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這類父母如果只注重「知識教育」,卻不注重「社會」和「人際教育」。那小孩就有可能淪為下層階級。
這樣的父母經常會傳遞很狹隘的學習觀念。例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努力吃苦才會有回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別人的東西不要拿」等等這類似是而非的東西。
他們經常是透過個人的努力或特定的專業而來到這個位置,但對人際關係或商業的原理基本一竅不通,不清楚影響我們人生最巨大的這兩點,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交換」。
他們經常會用各種奇怪的理由禁止小孩交換,不管是交換感情還是交換價值。他們喜歡告訴小孩:只要你努力就可以被看見、不需要跟人互動、不需要留情面、不需要欠人情blabla。
因為觀念太狹隘,所以小孩的性格與人際關係深受影響。這樣的小孩教育現場中很常看得到,他們通常眼高手低,不太容易交朋友,當中也有比較純樸的,但老師也很難跟這些孩子建立關係。
因為他們的父母會用嚴格的家庭禁令切斷孩子與外界的聯繫(反正你只要認真唸書考上好學校就好,求學期間不用特別交什麼朋友),使得一般老師也不太敢介入,畢竟這類爸媽的性格很古怪,你會怕被申訴。
他們的成功模式非常單一,單一到近乎愚昧:努力考高分,進大公司發大財。
換言之,他們雖然很重視教育,但教育的內容僅限於「知識的學習」,不涉及人際、商業、以及文化與藝術。
小孩如果聰明伶俐會唸書就罷了,或許真能擠進高學歷的窄門,成為他們想成為的那類人。如果不是,日後的人生就會直接往下掉,影片裡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
你完全可以說:成也教育,敗也教育。
當我們把教育定義為「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時,其實已經太過簡化了人生的複雜,而且也冒著將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風險。
現在不比40年前,學歷不會有什麼保證,頂尖的高學歷才會有保證。而這保證,也不過是讓你能順利背上30年的房貸而已。問問那些35歲以下的年輕醫生吧!如果沒有父母資助,他們住的房子長什麼模樣?
他們的月薪也買不起一坪房。
顯然我們還需要除了教育以外更多的東西,大到政策、稅法、與文化,小到父母個人的學習及成長。
大的且不提,影響孩子最關鍵的一定是父母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並不是來報復社會的。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有時就讓我想到這個。
因為我苦過,所以不能讓你苦。不能讓你苦的方式就是你要努力把別人踩在腳底,努力不跟人互動,努力覺得別人都是你的對手,當那隻把其他人往下拉的螃蟹。
他們造就了網路盛行的紅眼文化,以及見不得別人好的醜陋心態。
這麼扭曲的認知讓他們成為了中產階級,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最終也可能讓孩子活出他們的陰影,成為他們未解議題的代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