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小時候學都沒什麼問題
長大後好像很多人難以接受(?
連讀書都是馬太效應
看不懂的文字前60%特別艱辛痛苦想放棄懷疑自己和人生,過了60%甚至80%才越能順暢閱讀,也才能長時間閱讀,也才有了長時間勤勞努力的實相。
前期是痛苦又懶惰的窮懶嗎
找錯rule model而徒增煩惱肯定是該去看醫生找諮商師聊聊的問題(
但也是中下階層的困境
看榜樣的時候先被榜樣當前成就的前一個成就和前前成就與前前前成就乃至於出身家庭國籍虐一波
小時候以為老師推薦閱讀偉人傳記是無聊廢話,現在突然感到是再溫柔不過的引導,因為偉人都貧困又孤獨。
心性最是不受貧富限制的追求(?)
如果連圖書館裡的傳記都不願意自己找來看,只碰網路上唾手可得的心得分享,那被虐也是剛好了⋯
多數人做不到而特別閃亮,卻也因多數人做不到而沒有模範仿效的實益;
多數人做得到而不特別優異,卻也因多數人做得到才有模範的實效。
以前看有人覺得某些人的出身到達某些成就並不特別優秀,好像是酸葡萄心態,但如果從這個面向觀察,似乎也不無道理。
終歸多數人都是凡人,哪來那麼多偉人啦
小學裡值得鼓勵的果然還是品德嗎
但品行又特別難以量化
模範與自我追求都是需要的吧?
所有存在均有其意義
自我認知也需要和他人互動的過程
一個交錯適用 民事訴訟法嗎
所以人生前期不同來源可能混在一起
教育程度越高甚至脫離學生階段
越後期就越差越多了XDD
前期只占20%ㄅ
所有推薦閱讀傳記的老師
都在那個年代盡了自己最大努力吧⋯
妙的是真心的改善關鍵在智慧未開的人聽來都特別荒唐,也難以理解,甚至沒打算理解
突然覺得有些人的心得特別膚淺
會不會其實是覺得多數人只看得懂這種XDD
而且他們追蹤數爆多
相較見過一些嘔心瀝血含金量高的分享文,令人心寒的曲高和寡
恰似判決理由?
說不定人家只是更早看透並接受了和社會的互動方式而已,表現出有錢膚淺也不影響他實際生活得好,而簡單的好聽話更容易討喜不招黑(?)
如果用偉人當標竿也太難獲得讚賞了
只不過肯定了個體的努力而已
悲傷的是社會上很多人的努力不被看見、在意或肯定
非主流宿命(?)
孝廉乃至於長照悲歌之類的
和法秩序對幹的努力則會令人頭疼
集會遊行法
修法前似乎有道是讓人民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意見像開恩一樣
還真是
優惠性差別待遇
弱勢補助
繁星多元入學
蘇花改(???)
大都市:墊墊自己創造多少經濟價值繳多少稅金又想分到多少建設預算
其實是用開恩的態度避免造反
良心一點是為善的自我感覺良好
讚嘆法治 來回於不同立場的恐怖平衡
尼各位這樣說話
人家484急著要犧牲環境拚經濟
畢竟像西部都市的賺錢之道根本體質上是不可行了,像投錯胎一樣
然後西部人又抗議東部不夠環保、反對開發,要保留臺灣的淨土(東部人:???)
想起矛盾煩惱的前覺青東部友人永續旅遊是富裕的真理
道人短視近利前,莫忘人無繼的急迫
結論是沒有結論
好累只能先打磨自己 關心社會是在傷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