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筆記本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前陣子的心得廢]
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12
掰噗~
說
8 months ago
說的真有道理
筆記本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TIMO TORNG (@timo_torng) on Threads
看到這個又突然想到之前這串下面的討論
ಠ_ಠ - 因為跟原本噗題目越離越遠了所以獨立出來 雖然根本月經文 「想救台灣文創該怎麼著手的好?」 先...
下面邊打邊想怎麼表達思緒所以蠻亂的
筆記本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Qpuff - 這串下面有些人說得好像赤燭遊戲大賣是因為台灣價值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前陣子只打了吐槽
我是覺得,不用太糾結是不是台灣風或是有沒有台灣價值(如果沒有要拿政府補助的話
或者說不用太執著能不能很清楚地劃分出什麼是台灣特色這件事。
立即下載
筆記本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赤燭的目前的三個作品,我覺得就是不用太過在意台灣元素是否充足的證明。
第一作就算要說除了諸如四月望或其他台式元素,因為白色恐怖吃了政治正確的紅利(?真的有這種東西嗎?),那第二作的邪教問題跟阿嬤家模擬器,也告訴大家不必著重在政治層面上,同樣能刻劃好當下的時空背景做好台式特色。
最重要的是,劇本只要能跟第一作一樣,有能跨文化圈引起共鳴的地方,其依舊是成功的敘事。
現在第三作甚至不像前兩作圍繞在台式,直接道龐克了啊!啊人家是有在跟你糾結能不能跟中國文化明顯區分開來嗎?也沒有啊!
筆記本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偶爾看到這種討論開始落入「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出台灣特色=明顯跟中國不同特色」的圈圈裡(或是用這個邏輯迴圈去嘲諷台灣作品)就會納悶,這個也不是作品能不能賣的關鍵啊XD為什麼又開始繞這個圈圈了XD
筆記本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應該說偶爾會看到一些創作者,想要很明確的劃分出台灣特色,就會把非常明顯的元素塞進去作品裡(也不管到底適不適合當下的劇情脈絡),或是直接以這個元素作為劇情主幹。例如公廟、夜市。反正有辦法帶到就給他刻意帶一下。
但是我覺得沒必要這麼強調啊XD那明明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為什麼要搞得像是生硬的置入性行銷一樣,沒必要啊XD那不是本來應該因為我們就近取材所以很自然的融進去劇情背景的東西嗎XD
筆記本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例如街景,有個東西真的是台灣特色喔
違停?盆栽?鐵窗?都不是,是
電桿黃黑相間斜紋漆
喔XD只有台灣的會一路畫到底部。
啊你要說這是台灣特色嗎?是啊XD但是一般來說會特地讓劇情中的角色去帶到它嗎?也不會啊XD電線桿就是在那邊,如果劇情需要提到它,那肯定是角色對電線桿做了什麼(例如某個開頭沒多久就砸吉他的電影,不過他砸的是路燈),而不是電線桿多有台灣特色吧?
筆記本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再怎麼苦惱作品要怎麼做出台灣特色,佔比也不用超過煩惱劇本要怎麼安排這件事吧XD
我自己是覺得,創作者如果住在台灣,取材的一切都來自在台灣的生活經驗,那也不用擔心做出毫無台味的東西啊XD因為那將會是很自然就表現出來的東西,除非想刻意誇張化以凸顯異文化那就另當別論。
筆記本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我知道有一些人在創作時想特地跟中國文化區分開來,是因為某些中國人(不管是心理中國人或是現在在台灣海峽對面的中國人)甚至「目前中國的形象」本身真的太惹人厭,也不想有能被他們像是抓到小辮子在那邊說嘴的東西。
但我只想說創作者想怎麼創作跟創作者的政治立場沒有絕對關係,同時也不干那些嘴碎中國人的事情,如果他們根本不是客群,管他們的
筆記本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上面是我對所謂的「台灣創作」的看法。像現在這樣各領域都有人在耕耘(不管是不是取材自台灣、有沒有放大台灣元素)就很棒
下面就我看一些討論時的mur
有那種喜歡把台灣特色比較明顯的作品抓出來,在那邊呼天搶地只有這種作品能紅,也不看人家真的成功的地方是什麼,同時也當作沒有明確的台灣特色但依舊成功的作品不存在,或是拿個大標籤直接說只有這塊有發展起來,只會膝跳反射這一連串行為的那群我也是
有沒有想過就你自己只看什麼,所以才以為只有自己關注那塊有發展或沒發展起來。
筆記本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下面是個人想法
我以前也覺得台灣不缺創作、不缺技術,缺的應該是行銷跟通路。
但真的念了相關的東西之後,我只想說甘い啊
所以看到有人在建議偷偷說的噗主去念行銷相關的專業,我只覺得……還是不要吧XDDDDDD因為問題的癥結點不是在這裡。
畢竟是我自己的體悟啦……所以其他念出一番成果或實務上成績不錯的不見得會認同我的看法,但我覺得行銷(針對國內)就能處理的前提是市場夠大。如果本來市場就撐不起來,那行銷能做到的其實不多。
剩下的就是往外拓展市場了。接著就回到最根本的原點:作品本身的競爭力。
結果就會發現好劇本本來就不多(不論哪裡都一樣),好的劇本能不能跟好的製作團隊湊在一起又是另外一回事(人脈跟錢甚至時程的問題)。
就算作品底子好但市場狀況又無法說服金主投資文創。
連起頭都難要你後面行銷的幹嘛。
筆記本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講出來有夠喪氣
但我覺得如果真的對行銷有興趣還是可以去念啦XD不論是去業界還是在學術圈做文化市場相關或其他的研究都可以,只是能發揮的地方跟效果大概不會是偷偷說那些人預期的那樣。
應該說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也不用立下憑行銷救台灣文創市場的大願啦……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XD?
反正抱持有做有機會成為未來康莊大道的基石的概念就好了。
===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