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生
5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亞生長談
東西哲學對人與社會間關係的討論
latest #17
亞生
5 months ago
剛好想到,人與群體的關係其實也是一個時不時就會被拿出來討論的命題,其中道德困境又是可以特別提的例子。
亞生
5 months ago
先從東方的哲學思想開始談好了
第一個要提到的一定是孔子,他對於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其實很明確:每個人都有著應當執行的某些義務,尊重禮樂制度,做好在自己位置上的職責。
就是所謂的: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亞生
5 months ago
可以看出,孔子主張的,是社會群體在於個人之前
個人存在的意義是要對這個社會有「用」
所以為了這個社會不要大亂,每個人都要安分守己,遵從社會規範
立即下載
亞生
5 months ago
其他各家的觀點,其實也都是圍繞著君臣
墨、法兩家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
他們更強調要怎麼用人、管人,強調規範的重要性
亞生
5 months ago
即便是強調無為而治的道家
在要求所有人放下繁文縟節的同時,也先提出了「無用之用為大用」這樣的說法
東方的哲學,是一種社會先於個人的哲學思想
亞生
5 months ago
看向西方的思想,雖然亞里斯多德提出「人是政治的動物」
但他在提出這點的時候,側重點是在個人具有群體生活的渴望,進而出於需要而彼此合作行程國家
亞生
5 months ago
所以實際上是反過來,社會出於個人的需要而存在
因為人必須得在社會中,才能滿足個人內在所渴求的慾望
亞生
5 months ago
所以如果再繼續追問的話
社會的存在是為了讓人滿足自我探索的慾望,找到「存在的意義」
這也是從蘇格拉底在廣場不斷提問時,在追求的一個答案
亞生
5 months ago
我想要聊的其實是西方哲學在論述的時候,他們的觀點是出於對個人而言的為什麼,而不是像東方的你能為社會帶來什麼
亞生
5 months ago
像是在討論社會議題的時候,雖然有不同的論述
但他們會以個人為出發點,比方效益主義,就會說當每個人追求各自的最大善時,社會的幸福總額就會最大化
亞生
5 months ago
但並非代表個人的利益會因追求幸福的總額犧牲,康德說過:人本身即為目的,而並非達成目的的工具
所以我要把問題通往有關道德的論述了
亞生
5 months ago
在勸人向善的時候,東方的目的在於,要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達成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每個人都要為此付出努力,是用群體要求個人
亞生
5 months ago
西方哲學則是用個人的內因去要求
他們會說:追求善這件事,是因為人具有明辨好壞善惡的能力,行善是出於個人知善的前提,才選擇做出符合個人價值觀的行為。
亞生
5 months ago
而做出善行,就會成為心中已知的正確選擇,成為一種責任義務,是源於個人善意的選擇。
亞生
5 months ago
在這些論述過程中並沒有提到社會利益,社會變得更好,是出於人內在覺醒的結果。在西方的哲學當中,社會利益是因個人的追求而存在的
亞生
5 months ago
總結一下就是
東方的哲學觀中,人的存在意義是要服務於社會,所以社會要先於個人,是用外因來要求個人
西方的哲學觀中,社會是為了滿足每個人的內在慾望產生的,所以個人要先於社會,會更探討個人的內在是如何影響社會
亞生
5 months ago
以上都只是我自己個人的想法,理論部分不一定準確,說法也不一定正確
也歡迎留言討論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