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
這噗提到台灣創作者普遍說故事技能需要精進、加上之前朋友轉貼某人轉貼某日本漫畫編輯(好多層)在推特的發言,大意也是「台灣漫畫品質和完成度都還未達商業水準」、編輯和出版社的訓練很重要,應該把握住「能從日韓或歐美漫畫裡學到或偷到什麼」
這些說法我都同意,最近沉迷韓漫也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從何驗證。
小說和漫畫的娛樂內容,因為被影視遊戲和短影音取代,所以靠著紙本書大量出版獲利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日本現在很多好看漫畫也需要靠動畫化才有討論度,帶動周邊銷售等等,韓國則是影視化。但後端的這些產業要夠健全成熟,上下游供需才接得起來。台灣的動畫據我所知還是以接外包為主,影視也很需要靠補助,也傾向直接由編劇原創劇本,因為改編漫畫,別說劇情量可能不符合需求,原作知名度多半也沒有高到可以帶來光環。
那麼如果要先靠把小說或漫畫撐紅,再去談改編,像韓漫這樣切得很零碎、靠著龐大架構、超長的劇情培養追連載習慣分回收費,或許就是一種靠文本本身獲利的機會。在韓漫之前,中國的網路小說也是這樣的模式。
這幾年的觀察,以有原作小說的韓漫來說,故事本身架構和以前中國的起點很像,包括「和現實相反、讓人嚮往的處境」(俗稱爽文套路)、「爽快的回饋感」和漂亮畫面,甚至故事和故事之間相似度也往往很高,就像中國一種題材紅了之後會引起無數作者套用微調(例如宮鬥、無限流、克系世界觀),韓漫也是有無數的地下城異世界和歐洲宮廷風惡女,這樣互相借鏡的創作雖然原創度低,但是可以降低開始的門檻,等於像是在模版上再去變化,對於「想消費特定爽文套路」的讀者,也很便於尋找、進入。
最近最好奇的,是韓國網文網漫的作者們,是自發的去分析、架構這些套路模版,再按自己的意願在其上創作,還是有更高的體制如公司、工作室負責提供模版(像筆刷和素材背景那種感覺)?我猜中國網文應該是模仿風氣很盛形成的,但之前看過韓國在影視產業很多技法會直接找專人照搬好萊塢的文章,漫畫上或許也會有類似的嘗試?
如果是的話,那麼台灣想要量產這類專門為了收益的漫畫商品,是有可能的嗎?目前台灣的漫畫小說平台還是以創作者的自由意志為主,主動邀約投稿、被動接收投稿,或者先設定新手區讓人自由上傳創作,不錯的再扶正進入連載等等,但台灣大部分的創作者,無論在說故事的技巧、或者在題材的設定上,可能都還落在「想畫自己想畫的東西」而非「想做一個從讀者口袋裡拿錢的商品」。
這兩者之間到底有沒有可能是等號,應該也是有的,不過我看到的狀況,作者想畫的,與讀者想花錢消費的之間,可能有著很遠的距離,或者因為不夠成熟,導致想像和現實有巨大落差。
(舉例來說,如果是抒發「霸凌」這種有普遍性的事,台灣創作很常見的是,描寫被霸凌的背景、心境,以及心靈上的超脫成長,而在韓漫,可能常見的會是被霸凌的人透過某個外掛升級打倒不同等級的霸凌仔、進而取得讀者受眾(無論是被霸凌的人、或無視一切的人、甚至自己就是霸凌者)最渴望的成就,例如受到完美的男/女主青睞、得到很多朋友、在學校有更好的地位,甚至破壞掉原有體制等等。消費前者,得到的是用已知的痛苦進行藝術表現,後者則是在消費一段大多數人沒有經歷過的體驗,畢竟人生勝利組可能不會靠著讀網漫獲取精神食糧)
以漫畫來說,日漫雖然也有很大量的量產速食作品,也有一堆畫技劇情都普通的作品靠著這種消費資料庫默默的在賺錢,但我認為紅起來被大眾所認知的日漫,還是較具原創性和個人特色,而韓國工業化分工量產的形象,除了KPOP以外,漫畫也非常明顯。
之前也和朋友討論過,對漫畫家來說,「接案」跟「畫自己的東西」會造成心態和交稿效率上極大的落差,對出版社來說都是出錢做一部作品,但在前者,漫畫家可能會更著重在趕上截稿日、交稿換錢,後者則可能會伴隨著完美主義帶來的精神負擔、或是甲方提出建議時產生溝通成本,帶來精神負擔和時間成本等等……所以,台灣漫畫家或許更適合走分工細緻的接案路線,可能更有機會降低完美主義的心魔……
那台灣如果想要做夠長又夠爽、可以靠著連載就賺取足夠收益的漫畫商品,是有可能的嗎?我覺得可能,但問題是沒有這樣的戰場。linewebtoon有很多台灣作者,不乏排行榜前幾名的熱門作品,只是這需要先有linewebtoon那樣已經建立起來、通過驗證的製作模式,以及足夠的流量,想進去就要遵循規則。
如果是其他台灣自己的平台或出版社,可能遭遇的問題就是,可供驗證的前例仍是靠著賣單行本、周邊套組成功,因此大家的思維仍是出單行本,又因為不少漫畫出版社也有領補助、以書養書的需求,還有自費出版的管道,出書「相對」容易,也並不會被期待在這個出版寒冬達到萬本銷售等等,就形成一派漫畫家在line這樣的企業用韓漫的模式在血汗趕稿,一派的漫畫家則是仍然期待「出書」這份最高榮耀。
「漫畫單行本」給人的對標印象又總是更具原創性、個人特色的日漫,因此把「出書」視為最高目標的這一派漫畫家們,可能也並不會去鑽研、模仿成功的套路,加上往往一人作畫,一年能出一本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一集單行本的份量,即使雙週更也是2-3個月就跑完,敘事也完全不是上面說的那種以量和劇情爽點吸引消費的模式,支撐不起足以生活的收入,所以也很貧窮痛苦,需要斜槓其他工作,後續創作就更慢更難(詳見,繪師出社會後退步,的季經偷偷說)。
最近在想的是,如果我們也沒有作者都能靠連載收費維生的網路爽文資料庫,那麼在稿費相對好的這個單位,是否仍然要維持接收投稿、或者以作者創意為基礎,去做建議修改的這種被動模式?
比較極端的想像,如果我們單位研討出一份符合所有爽漫套路、能夠符合前面說的消費習慣的劇情模版,然後委託編劇和作畫來分工生產,這樣是有可能的嗎?但即使是這樣,讀者為什麼不去看韓漫日漫,非要看台漫不可呢?為什麼出資者要同意這種未經驗證的模式呢?
那麼對創作者來說,為什麼要把時間花在接這種案子上呢?如果真的很想靠畫圖賺錢,很多人都會選擇接插畫案,漫畫的補助也很多、或是畫二創更快樂,可能以畫圖為生對大多數創作者來說,並不是迫切到需要「完全把它當一份工作」的程度,而多少還是期待自我完成、自我實現、展現自己喜歡的東西,順便獲得收益,或者用「因為我畫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了,收益不高也是沒辦法的,因為環境就是這樣」來說服自己。
上面說的迫切,也跟「有沒有可供想像的方向」有關,像是我們都知道日韓漫畫家很爆肝,職業傷害很多,但他們還是會為了生存、為了拼一個出頭的機會而繼續血汗(KPOP也是這樣的),但我們的漫畫產業並沒有提供這樣可供參照的未來想像,和穩定的收益鏈,那麼漫畫家會想要畫自己的東西、期待自我完成,也是很合理的。
在台灣,能和日韓漫畫小說產業,甚至是偶像事業等等相對應的,或許並不是文創產業,而是……科技業……。世界知名的強,在學生時期就能立下目標為此準備、有固定可想像的入行管道和升遷方式,雖然也很痛苦,但收益相對其他產業是值得一拼的。
身為一個編輯,如果要我根據日韓當紅作品分析賣點、整理模版,或是指出根據模版創作的作品哪裡可以進步,這類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我不知道在目前的工作環境下,要怎麼把台灣的漫畫產業變成科技業……這大概就是每次看到有人說台灣漫畫不夠好,需要培養好的漫畫編輯,會覺得比較難以著力的地方。
以上是最近……跟之前大同小異的工作心得,原本還想講最近對同人和商業作分鏡手法差異的一些疑惑,但可能需要四處問問,等我得到一些答案再來分享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