒女皆七日不食,剔發而喪,僧尼、道士、親故皆來聚會,音樂送之。”又同書《百濟傳》有:“有僧尼,多寺塔,而無道士。”其中都用道士對稱僧尼,以示區分。另外,史料中有碧岩張道者、麻衣道者等著書者留名,也是道教徒常用的稱呼。
但是道人和道者的稱呼,情況比道士要複雜些。道人是漢語固有詞彙,本指得道之人,先秦文獻就有使用,如《莊子.秋水》有:“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道教奉老莊為祖,又名為道教,所以用道人作為稱謂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但是東漢佛教傳入之後,借用道者和道人之稱,作為修行佛道之人的稱謂
佛門自稱道人的例子太過混淆,宋元之後漸漸減少。
院主:即僧院之主事僧。首座:本義為寺院誦經會中的上首之座,代稱寺中主事高僧,位次於方丈,協助方丈統領寺僧。住持:本義為住世間護持佛法之意。道教亦以住持作為主事道士的職務稱。方丈:寺廟道觀中主事者的稱謂,又是一個佛道通用稱呼。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方丈之稱,也是佛教借自道教。道教以方丈為仙人所居之處,如《史記.封禪書》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瀛洲跟方丈很少聽到這兩個神山捏(
在唐代以前,方丈並非人稱,後來才由專門的居所,變為寺廟主事者的代稱。
真人:又是一個僧道通用的稱謂,在道家指修真得道之人,一般是道觀觀主的稱號
天師:是道教專門的領袖之稱。王:法王本是對佛的尊稱,元代之後被用於冊封蒙藏高僧
國師:在元代之前,國師相當於皇帝的參謀,《漢書.劉歆傳》有:“及王莽篡位,歆為國師。”元代開始,成為皇帝冊封高僧的封號,從世俗官職中脫離出來,為專封高僧之號。在中原王朝,國師據考始于北齊之封法常,但法常並不參政。元明清,固定用來冊封蒙藏高僧,協助政府管理佛教徒和西藏。
元朝于國師之上,另有更加尊崇的帝師,帝師不僅統領天下僧徒,還號令蒙藏,是權利極大的人物。
元朝的帝師國師,干政太甚,而且浪費了極大的社會資源,因此明朝吸取元朝崇佛過度的教訓,廢除了帝師,僅以懷柔之態冊封高僧為國師。蒙藏的國師,利用其宗教影響,幫助政府治理西藏。但明後期,武宗過度迷信佛教,不僅大封國師法王,還自稱法王,使正確的宗教政策受到傷害。
因歷朝都對宗教有比較嚴格的管控,故像唐宋兩朝,還仿造百官官職創制有類似知府、監軍稱謂的知寺、監寺、監院等,如《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這大相國寺裡知寺廝認,留苦行在此間打化香油錢。”

寺廟管理法wwwww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長老本是老年人和宗族族長的尊稱,但唐宋以後,長老也經常作為僧人的尊稱。大士在秦漢本是德高之人的尊稱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逐漸成為對佛和菩薩的尊稱,到了唐宋,衍生尊稱高僧的意思,原來德高之義竟被完全替換。
大師以是秦漢時稱對為師者的尊稱,到了南北朝時代,亦被佛教用為尊稱高僧。道的其他尊稱,有宗師(開宗立派者)、祖師、師祖、聖德、大德、師尊、明師、聖僧等等,大多是借用漢語固有的聖賢高德字意。
僧道的謙稱,與其尊稱相對,多取不得道、未參悟、貧簡、低微之類貧道、貧僧、小道、小僧、貧尼之類,在謙稱類已經說過,又可與尊稱頌揚之內容對比理解,故在此不贅。
僧道本超脫世外,理應不問俗事。但中國的釋老兩教都與古代政治和生活結合緊密,這種情況下,僧道之中產生罵詈的貶稱也就不足為奇了。罵和尚的,多指斥光頭如禿驢、禿賊,罵道人的,則以道法之詭異近妖,罵為妖道、妖賊、妖異。

反過來,精心修行之人雖然應該摒棄情感,但歷史上和尚道士動怒的實際上也不少,他們怒駡世俗人,大多是以無佛性、不能參道、留戀塵世、有惡習等,罵為屎尿袋、破皮囊、墮根漢(愚鈍無慧根的俗人)。貶義不太明顯的,則有一個凡夫俗子比較常用,此詞亦可拆為凡夫和俗子分別使用。
破皮囊是什麼很酷的稱呼
這些域外宗教的稱謂,最大特色就是音譯,其主要原因,在於除伊斯蘭教之外,大部分異域宗教在中國仍舊只在外商之中傳播。例如襖教的頭領,《隋書.百官志》記為“薩甫”,而唐代的《通典.職官典》則稱為“薩寶”,此詞為回紇或敘利亞語“首領”的音譯。襖教由於教義和儀式古怪,所以在中國並沒有太強的生命力,唐人張鷟的《朝野僉載》記載其儀式:“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祆神廟。每歲商胡祈福,烹豬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酹神之後,募一胡為祆主,看者施錢並與之。其祆主取一橫刀,利同霜雪,吹毛不過,以刀刺腹,刃出於背,仍亂擾腸肚流血。食頃,噴水呪之,平復如故。此蓋西域之幻法也。”顯然,這樣的恐怖幻術,是不大可能在純善的漢族人中流傳開的。
浪漫西域拜火教是好東西可寫
起源于波斯的摩尼教,在產生的過程中受到基督教和佛教的影響,但教義與佛教有衝突,因此在傳入中國不久,即被唐政府作為邪教禁絕,只在西域流行。但回紇救唐時,摩尼教趁機以武功滲透中原,唐政府不得不承認其合法性。摩尼教的信徒教師,乾脆地被音譯為摩尼,如《舊唐書.回紇傳》有:“元和八年十二月二日,宴歸國回紇摩尼八人,令至中書見宰臣。”又同書同傳:“長慶元年五月,回紇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于鴻臚寺安置。”不過唐後期武宗滅佛,對摩尼教也是嚴加打擊,此教轉入民間秘密傳播,宋元的明教、明清的白蓮教,都源自摩尼教。

唐:邪教!邪教!!好好笑
宋朝的猶太人定居於開封,本來也建有“清真寺”,但由於寬和的生活環境,在被壓迫時通過猶太教凝結起來的猶太民族,逐漸喪失了必須獨立於他族的基礎,因此為漢族同化,其姓氏亦改為漢姓,數代通婚後,除了外貌上還有些許遺傳,其他民族特徵幾乎全部消失。

我真的不知道猶太人有混入中國過
髒話是憤怒時用於表達情緒和侮辱對方的語言,本身是不雅的,但髒話中有大量直指對方的詞彙,這構成了稱謂中的一部分,就當瞭解一下古代人的憤怒。

大體上來說,古代的髒話主要分為九類:家門之辱、身份等級、人獸之別、華夷之別、德操品行、缺陷病症、妖魔鬼怪、罵為貨物、詛咒之罵。
這個要看才有風味!英仔你說是吧?(lots)
你不罵人?(lots)
男人的嘴,騙人的鬼
一、家門之辱:母婢

母婢語出《戰國策.趙策》:“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于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斫之!’(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為天下笑。”母婢,即母為奴婢,母賤,子當然賤。貶低母親的身份以罵兒子,俗稱罵娘,這種技法是很惡毒的。從母婢開始,以母辱子的家門類的髒話,一直存在於歷史上各種爭鬥場合,是講究門第身份的古代人很樂意使用的罵架招數。漢末袁術總與哥哥袁紹對著幹,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認為袁紹不是嫡出,只是“婢使之子”,沒有資格代表家族的榮耀和權勢。
辱人家門,從先秦一直使用,唐宋元市井文化興起之後,這種罵語大大豐富,出現了如委巷小兒(小巷裡的小人,即賤民子女)、弟子孩兒(娼妓所生之子)、奴胎(奴婢所生之子)、孽種(罵不肖子,實則辱及父母)、狗種(即賤種)等等。
二、身份等級之罵

西漢的楊雄在其《方言》中總結說:“臧、甬、侮、獲,奴婢賤稱也。荊淮海岱雜齊之間罵奴曰臧,罵婢曰獲。燕之北鄙凡民男而婿婢謂之臧,女而歸奴謂之獲。亡奴謂之臧,亡婢謂之獲。皆異方罵奴婢之賤稱也。”《左傳.成西元年》中的“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殺女而立職也”是較早的一例身份罵,役夫即為人奴役者。

之後又出現了俘虜、賤婢、死奴之類,于史傳海見。

除了奴隸俘虜,古人特別輕賤體力勞動類的職業,並以之罵人。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就曾於陣前罵劉備是“賣履舍兒”,侮辱劉備早年是個草鞋小販。唐太宗給直諫的魏征頂撞了,回了後宮就大罵“會須殺此田舍翁”。
鄉村農事由於歷來為士大夫厚祿者不齒,所以“村夫”之類也被用來罵人見識短淺。與村夫相對,村婦除了表示農村婦女,也被傲慢的古代知識份子當做無知女性之稱。在古代野人與城市裡的國人含義相對,野人也常指粗鄙之人。
讀死書的人,常被罵為“腐儒”,《荀子.非相》就說:“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腐儒之謂也。”
三、人獸之別:獸罵

人是自然界最高等的動物,是區別於野獸的萬物之靈,但為何人能夠居此地位,以何別於禽獸,在先秦曾是諸子討論的熱門話題,這就是“人獸之別”。孟子曾經說過:“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即孟子認為忠孝兩全的人,才配成為人。

孟軻你什麼大病?
荀子也討論過何以人別於獸,他說:“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由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於禮。”此語出《荀子.非相》,說的是知禮者方成為人,否則與禽獸無異。

荀子:無父子之親,無男女之別就是獸帝王家你確定有這個嗎?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畜生:是最直接的獸罵,在古代使用頻率很高,如《北史.卷十四》有:“帝恚曰:‘畜生何堪付大事,獨孤誠誤我!’”

不行笑死,英仔被嘴了,北史真的有喔

喔喔喔喔,后妃傳,謝謝齁
畜產與畜生基本是同義。“畜產”的火力十分強悍,劉寬甚至說“罵言畜產,辱熟甚焉”,認為受罵者很可能受不了打擊而自殺。

禽獸:本義是動物的總稱,取獸性之義與人性相對,如《新唐書.外戚傳》罵楊國忠:“居同第,出駢騎,相調笑,施施若禽獸然,不以為羞,道路為恥駭。”禽獸衍生有衣冠禽獸,衣冠本是貴族有禮者的代稱,與禽獸組合後專指道貌岸然,如清代李汝珍的《鏡花緣》有:“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由於禽獸無禮法、多苟合,所以又以禽獸喻男女間的不齒行為,見於史傳的典型有一個劉定國。此人是漢室宗親,但竟與自己的庶母、女兒亂倫,又強奪弟媳,是個禽獸不如的變態。
2、合稱的罵
這多是用一些下作不堪的動物,合併起來做罵語,比較常見的一個是豬狗,是懶惰和奴性的合罵。豬在古代又稱豕,狗則稱犬,因此豬狗又可作豕犬。豬狗之外,又有雞狗,兩物都是圈養禽畜,罵人以奴性低劣。

我們是雞犬
3、單一動物的獸罵:
這就比較多了,蛇、鼠、狗、驢、牛、羊、蟲、鴨、猴,都用來罵人,並且隨著語言文字的豐富,不僅單字的動物被用來罵人,而且形成了很多複合詞,比如禿驢、死狗、鼠子、賊獼猴、狼子、犬子,使用例在正史野史戲曲小說中皆有。
4、語言流變中的獸罵
有些動物,本來吉祥高貴,或者活潑可愛,但是在歷史演變中逐漸下位,淪為罵語,其中比較有代表性是龜和兔。龜在古代本是與龍鳳麒麟並駕齊驅的四靈之一,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但是從元朝開始,民間以烏龜遇事縮頭,來諷刺膽小無能之人。與烏龜長相相似的“王八”(甲魚),一直是罵人之語,但它的由來則不是烏龜,而是“忘八”,即“以其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者俱忘也”
忘八哇,哇
那重八就是那八德全部來兩份?
與龜相類的,在歷史上逐漸下位的動物,還有烏鴉、狐狸和兔等。烏鴉和狐狸在先秦兩漢尚屬靈獸,很多墓室的畫像磚還有刻畫,到了市井文化興起之後,逐漸變成不堪的動物,亦被用作罵語。兔本身乖巧,但由古人的生物觀察有誤,誤認為雌兔舔雄兔毛即可懷孕,屬於血統雜亂微賤的動物,因此淪為罵語。狐狸和兔子組合在一起,有一個“狐兔”,專指卑劣下賤的小人。
最後說一個驢。這種動物在今天是無疑的貶義動物罵,衍生的禿驢、蠢驢都很常用。驢從普通動物淪為罵語的速度很快。先秦的甲骨鐘鼎文沒有驢字,亦無此動物活動的痕跡,目前很多學者認為驢是秦人自西域引進的物種。東漢時,漢靈帝喜歡養驢,公卿競相效仿,致使驢的價格與馬相等,是比較珍貴的家畜。

但東漢以桓靈無道,所以靈帝喜驢的事被人們廣為詬病,自此,驢開始有了貶義。加上驢性憨直,不如馬飄逸瀟灑,所以在魏晉之後,驢開始被比喻為愚鈍蠢笨之人,記載南朝歷史的《宋書.始安王休仁傳》就有:“東海王禕凡劣,號為‘驢王’。”這位諸侯王得驢號的原因,正是因為凡劣。到了宋元,驢的天性被人們愈加嘲笑,驢字幾乎成為呆笨的代名詞。
四、華夷之別

古中國的中原地區,是農耕文明,周圍則是遊牧漁獵民族。相對於遊牧和漁獵,農業因為可以更加穩定地獲得糧食,形成了更加穩定的生活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大家有心思吟唱詩文,也有精力制定禮儀,因此,古代的華夏大地,要比周圍的民族更加文明開化。這種開化的結果,是華夏族表面上文明禮貌,實際上卻在心底瞧不起周邊落後的民族。

小邦周!就是你!
因華夷之別產生的罵詈語很早就有了。先秦三代,夏商只治理現代中國版圖裡很小的一塊,西周的範圍遠也不及後日的一統王朝。這時華夏文明集中在今河南一帶,四周的其他民族,被稱為夷狄蠻戎,到了春秋戰國,進一步根據方位確定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國語.鄭語》中記載周太史史伯,貶斥周邊之國,說:“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也。”春秋時代,周王室衰微,諸侯並起爭雄,四邊的諸侯也加入了爭霸的戰爭。這個時候,中原的諸侯要麼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要麼乾脆地說道:“戎,禽獸也”(語在《左傳.襄公四年》),表示華夏之民與四周的禽獸不能同列。
秦漢一統,秦皇漢武積極開疆擴土,統治的範圍遠遠超過先秦三代,這一時期,東夷基本消失,南方的百越也漸漸漢化,此時的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中原與匈奴之間。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族,具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當他們的習慣不為中原禮法所理解時,就產生出認為他們是禽獸的罵語。比較典型的是匈奴的收繼婚制,這是一種兄死娶嫂、父死娶非生母的婚姻制度,是母系社會的遺留。出塞的王昭君,在丈夫呼韓邪單于死後,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複株累單于雕陶莫皋。這種異于中原的婚俗,被早已進入父系社會、且父權至上的漢人大加撻伐,《史記.匈奴傳》曾有:“孰與冒頓單于身殺其父代立,常妻後母,禽獸行也!”

隋唐嘿,嘿嘿
北方的統治者入主中原,在漢化的過程中不得不任用漢臣,這些漢臣對異族人仍舊心懷鄙夷。南北朝時期相互投降的事例很多,比如裴叔業,他本是南齊名將,後來投降北魏,他的侄子裴植以河東世族自居,對出身光城蠻但戰功赫赫的武將田益宗不屑一顧,說:“華夷異類,不應在百世衣冠之列。”北齊立國,齊顯祖高洋向杜弼諮詢用人方針,問道:“治國當用何人?”杜弼答:“鮮卑車馬客,會須用中國人。”鮮卑族的高洋十分憤怒,“以為譏我”。
在極端的民族仇恨中,五胡亂華時胡漢互相殺伐,動輒滅族屠城,是中國民族矛盾集中爆發的慘烈時期。蠻夷反罵漢人的“漢”字,也逐漸成為與夷狄相對的詈詞,流傳到隋唐,民族矛盾有所減弱,“漢”字的民族針對性減弱,但仍舊是個詈詞,這個含義一直保留到宋元,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對“漢子”的解釋為“今人謂賤丈夫曰漢子。”同時也是在宋元,漢子等詞也具有了普通的描述含義和褒義,如宋代錢愐的《錢氏私志》:“一生聰明,要做甚麼三世諸佛,則是一個有血性的漢子。”明清兩代,漢子也在戲曲小說中用於女子稱丈夫。
族類的罵語

隋唐時期,民族融合中的主流逐漸代替了互相歧視。由於隋朝和唐朝的皇帝都帶有原來被蔑稱為胡族的血統,以及他們奉行相對開明的政策,賤罵蠻夷胡族的情況逐漸減少。但是,唐朝的文化仍是以漢族的儒家文化為主,因此斥駡周邊相對落後民族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

哈哈,就說胡人血統
虜字作為南人蔑稱北人的詞,在宋代比較常見,如陸遊《老學庵筆記》:“今蜀人謂中原為虜子,東坡詩‘久客厭虜饌(音zhuàn)’是也,因目北人仕蜀者為虜官。”專罵金人的,有一個黃頭奴,如陸遊《僕頃在征四大幕登高望關輔樂之每冀王師拓定》詩有:“遼東黃頭奴,稔惡天震怒。”黃機的滿江紅詞亦有:“綠鬢將軍思下馬,黃頭奴字驚聞鶴。”黃頭奴,因自黃頭女真一部。
元朝是遊牧族蒙古建立的政權,但他們對漢文化不大感興趣,沒有什麼避諱的講究,因此總的來說,雖然元朝民族矛盾比較尖銳,但卻沒有文字獄。元雜劇作家馬致遠的《青衫淚》中有:“老虔婆和那蠻子設計,送到相公一封書,說相公病危死了。”如果這劇本寫在清代,只是蠻子這兩個字,馬致遠很可能就交代了。明朝以驅除蒙古,建立漢人的朝廷,在起事和執政時都蔑稱蒙古人為韃子或韃虜,其他方面,明朝的民族政策相對寬容,沒有增加太多的蠻夷罵語。清朝以滿族得天下,皇帝們特忌被他人稱為蠻夷,連一句“清風不識字”也會帶來滅頂之災,因除了存心造反的,沒有人再敢犯險使用華夷之別的罵語,整個清朝這種罵語幾乎絕跡,只有蔑稱外族洋人的鬼、夷存在。到了清末,孫中山先生為了推翻腐朽的清廷,才重新提起“驅除韃虜”的口號。
只要自己是胡人就不會罵胡人
在華夷之罵的最後,說一個“雜種”。這個詞無論古今都是一個詈詞,但比較特別的是,它經歷了從民族歧視專向一般市井罵語的過程。在兩漢隋唐,它本是蔑稱少數民族之詞,如《後漢書.西羌傳》:“滇零等自稱‘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參狼、上郡、西河諸雜種,眾遂大盛。”唐代杜甫的《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詩亦有:“社稷蒼生計必安,蠻夷雜種錯相干。”

講的好像帝家是純種的一樣
到了宋元明清,雜種的民族痕跡弱化,轉而成為痛駡私生子、血統不純以及侮辱別人母親不貞潔的意思,火力更加強大,如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牝賊》:“世擾膻風,家傳雜種。”清代趙翼的《陔餘叢考.雜種畜生王八》說:“俗罵人曰雜種,曰畜生,曰王八。”《紅樓夢》第七回有:“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爺蹺起一隻腿,比你的頭還高些。二十年頭裡的焦大太爺眼裡有誰?別說你們這一把子的雜種們!”現代人嫌雜種仍不夠解氣,創造了狗雜種,這是更加不堪的一個髒詞。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只知道高金生
五、德操品性之罵

這一類罵語可以根據古代對男女品性要求的不同分為兩類。古代男子的品性要求,即儒家的禮義仁智信,無禮者、不仁不義者、蠢笨無能者、言而無信都有相應的罵語。女子則以三從四德為基本道德要求,休妻一般因女子無德,有專門的“七出”,即不順父母、無後、淫、妒、惡疾、多言、盜竊,這七宗罪也產生了相應辱駡婦女的詞彙。在歷史的發展中,宋元之前的道德罵,多是有理有據,被罵者大多身犯其惡;宋元之後,很多道德類的罵語已經演變為純粹的詈詞,而不再與被罵者是否真的觸犯了相應的道德規則直接掛鉤。
喔對詈詞:意為罵人的詞(或者説侮辱性詞語)。
1、男子道德要求產生的罵語
無禮,在今天只是不講禮貌的意思,但古代禮同法,無禮幾乎就是不法的同義詞。古代藐視禮法,等同於破壞統治秩序,這類人往往糾結成奸,聚眾滋事,反應在罵語上,就是無賴、潑皮、流氓等等

表達無禮者含義的,古時候有個稱呼語今天很不相同,這就是“少年”。少年在今天表示未成年,有時也表示青春,如“恰同學少年”。但是在漢代,史籍裡的“少年”就是當地的惡霸、無業者、不守禮法者、仗勢欺人者、流竄行市者的稱呼,是官府大力打擊的對象。因此,少年在古代史料中的形象並不好。

蛤?
無能,即不智,反應在現實生活中,就是頭腦不靈光、辦事不利或自作聰明的人,常使人氣不打一處來,古代用愚笨呆蠢和草包之類來招呼,如呆子、蠢貨、草包、廢物

分別宋、清、明、東漢例子出現。廢物那麼早的嗎?
此外,專罵有勇無謀或無知者,還有一個匹夫,指罵有勇無謀者。

英仔的哥哥叫勇。謀呢?
當然,傻瓜、傻鳥、蠢物、癡物、蠢漢、呆鳥之類罵蠢笨人的,也是古已有之,相對而言,宋元以來市井文化的興起大大豐富了這一類的罵語。

仁義在古代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在民間常被簡單地理解為殘暴刻薄而沒有慈悲心,或者為非作歹,對這一類人的罵語,最常用的就是奸。奸在現代漢語大多指骯髒的兩性關係,但在古代,更多的是表示奸猾、奸邪,中國最早的詞典《廣雅》,就曾說:“奸,盜也”,直刺品性不端。與奸有關的罵語,史料中海見,如奸人、奸臣等,這些詞都不髒,大多出自正義之士痛駡小人之語。另有奸商,專罵牟取暴利、沒有信用的商人。
除了禮義仁智信,儒家還有兩項基本的道德要求,那就是忠和孝。在《三國演義》中,張飛痛駡呂布的“三姓家奴”,就集中了忠孝兩個道德要求。呂布于丁原董卓,先是君臣之義,以臣弑君,首先就是不忠;認人為父,匿卻本親,是為不孝,後手刃義父,更是不孝加一級。專罵不孝的詞彙,有不孝子、逆子等,姜敘的母親為了激怒馬超,就曾痛駡:“汝背父之逆子,殺君之桀賊,天地豈久容辱,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視人乎!”
此外,男子自古都是社會的樑柱,需要勇猛剛強的膽氣,如果怯懦畏縮,就會被人譏諷為婦人。《舊唐書.高仙芝傳》記載,名將高仙芝曾責駡背後讒言的程千里:“公面似男兒,心如婦人,何也?”程千里羞慚萬分,俯首不能做答。後來,程千里改過前非,在安史之亂中為大唐死守上黨,以身殉國。又《宋史.虞允文傳》:“(完顏)亮操小紅旗麾數百艘絕江而來,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軍,軍小卻。允文入陣中,撫時俊之背曰:‘汝膽略聞四方,立陣後則兒女子爾。’俊即揮雙刀出,士殊死戰。”這個武將時俊,因被虞允文激將兒女子,馬上意氣忿怒,出陣死戰,可見被罵為婦人對將領的打擊之甚。明朝的著名的清官海瑞, 也曾痛駡不敢直諫的朝臣,說:“舉朝之士,皆婦人也!”
2、女子道德要求產生的罵語
由秦至清,中國都是個男權色彩的社會,女子除了服從就是服從,稍不承順,就是天大的惡事,要受到社會的譴責。因此對女性不守禮法,古代不僅有專門的罵語,而且大多都很刻薄。古禮,休妻有“七出”,也就是妻子犯了這七個過錯就可以休掉,這七條妻子的過錯分別是“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竊盜”,而古代專罵婦女的,也多與這幾條相關。

嚴格來說從周
第一條不順父母的罵語,即女兒須從父母之命,在婚姻上沒有自主權,如果稍有抗爭,就可能被罵為“賠錢貨”。出嫁,父母需為女兒備妝奩(音lián),如果父母命嫁有錢子弟,這自然不成問題,如果女兒執意嫁給窮人,那麼就是父母口中的“賠錢貨”了。這個罵語是在宋元起用。

第二條無子,古人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子嗣即不能傳繼血脈,是嚴重的不孝。兩漢即有無後的罵語,但並不針對婦女,歷史上專罵婦女沒有生養的詞也不多見,這在男權至上的古中國社會倒是比較奇怪。
“淫”這一項,專罵女人,十分不堪,如淫婦、蕩婦、賤人,都是非常惡劣的詞彙。辱婦女淫蕩,大至是從漢代開始的。先秦和西漢前期,從一而終的思想並沒有貫徹到整個社會中,那時婦女改嫁、再嫁是常有之事,如漢初名相陳平,就曾娶了一位結過五次婚的妻子。到了西漢中葉,婦女的貞潔問題成為首要之德,甚至開始禁錮寡婦不得再嫁,這個時候才出現了侮辱婦女不潔的詈詞。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北方遊牧族帶來了近古的風氣,對女子的貞潔並不十分在意,那個時候婦女挨駡的主要缺點是悍和妒。唐朝比較開放,皇室都有娶子媳、改嫁者,貞潔仍舊不是最要緊的婦女道德。到了宋元,一則市井文化中娼妓業發展很快,各地都有很多賣身賣笑的婦女。
另外儒學進入了理學時代,貞潔成了婦女最需要恪守的道德底線。這個時候,辱駡婦女不潔,就成了火力最強的一種罵語,表示婦女不潔的詞彙也空前地發展,有了破罐子、浪包婁、養漢精、娼根、小奴胎、婊子、咬蟲、潑賤娼優、潑煙花等多達數十個,賤人也從男女通罵,到宋元時專罵女人。
咬蟲,指養漢子的女人。現在的阿姨以前被罵的真難聽,以前的男人不覺得吃軟飯真香嗎(?
再說妒忌,這是女人很刻薄的天性,妒婦、怨婦、悍婦、潑婦都是這個天性衍生的詞彙,悍妒在中國南北朝和隋唐時代達到高峰,當時上層社會怕老婆者層出不窮。

這作者怎麼回事,天你的大頭鬼
有惡疾,一般是婦女不夠健康,比如“癭(音yǐng)老嫗”,癭意為頸部腫大
口多言,就是嚼舌根,這可以說是女人的天性,嚼舌根太多,就會被罵成“長舌婦”,早在詩經中,就有“婦有長舌,維厲之階”的句子(見《詩.大雅.瞻卬》)。《紅樓夢》第二十五回亦有:“爛了舌頭的混帳老婆,誰叫你來多嘴多舌的!”

到底(天什麼意思的
六、病症缺陷
這是用肢體殘缺(而且是重要器官殘缺)來罵人,從先秦一直使用。身體缺陷的罵語,如盲、黥。盲就是瞎,《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說夏侯惇:“時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照鏡恚怒,輒撲鏡於地。”“盲夏侯”的戲稱雖然不是罵人的髒話,但還是讓伏波將軍夏侯惇很惱火。

哪個天才那麼ㄐㄅ,哪個夏侯,瞎的那個
黥是古代的刑法,就是對犯法的人刺面標示。一旦犯了罪,就沒有改過的機會,終生帶著記號,因此,黥也常用來稱賊盜(這個邏輯似乎就是“一日為賊,終生為賊”)
太監自東漢桓靈之後,悉用閹人,閹人是嚴重的肢體缺陷,不僅喪失生殖能力不能繼血脈,而且連標準的男性都算不上,士大夫對之十分不齒;加上閹人多恃寵媚主,專權誤國,歷代對太監都直罵其身體缺陷,即閹人、閹党、閹豎等等。同時,男根即生殖,被處以腐刑不能人事者,被稱為廢人。

幹幹幹幹這樣廢太子意思就怪怪了喔
其他以病症缺陷呼人的,從古到今都含有不尊重的意味,像駝子、瞎子、跛子、瘸子、矮子、麻子(出天花或水痘者)之類。
康熙麻子臉
這部分病症缺陷加“子”字的罵語,大部分是在唐宋之後才有的。在之前的漢語中,子大部分用作尊稱,其貶義在市井文化興起後得到放大。

市井文化特別會罵人是不是
七、鬼怪罵
中國的鬼怪罵,比前面幾種罵語產生的時間要晚得多。在先秦,人們重信巫鬼,充滿敬畏,因此不敢以之作為罵詈語。春秋時代是中華文化迅速發展的一個階段,人們的認識水準從完全蒙昧和迷信向前進了一大步,《論語》記下了孔子的一句至理名言:“子不語怪力亂神”。此後的中國人,雖然偶有狂熱迷信之徒,但大部分人並不信仰鬼怪,雖然仍舊存在一點畏懼之心,但已遠不如先秦那麼強烈了。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帶來了另外一種想像世界,那就是轉生,轉生的空間裡有好的神佛,也有壞的惡鬼。道教術士也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以懲妖除魔在廟堂和百姓之間混飯吃。因此,到了東漢,中國社會逐漸出現了罵人為妖魔的鬼怪罵。
鬼怪罵出現時間雖然稍晚,但十分豐富,並且從宗教上的善惡,引申到世俗的大奸大惡,進而變成普通的市井對罵。妖怪類的罵人話或用在打情罵俏和市井撒潑的場合,或用於正義之士取用妖怪害人之意罵奸。
鬼子:本義是作惡的鬼怪,古代用來代稱作惡的人。
魑魅魍魎:這幾個字幾乎不會單獨使用,組合起來除了指鬼怪,就是概括各種各樣的的壞人。
孽障:也做業障,本指佛教中的罪業、妖物,在宋元之後宗教色彩逐漸減弱,而多用在世俗對話中罵人。
妖孽:古代比較常用,如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寫道:“司空曹操,祖父騰,故中常侍,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一.西顥》:“奸偽不萌,妖孽伏息。”《晉書.慕容俊傳》:“且妖孽之徒,欲假奇眩眾,或改作萬端,以神其事。”又唐元稹《鶯鶯傳》:“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舊唐書.昭宗本紀》:“或西避于戎狄,或載殲於妖孽。朕遭家不造,布德不明,十載已來,三罹播越。”
妖精:唐代皎然的《酬烏程楊明府華將赴渭北對月見懷》詩有:“聞說武安君,萬里驅妖精。” 元代張可久的《醉太平.失題》有:“小妖精怕不道心兒裡愛,老妖精拘管的人來煞。”清代李漁的《奈何天.隱妒》有:“他近來娶了兩個妖精,十分礙眼。”

小妖精
唐宋以降,佛道傳播、漢語言、市井生活都向前邁進了一步,從這個時候開始,鬼怪罵更加生活化,除了直接罵為鬼,還出現了許多加修飾表達特定含義的詞彙,如窮寒鬼、癆病鬼、短命鬼、死鬼、母夜叉、夜叉婆、煙鬼、酒鬼等。

死鬼!好可愛
其實鬼已越生死,並無生病和短命之說,夜叉亦無性別之分,由此可見宋元以後的很多鬼怪罵已經充分市井化,從宗教和善惡中完全脫離出來。
這些罵語的使用例有:唐代張祜《雜感》詩有:“鄉人笑我窮寒鬼,還似襄陽孟浩然。”《西遊記》第六十七回:“(老者)用藜杖指定道:‘你這廝,骨撾臉,磕額頭,塌鼻子,凹頡腮,毛眼毛睛,癆病鬼,不知高低,尖著個嘴,敢來衝撞我老人家!’”《紅樓夢》六十三回:“短命鬼兒,你一般有老婆丫頭,只和我們鬧。”《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況且他那死鬼老子也不知是累了我家多少。”元代馬鈺的《滿庭芳.夜叉婆》:“撲粉施朱,畫眉補鬢,巧言令色柔和。暗藏機狡,名喚夜叉婆。”酒鬼,如《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平昔別無所好,偏愛的是杯中之物,若一見了酒,連性命也不相顧,人都叫他蔡酒鬼 。”

窮寒鬼跟孟浩然並列才不對吧
孟浩然:臭窮鬼
接著說兩句鬼怪~宋元市井文化興起和佛道二教的世俗化,是這類稱謂濫觴的兩大原因。因此,在古代中國的鬼怪稱謂,實際上是借鬼稱人,具有極接地氣的街巷味兒。直到今天,床榻之上,帷帳之內,如果聽到的一聲“死鬼”,那定是一隻嬌媚酥柔的女妖精。

好喜歡死鬼
八、罵人為貨物
貨物罵,是一種非人罵,並且取下賤低俗噁心之物,不僅罵人無人性,而且有明顯的貶低意。這類罵語的使用例,古往今來也是海量可見,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示了古代人的想像力到底有多豐富:

狗屎、屎尿袋:這是佛教稱呼人的身體,即不潔淨的俗人之軀、酒囊飯袋:含義與飯桶相同。

鳥:字面意思雖然是動物,但用以罵人實際上指的是男性生殖器,所以不是獸罵,而是淫汙之物罵,使用例在宋元小說中大量可見,如《水滸傳》第九回:“這鳥是個公人,不知甚麼鳥事。” 同書第二十二回:“那漢氣將起來,把宋江劈胸揪住,大喝道:‘你是甚麼鳥人,敢來消遣我!’”《二刻拍案驚奇》:“大夫大吼一聲道:‘這是個什麼鳥人?躲在這底下。’”

這個鳥wwwwwwwww
爪子:唐人鄭綮在其《開天傳信記》中記了一則笑談,說唐朝著名詩人賀知章,“涕泣辭上,上曰:‘何所欲?’知章曰:‘臣有男未有定名,幸陛下賜之,歸為鄉里榮。’上曰:‘為道之要,莫若信。孚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卿子必信順之人也,宜名之曰孚。’知章再拜而受命。知章久而謂人曰:‘上何謔我耶吳人孚乃爪下為子。豈非呼我兒為爪子耶!’”以唐玄宗的才識,不至於不知道吳人之蔑稱,而且聖命難違,賀知章要改名是不可能的,這個玩笑開得稍微有點大。
才料:即俗話說的“是塊什麼料”。
東西:在隋唐時開始指物,到了宋元開始指人,是明白無誤的貶義。
行貨:與今日正品的意思不同,在古代行貨表示的是次品。
九、詛咒類的罵人稱謂

即包含有詛咒意味的罵詈語,如天殺的、短命鬼、吃劍才、殺材、老不死等等。這類罵語淺顯易懂,沒有必要詳細敘述。只有一點,詛咒類的罵語絕大多數都是在宋元之後出現的,之前詛咒和咒駡幾乎沒有產生具體的稱謂。
《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四部書裡最市井、最生活化的,其中記載了最多的市井俚語和罵人話。

前人曾經統計,《水滸傳》中出現過如下的髒字: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浮浪破落戶、幹隔澇漢子、打脊餓不死凍不殺的乞丐、沒信行的人、不成才的破落戶、老豬狗、禿廝、狂寇、賊道、禿驢、直娘的禿驢、驢頭、賊配軍、賤人、畜生、醃臢潑才、醃臢打脊潑才、醃臢廝、醃臢畜生、醃臢婆娘、直娘賊、潑皮、刁徒、刁徒潑皮、野貓、鳥人、村鳥、蠢物、蠢蟲、頑囚、奸頑、潑賊、賊男女、潑男女、老咬蟲、混沌魍魎、濁物、混沌濁物、糊突桶、賊禽獸、小猻猢、賊猻猢、含鳥猻猢、濫汙匹夫、忤逆畜生。而含“賊”的就更不可勝數了,如直娘賊、賊禿、賊頭陀、賊行者、黑賊、賊骨頭、潑賊、奸賊、好賊、賊男女、賊漢、小賊、正賊、從賊、賊奴、賊徒、賊軍、賊將、賊官、妖賊,以及賊賤人、
賊乞丐、橫死賊、該死的賊、濫汙賊禽獸、老賊蟲、老賊、賊老咬蟲、賊猢猻、村賊、賊亡八、鳥敗賊、辱門敗戶的謊賊、賊頭賊臉賊骨頭、賊驢。還有個十分不雅的“鳥”字,用作髒話稱謂在《水滸傳》裡出現頻率也很高,如鳥公人、鳥官人、鳥蔡九知府、鳥人、鳥婆娘、鳥女子、鳥師傅、鳥漢子、鳥大漢、鳥將軍、鳥敗漢、鳥歪貨、鳥怪物、鳥蠢漢、鳥道童、賊鳥道、鳥先生、鳥頭陀、鳥主人。
夭壽鬼,一個留言放不下
《紅樓夢》雖然是一部兒女情長之作,但統計起來,髒話著實不少,而且大部分都是以男女之防為罵點的,頗讓人臉紅耳熱。比如第九回李貴罵茗煙:“偏你這個小狗的知道!”第十六回鳳姐罵平兒:“原來是你這蹄子鬼!”(罵女子為蹄子,言裹腳形類反芻類動物之蹄)第二十六回寶玉罵茗煙“反叛的”;第二十九回鳳姐罵小道士“野牛的,胡朝哪裡跑?”第五十八回何婆子罵芳官:“這一點屄崽子,也挑么挑六,鹹屄淡話”,第六十回趙姨娘罵賈環:“也只好受這些毛崽子的氣,被這些屄崽子耍弄,你無屄本事,我也替你羞。”第六十五回尤二姐罵興兒:“猴兒的,還不起來呢”。書中焦大的一番惡罵也很給力,“雜種王八羔子們”過後,是“承望到如今生下這些畜牲來!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從歸類上來說,這一番罵還是從男男女女瓜田李下的角度來的。
《西遊記》主題是神怪,裡面雖然也有些市井俗語,但是畢竟是妖精出沒注意,因此大聖和神仙們的粗口多是妖精鬼怪孽障孽畜之類的,而悟空經常罵悟能的“呆子”,久而久之,竟覺親切。除了這些,西遊記也是一部諷刺味十足的作品,天廷是天上的朝廷,也有官階高低,等級大小,因此,用官職低賤罵人的情況也是有的,最著名的當然就是“弼馬溫”,這不是一個現實的官職,而是“避馬瘟”的諧音,後來一位大神以此嘲笑大聖的官階,大聖一怒之下反了天廷。在取經過程中,有天庭背景的妖怪也經常用這個來刺激大聖,當然都沒有好果子吃。
元人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本才子佳人、風花雪月的戲,其中竟有如此臺詞:“一點兒唾津咽下去,這屌病便可。”屌是對男性生殖器粗俗的稱呼,不僅如前面用做定語,而且還有直接罵人的例子,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有:“休廝合造,您兩個死後不爭,怎結果這禿屌?”這個禿屌是賤罵和尚的(注:諸宮調是宋元間流行的一種說唱文體,《西廂記》實際上是《西廂記諸宮調》的繼承和創新)。另外一本元雜劇《薦福碑》,其中有這樣的唱詞:“傻屌放手!我趕相公去。”《薦福碑》的作者,就是寫出“小橋流水人家”的馬致遠。

什麼屌病?
十一、罵殘暴不仁的當權者

古代雖然是個順民社會,但如皇帝過於殘暴,民眾就會起來反抗,這個時候,原來高高在上的至尊不再是天子皇上了,而是檄文口中的獨夫。《書.泰誓》裡面就有獨夫的罵語:“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讎。”孔傳解釋說:“言獨夫,失君道也。”蔡沉集傳則說:“獨夫,言天命已絶,人心已去,但一獨夫耳。”唐代杜牧的《過驪山作》詩亦有:“黔首不愚爾益愚,千里函關囚獨夫。”清代唐甄的《潛書.任相》有:“人君之患,莫大於自尊;自尊則無臣,無臣則無民,無民則為獨夫。”

其實是殺人的人是亂臣吧(
與獨夫相類的,還有暴君和昏君,如《孟子.滕文公上》:“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後漢書.方術傳.樊英》:“臣見暴君如見仇讎。”又《新唐書?宦者傳序》:“小人之情,猥險無顧藉,又日夕侍天子,狎則無威,習則不疑,故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禍生所忽。”《說唐》第三十回:“這樣昏君,保他何益?”昏君不是昏庸帝王的專稱,有時也指昏庸的普通家主,如《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四回:“金蓮罵道:‘恁賊沒廉恥的昏君強盜!賣了兒子招女婿,彼此騰倒著做。’”
此外,對帝王文雅一點的罵,就是將皇帝比喻為先代的昏君、暴君。
最後,古代的君主都有嚴格的名諱,這是避諱的基本原則即“為尊者諱”,因此,如果對皇帝直呼其名,本身就已經是極大的辱駡了。

但是不覺得叫其他東西有夠沒情調嗎(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魯迅 《論“他媽的”》 (Plurk Paste)
樹人……這是你樹人的法子嗎?
好,來惹,其實我要看的重點(
古代的人稱代詞
一、發育不全和使用受限的古中國人稱代詞

人稱代詞是一種重要的稱謂,又分第一人稱(自稱)、第二人稱(對稱)、第三人稱(他稱),在現代生活中,除了名字之外,人稱代詞就是最主要的稱謂方式了,這種稱謂甚至遠遠超過頭銜、身份等特定稱謂,這在各個國家幾乎都是一樣的。在現代社會,已經破除了等級制度,人和人之間不再有高低貴賤,不再需要過多的謙稱和尊稱。但是,中國古代是絕對以封建禮儀和等級制度來決定稱謂方式的,因此,人稱代詞的發展與其他國家和文化完全不同。
在第一人稱上,中國古代有大量需要使用謙稱的場合,又加自稱之人身份的不同,同時還有詩文押韻平仄的需要,因此產生了大量第一人稱代詞,用於各種社交場合、詩詞文章。第二人稱也出於禮儀需要,在對稱即當面談話的場合,同樣有著多種表示語氣、身份的詞語。
但是中國古代第三人稱的代詞,就顯得發育不完全。比如,先秦兩漢是沒有一個固定詞語做第三人稱的,大多場合都是用“之”、“其”、“彼”等指示代詞表達,中國古代出現“他”這個標準第三人稱代詞,已經是魏晉時候了。原因很簡單,大多數需要使用他稱的場合,都因尊稱、避諱、貶稱之類的場合需要,使用特定的詞彙了,不太需要第三人稱代詞。比如兩個大臣私下談話,說到當今皇上,只能尊稱,而不能說“他”、“其”、“之”,這會視為大不敬,弄不好被參一本是要殺頭的;而大臣上表說到敵人,基本上也不能用無語氣的“他們”,而要說“逆”、“賊”、“寇”之類,表示立場的堅定;另外,談話說到別人死去的父母,更不能說“他們”,而要為別人避諱,表示對談話人的尊敬。綜合這些情況,第三人稱代詞的市場需求也就不太大了。
古代人說“那女人”,使用的都是“之”、“其”、“彼”之類代稱了事,晚一點用“他”籠統地稱呼,到了清代,才借用吳語方言中的“伊”,來專指“那女人”;到了新文化運動,劉半農先生借用古代一個生僻字“她”(這個字古代已有,但很生僻,小一點的字書根本查不到,古代也不作陰性第三人稱代詞使用,留學歸來的劉半農先生發表《‘她’字問題》一文,於1920年8月9日同樣發表於上海《時事新報》,從此她字始通用),固定為女性的第三人稱,這才使漢語的第三人稱代詞完整起來。用“他”做女性代稱的,在新版《紅樓夢》的字幕中大量使用,很多觀眾表示很不適應,寶玉提到黛玉說“他”,有點怪怪的感覺,但按照《紅樓夢》的時代背景這麼書寫確實是沒有問題的。
二、古人怎麼說“我”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實在太多,幸好新文化運動精簡了許多,使我們現在談話更加方便。《爾雅》就記載:“吾、台、予、朕、身、甫、餘、言,我也。”
簡單分析,餘用得最早,被精簡得也最晚,自甲骨金文時代起用,近代還有許多自稱稱“餘”的。
余!是余!!!,口天!
我:甲骨金文時代起用,也是保留至今的唯一一個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
吾:春秋起用,與我通用。
朕:秦始皇下令“天子自稱曰朕”之前,是普遍的自稱之詞,但一般不做主語和賓語,多用為定語,實際上是“我的”之解。讀《離騷》可見屈原用以自稱“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身:本義是身體、自身,以此引用為自稱。

第一人稱代詞,發展到魏晉時期,顯著的特點是出現了眾多的方言詞彙。
儂本是古代對百越地區“人”字的音譯,“吳儂軟語”中的儂就表示“人”。現在華東一帶的方言主要含義是“你”,但實際上魏晉至清,該字都在吳地方言區內主要做“我”用。

“儂”這個字很特殊,在做“我”的同一時間段,還可兼稱“你”和“他”,是古代兼任第一二三人稱的唯一一詞。

現在台語的儂(郎)好像剩第三了?
俺:也是一個方言字,古代北方表示我。見於隋唐後。
咱:隋唐後,北方方言區做“我”用,又可說成“咱家”。注1:並非太監專用自稱。注2:隋唐以後才出現,之前是沒有的,《新三國》董卓自稱咱家也是錯誤的。咱家的使用例,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撫兵》:“咱家左良玉,表字昆山”。《三俠五義》有:“王頭兒,你也別呀!咱家待你灑好兒的。”
灑:隋唐後,北方方言區做“我”用,又可說成“洒家”。注:並非頭陀專用自稱。
古代對人使用我、吾等代詞,大多是在處於強勢情形或者沒有感情色彩的對白中。基於謙遜的普遍風氣,普通人與其他人談話,一般自稱時候使用謙稱或名字,如果不分場合使用我、吾,那就肯定是離經叛道的不經行為,例如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就記了一則:“賈魏公為相日,有方士姓許,對人未嘗稱名,無貴賤皆稱‘我’,時人謂之‘許我’。言談頗有可采。然傲誕,視公卿蔑如也。公欲見,使人邀召數四,卒不至。又使門人苦邀致之,許騎驢,徑欲造丞相廳事。門吏止之,不可,吏曰:‘此丞相廳門,雖丞郎亦須下。’許曰:‘我無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來,若如此,但須我去耳。’不下驢而去。門吏急追之,不還,以白丞相。魏公又使人謝而召之,終不至。”方士超隱不羈的仙氣,就是透過稱謂傳出的。

那怎覺得英仔會很敢用我?英仔(lots)
三、古人怎樣說“你”
漢字最早的第二人稱,是“女”,甲骨金文時開始用,差不多用到秦之前,《論語.為政》:“如子曰:由!誨女知之乎?”“女”也寫做“汝”,這就是古代常用的第二人稱了,並且一直用到很近代。
戎:周代起用,可見《詩.大雅.民勞》:“戎雖小子,而式弘大”。其實接近于吳地方言發音中的“你”。
若:西周起用。
爾:東周起用。
你:隋唐始見,多見於詞曲,詩、文少見,也就是說,本是個俗字,它也是保留至今最常用的一個第二人稱代詞,漢語中有很多成語用你我表示相對關係,如果你死我活、你來我往等等
現在經常見到的“妳”字,在古代並不用做對稱,而另有含義,如《北夢瑣言》有妳嫗,表示乳母:“李一家溺死焉。唯妳嫗一人,隔夜為駭浪推送江岸而蘇。”《舊唐書.哀帝紀》有:“天祐二年,妳婆楊氏,賜號昭儀,妳婆王氏,封郡夫人。”這個妳婆,也是指乳母。
您:宋代始見,也是個俗字,《俗字背篇》有:“您,你也,俗。”多用於填詞,又可寫做“恁”,馬志遠《漢宮秋》有:“恁不去出力,息生教娘娘和番?”清代更通“儜”,如《老殘遊記》:“日龍叔不說嗎?儜早去也是沒有。”很長一段時間內,你、您並無任何含義上的區別,數百年後您才慢慢在北方方言區變成“你”的敬稱,通過讀音在談話中進行區別,表示尊重意味。但是,今日以您做第二人稱敬稱,還不能完全代替你,因為您字沒有複數形式。在古代,您在有些場合就是表示“你們”(無敬意),如元代白樸《梧桐雨》第三折中說:“楊國忠已殺了,您眾軍不進,卻為甚的?”再如元代馬致遠《漢宮秋》中說:“我道您文臣安社稷,武將定戈矛。”這裡的您都表示你們,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現代漢語是沒有“您們”一詞的。
伊:自漢以來,就可做他稱,也可做對稱指“你”,如《世說新語.品藻》:“王僧恩輕林公,藍田曰:‘勿學汝兄,汝兄自不如伊。’”這是很明白的當面談話,其中的伊無疑義表示你。
乃:周開始用,在《左傳》、《史記》、《漢書》中多處可見,只做主語和定語,不做賓語。如《左傳.僖公十二年》王曰:“舅氏,余嘉乃勳,應乃懿德,謂督不忘。往踐乃職,無逆朕命。”
第二人稱在古代的使用也非常講究,對尊長,除了關係極親近,否則不能當面稱你,稱長輩“你”會被視為輕蔑。相同的,正式嚴肅的場合、下級對上級、公函法令,一般來說是不能直接用第二人稱的,這些場合都因為特定的尊卑關係,使用了其他的尊稱或蔑稱來代替你、汝之類。第二人稱在古代最大的作用就是表示與談話者的對立關係,一般用來在劃清立場的情形,這也是包含一二人稱的成語特別多的原因,如上面說到的爾虞我詐、你來我往等等。
四、古人怎樣說“他”
彼:最出名的當然是《孫子.謀攻》裡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伊:這個字既做第二人稱,也做第三人稱,做第三的情況更多一些:《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世說新語》:“江家我顧伊,庾家伊顧我。” 《南史》:“吾見張時,伊已六十。”柳永《鳳棲梧》:“為伊消得人憔悴”。《紅樓夢》第九十九回:“薛蟠因伊倔強,將酒照臉潑去。”同時,在古代伊和伊人都是不分性別的,到了清中晚期至新文化運動前後,才用伊來專門表示女性,但出現了她字之後,伊也不再專稱女性了。
他:與現代漢語中表示第三人稱的統治性地位相比,在古代這個字幾乎無足重輕。在漢代及漢之前的很長時間內,實際上是“它”寫做“他”。《說文解字》中,沒有“他”字,清代訓詁學家段玉裁為《說文》作注時才說:“它,其字或叚(即假借)‘佗’為之,又俗作‘他’;經典多作‘它’,猶言‘彼’也。”

他字作為第三人稱代詞,古代用得不多,較早見於《晉書.張天錫傳》:“他自姓刁,那得韓盧後也耶?”和《後漢書.方術傳》:“還他馬,赦汝罪。”(《晉書》成書于唐代;《後漢書》成于南朝範曄之手)。

在晉代之前,他字的其意思是“別人”、“別的”、“其他”,不做他稱用,如著名的那些俗語,“顧左右而言他”,見《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語出《詩經.小雅.鶴鳴》。
晉代之後,他字用於他稱才逐漸多了起來,且衍生有他人、他家等詞,如明代唐伯虎的《桃花庵歌》:“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那船頭便去包攬他人貨物,圖個免稅之利。”清代袁賦諶《重修(袁可立)始祖榮公遺像記》:“若一根毫髮不相似便是他人,此照不宜傳也。”《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王定拜別三官而去。正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五、古代的我們、你們、他們
古代的複數代詞,一般是在普通人稱代詞後面加上曹、輩、儕、等、儔之類的文字:
浮昜☀死牙牙很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古代的我們:
吾儕,即我們。吾輩,也是我們。又我等,再有一個“我輩”,很常用,如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孫興公作《天臺賦》成,以示範榮期雲:‘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範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輒雲:‘應是我輩語。’”唐代杜甫《萬丈潭》詩:“造幽無人境,發興自我輩。”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若內翰不諱,我輩豈忍獨生?”近年來諜戰片風起雲湧,《風聲》算是佳作,最後周迅的用半文半白的語言做了抗日宣言,是電影最感人之處:“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
吾徒天生有俊材!
2、古代的你們:
如北宋汪洙的《神童詩》:“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爾曹,即你們。又有“爾等”,如《南史.徐勉傳》:“(李嗣)又嘗謂諸子曰,‘此人師也,爾等則而行之。’”《太平廣記》有:“自此任爾自為計。然余聞東谷嚴四兄善謀,爾等可就彼祈求。” 《北夢瑣言》:“宣宗詔曰:‘爾等每于匡救,必盡公忠。’”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爭位》有:“我投誠最早,年齒又尊,豈肯居爾等之下!”《太平廣記》有:“非餘欲殺汝輩,但今自以帝命宣示汝等刑名,即餘使乎之事畢矣。”《隋書.韋世康傳》:“(吾)今年將耳順,志在懸車,汝輩以為雲何?”宋代蘇軾的《過密州次韻趙明叔喬禹功》有:“汝輩何曾增一笑,吾儕相對複三人。”汝輩,也是指你們。還有你等。
3、古代的他們:
第三人稱複數,比較少,大多是用伊加表示複數的文字,有伊等、伊輩、伊儔、伊行等
4、“們”

現代漢語通用的“們”,在古代是很晚才出現的,差不多都在市井文化興起的宋元之後,並且多用於詩文戲曲,少用於其他場合的稱呼,例如古代的“我們”,有宋代蘇軾的《傅大士贊》:“善慧執板,南泉作舞,借我們槌,為君打鼓。”晚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六回有:“我們豁去虛文,且談談正事。”“你們”,如《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景蘭江道:‘你們都說的是隔壁帳。都斟起酒來滿滿的吃三杯,聽我說。’”“他們”,如宋代黎靖德的《朱子語類》有:“先生笑曰:‘便是他們好恁地強說。’”明代黃祖儒的《醉花陰.元夜》有:“鬧兒童街市紛如蟻。他們都奪昆侖戰虎癡,懽情又濃,宵禁又馳,怎忍教寂寞千金良夜回?”《紅樓夢》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命人:‘給他們幾百錢,打些酒吃,避避雨氣。’那兩個婆子笑道:‘又破費姑娘賞酒吃!’”
然後就沒有了,夭壽怎麼感覺部份看了等於沒看
從新來回刷,球本意也是美玉?
具體來說,分為以下的場合:

1、社交 別人稱他們,一般稱字、稱號、稱官職表示尊重。他們自稱,一般使用謙稱。

2、朝儀 這是非常嚴肅正式的場合,一般以職銜稱。皇帝稱他們為卿,他們對皇帝稱臣。

3、皇帝 皇帝的稱謂很複雜,一般有帝號、諡號、尊號、外交等多種不同。這個得慢慢寫。

4、生前死後 這是關於稱謂的時間節點。諡號、碑刻、追贈是死後之稱;名字中的名是生來就有,古代男子的字則是20歲才起;官職、爵位都是根據人物年表來的。張居正死後,還因為皇帝的清算,被剝奪了諡號。很複雜。

5、避諱 比如王世貞,就因避諱,被清朝皇帝改過名字。他的諡號,也被皇帝修改過,表示不同人文評價。這個也比較複雜。
漢代人的名字,則有如下幾個特點:1、去古不遠,名字都比較質樸;2、尊老尊君色彩濃厚;3、報國色彩濃厚;4、較先秦,時代在進步。

第一個古質,反映出來就是男女名差別不大、尚單字簡單的名字等,當然也包括大量使用先秦留下來的伯、仲、叔、季和元、長、幼、少等排行字。
第二個尊老,即漢代人所取名字中翁、公等特別多。

第三個報國色彩濃厚,則是漢朝長時間面臨北面的匈奴和西面的羌人,戰事頗多,很多人物的名字都包含著保家衛國的含義。
魏晉南北朝玄學興起,所取名字又有很多“之”字。

但印象有一說,羲之的之沒有這部份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