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的主題在解決艾瑞克森所提出之青少年危機
自我認同vs自我混淆 的危機
青少年會在這個階段努力找出 我是誰 這個問題的答案
也能看到這個時期對萊利的影響
友情是大約親情的(家庭島被壓縮)
而重友情者遇到了友誼要分離的衝突,同時又進入了青春期,因此引發了人際關係的焦慮
在萊利的深層信念中
樂樂他們起初挑選了他們認為萊利應該要有的特質相關的記憶
形塑出了原有的萊利的自我信念
「我是一個好人。」 「I am a good person.」
這是萊利對自己的認同
裡面也包含了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好的朋友、慷慨善良等
而後阿焦佔據了主導權
不斷為萊利的信念放入焦慮的想法
最終形成了新的自我認同
「我不夠優秀!」 「I am not good enough!」
這句話撕心裂肺,讓人心好痛啊
而且彷彿也是我們自己在對著自己這麼說
樂樂衝入了焦慮風暴中告訴阿焦
「你不能決定萊利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阿焦冷靜下來後則是說
「我只是希望她變得更好。」
「我想我們都沒有資格決定萊利是什麼樣的人。」
而這時候樂樂才想起了自己過去也是在挑選萊利不要的記憶,只篩選好的回憶進入信念系統,才意識到自己也一直在做這件事。
於是拔除了「我是一個好人的信念。」
讓底下已經洶湧的信念成長
從最一開始單一的
「I am a good person.」
到後來絕望焦慮的
「I am not good enough ! 」
這些都是單一性的描述
直到過去拋諸腦後的大量記憶也加入進來
這時才塑造了真正的萊利
I am selfish
I…I’m kind
I’m not good enough
I am a good person
I need to fit in
But I want to be myself
I am brave
but I get scared
I want success
I make mistakes
I’m nice I’m mean I am a good friend I am a terrible friend I am strong I need help sometimes
是的
自我認同不應該是單一的面向
「我」不會只是一個好人
「我」也不會只是一個不夠優秀的人
「我」應該是多重的面向的集合
這些是萊莉的自我認同
是這些信念讓她成為萊莉
而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呢?
我們對於自己的定義也時常在隨著記憶以及經歷過的事物發生變化
同樣也是由單純慢慢變得複雜
我既是一個好人 我也是一個很好的朋友 我愛哭 但我處變不驚 我對事物認真 但是我怠惰 我什麼都做不好 我其實很有天份 我很淫蕩 是這些塑造了我們對於自我的定義 成就了我們與他人的區別 謝謝皮克斯做了一部這麼好的作品 期望未來能看到萊莉更多的成長
這邊也簡單說說一些萊莉的表現
進入青春期 新的控制台導致她的情緒都被放大
新的社交型情緒讓她在意同儕的眼光
為了融入同儕而捨棄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