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很有巴士站的味道。(?
走一個簡單、明確、能容納所有人,然後加上融合當下風景的巧思,成為長在道路旁邊,像燈火一樣溫暖明亮的地方。(照片這張沒有溫暖,但他很像流水席會有的棚子,牽動回憶時他就有了溫暖的顏色。)
極權時代的巴士站不走公務發包的程序,反而能夠不同站點做出不同設計……也可能正是那樣的時代,設計師們反而更想給當地留下什麼與社區心靈有關的事物。
資本與消費主義削弱了設計美感(譬如我嫌棄得要死的北影網站,哈囉可利用性等於零欸什麼爛東西),但公車站如果加入「設計成本」,老百姓又要嫌棄政府貪污撈油水惹。蘇維埃巴士站有給設計師薪水嗎我就問。
每個時代每個國家有不同的問題,但在各種不自由當中,一定有誰要努力綻放,讓苦悶的生活得到些許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