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月🗿
3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承諾大海的老師。
https://images.plurk.com/2B7IeeRcmfiUu6hakZoiPu.jpg
年中看到這部覺得很棒,算是雅俗共賞了。
latest #6
清月🗿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觀影中一直哀嚎會教小孩做同人本的老師最棒了。(不是
清月🗿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催淚是一回事,但在尋找在大屠殺裡喪生的曾祖父時意外發現了另一條支線,最後又因為在歷史裡亂槍打鳥的盲目找尋而繞回了阿公多年來都對傷痕歷史保持緘默的謎團上,在療養院始於看海也終於看海,而電影中阿公童年時未竟的旅行也還是看海。唯獨海在電影中總是忽隱忽現,對照了亂葬崗遺骸挖掘、受難者身分找尋等「大海撈針」的主題,真的是很棒的映照。
清月🗿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雅俗共賞在於解釋上的可深可淺讓人驚嘆,通俗來說光是讚嘆老師的教育理想就很足夠,但要深入拆解這個看似通俗的故事,對我來說還是在於電影透過祖孫三代面對傷痕歷史的不同眼光非常在電影中非常人性化也卑微、在電影之外卻非常謙卑的說出了「歷史紀錄與書寫的繁雜與困難,和人的理解與記憶之間並存在著巨大落差」的事實。
老師的故事和孫女在小鎮上焦躁找尋的兩條線看似電影的主軸,實際上都是為了在最後引導出從頭到尾沒有一句台詞的阿公才是電影真正要呈現的隱藏主角的事實。並不是說阿公之於電影有多重要,而是像阿公這樣沈默的普通人,之於歷史有多麼重要,光講一個偉大的老師也只能揭露那麼一點點而已。
立即下載
清月🗿
3 months ago
電影很精確地設定了三代人的位置與視角,用於開展他們各自對歷史的理解,從而展現出親族之間並沒有真正互相理解的盲點。孫女急於在阿公健康每況愈下時找到曾祖父曾經的足跡,媽媽面對他的急切展現出來的防禦心態反映在他簡單粗暴地依賴那些他對歷史「階段性結果」的相信反覆阻止他的女兒繼續往下挖掘,但母女在衝突之間始終沒有真正想要從阿公口中得到他的答案、或者說「那一代人」對歷史答案。孫女單方面的疑惑「為什麼他什麼都不肯講?」,女兒代替父親解釋「因為太過悲傷、他不願意談論過去」,這些困惑和悲憫其實都沒有奠基於口耳相傳,他們依賴的僅只是片面結論好的歷史解釋,所以才一直無法得到某些當事人才知道的真相。
清月🗿
3 months ago
看到後來會覺得孫女跟老師在天真上其實是相似的,後人對歷史天真,前人在理想面前天真。他們都忽略了那背後巨大的力量才會在某些時間點上一敗塗地。但孫女相對幸運地生在了轉型正義發展中的時代,亂葬崗給他的無力感對於真正的歷史研究者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他卻在那時候才隱約觸碰到一代人之所以緘默的理由。因為那個年代對個體的輕蔑而讓後人的追尋變得無比困難,他抹滅的當然不僅是生命本身,而電影透過阿公給出了讓人非常揪心的解釋。為什麼他始終對曾祖父保持緘默?也許並不是只像母親所理解的只是因為「過於悲傷」而選擇不講,父親和他因為政治犯的身分而少年時就面臨分別、他不是不想講,而是他沒有東西可以講。而他少數擁有的和父親有關的回憶,泰半都和那位最終一樣成為政治犯的老師有關。
清月🗿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僅有的全都是不能講的,「我和我爸之間,除了老師以外、就幾乎什麼都沒有了」,那種異常純粹但又折磨他大半生的珍貴,從來就不是一句片面的悲傷可以概括的,也因此才讓最後孫女朗讀老師當年帶著他們做的小書時,阿公在那一小段時間裡終於開始鬆動的表情變得那麼動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