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ॱߑॱ )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六月上旬暫時拋下馬修.史卡德,換讀吳洗娟《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很不搭調,我知道。
latest #8
( ॱߑॱ )
4 months ago
作者追的前歐巴是鄭俊英。當年鬧得風風雨雨,連不特別關心K-POP的我也大致聽聞Burning sun群聊事件。會想讀這本書,除了好奇當自家歐巴變成罪犯的(前)粉絲的心路歷程,也好奇單純作為一位迷妹或迷弟是什麼樣子、有什麼樣的體驗。
( ॱߑॱ )
4 months ago
近十多年來,陸續關注一些喜歡的韓國演員的作品動向,但不曾對特定藝人有過特別執著的熱情和追星經驗,閱讀時多少抱有揣摩心情的成分。閱讀途中,搜書名循線讀到轉角國際〈我追的歐巴成為罪犯:鄭俊英與勝利事件後...,在暴風中心周邊關聯人物認出一個名字,是唱過不少熱門韓劇OST的創作歌手。當下閃過本書作者也曾有過的「蛤?他為什麼做這種事!?」的心情,意識到我的追星自我認同(?)比較靠近(影劇)作品粉,那種喜歡的作品和看喜歡的作品的快樂,冷不防混進汙濁雜質的感受,現在更能體會了。雖然我感受到的程度,遠不及作者和她的受訪者的長久美好世界一夕被搗個爛碎那般惡劣,但還是有點失望,隨後便把所有他的歌從播放清單裡刪光光。
( ॱߑॱ )
4 months ago
說回這本書的編排,依序是私密日記、訪談紀錄、類映後座談概念的後記三部分。日記比較瑣碎跳躍;訪談呈現「粉絲」同物種的個體多樣性,我很喜歡;後記則補充回覆關於迷文化、現在迷上什麼和紀錄片電影《成粉》(「成功的粉絲」的簡稱)QA,一路讀來覺得這樣安排滿好,也頗有觀看紀錄片和參與映後的味道。作者記錄下自己作為「失敗的粉絲」混亂破碎的心情,回想、檢視、和有相同經歷的同伴傾訴,梳理出迷上一個人怎麼影響、形塑出現在的自己,甚至起於背叛感和氣憤,最後卻真的拍出一部電影,在釜山影展放映,讓作者初嘗許多神奇的體驗。現在,作者和電影也都有了自己的粉絲。希望《成粉》有機會引進台灣。
立即下載
( ॱߑॱ )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推薦搭配影片閱讀:

1. You Quiz on the Block EP168 作者(導演)訪談
以導演身分受訪,13分鐘,目前只有韓文字幕,我先全選複製餵papago中譯預習(?),再邊看影片邊看譯稿,大概可聽懂。讀書時從字裡行間就覺得作者聰敏又幽默,看訪談更驚嘆1999年生的她思路清晰、台風穩又自信,好厲害。입덕부터 탈덕까지, 진짜 팬들의 이야기💌 영화 '성덕'의 오세연 감독님🎥 #highlight#...
2. BBC紀錄片《下藥、性侵和羞辱——揭露韓流明星聊天室裡的秘密》
能了解鄭俊英群聊事件始末。2016年獨家報導後承受沉重壓力的朴記者在書中有接受作者訪問,滿喜歡那篇。BBC紀錄片:下藥、性侵和羞辱——揭露韓流明星聊天室裡的秘密- BBC News 中文
( ॱߑॱ )
4 months ago
( ॱߑॱ )
4 months ago
以下是不重要的題外話,但我想為閱讀途中對於不認識自己的自己十分震驚這件事留個紀錄。事情是這樣的,原以為自己會需要附錄〈追星文化相關用語〉輔助閱讀,快速掃過詞條卻發現我全都知道!怎麼會呢?難不成是我對追星的定義太嚴苛古板,其實我也在追星路上?雖然有喜歡的演員,卻不在意自己沒補完他參演過的所有影劇、綜藝訪談、粉絲二創,不關心人氣投票、轉發數或點閱率,不追求品牌代言或穿戴同款,甚至連人被空運來台辦見面會(例如去年的南佶FM)也沒有燃起接機或搶票看真人的鬥志,這樣的「三不一沒有」也能算追星嗎?
( ॱߑॱ )
4 months ago
( ॱߑॱ )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20240725補:

專訪》性犯罪、人設崩壞、購買過熱,K-pop追星血淚:吳洗娟《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 | Ope...明星的公開形象跟私人生活會有巨大落差,除了因為公司的包裝,很多時候也是因為粉絲尋找偶像的蛛絲馬跡,自行認定或想像而產生的結果。……但這種落差之間確實存在許多結構性的引導。……在偶像出道之前,他們的私人生活已經充滿了窺視與來自外界的想像,而私人生活是粉絲很難拒絕的蜜糖,這是K-pop典型的行銷手段。

K-pop男偶像與女粉絲的結構位置中,女性是幫助男偶像成名的助浪者、維護者,在偶像出事之後,她們可能被旁人歧視為某種程度的性犯罪協助者。而最令人心驚的案例是:女性粉絲成為性犯罪(潛在)的被害者,一切皆因為她們曾經信任了某位偶像。

PS. K-pop追星知識更新:V LIVE已於去年停止營運,被Weverse併購。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