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墨冰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kellerlin - [心得]教授跟學長姐傳下來的數十年社運年共筆(共同筆記)大放送 1.當討論進入...
看到這篇我想到
以前被大量轉發的「個人經驗」有不少是「與立場不同的人/不關心的人溝通的成功經驗」
現在則很大部分是「打臉成功」、「吵架拼輸贏」的經驗。這類型的話題很好凝聚向心力,這種向心力是雙向的,同時會激化敵我的對立。
昨天我與群組分享了自己在與比較不關心政治的人談論話題的方法:
他不想談「政治」,你就不要跟他談政治。
問他過得好不好,最近地震還好嗎?(置入花蓮地震捐款議題)聽說捷運有可怕的事情發生,台中台北都有,遇到要怎麼辦啊?有沒有辦法能學一點急救?(置入民防培養)哎遇到喜歡PUA的上司,怎麼說他都有話可以講,不講話也會被罵,好煩啊,怎麼會有這種人啊?(置入藐視國會)
latest #13
墨冰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講多了、講久了,最近在吵的法案感覺很像某某主管欸,他也會這樣先上車後補票的。
當偷渡到對方沒有第一時間分出來你是在講「生活」還是「政治」的時候,這事情就成了。
墨冰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台灣人對於「政黨」、「公家機構」等等相關名詞很敏感,只要撇開這些被視為「政治」的元素,是有機會把觀念成功置入的。
阿桂桑
7 months ago
我後來有意識到,訊息能不能傳達給身邊的人聽進去,並不是在你正不正確,而是有很大一個程度是看「你做人成不成功」🙏
立即下載
墨冰
7 months ago
Craigwei
: 因為大部分的人類都是倚靠情緒的生物,追求舒適而非真相,這很正常。所以最後還是得靠搏感情跟陰德值
阿桂桑
7 months ago
所以網路上發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理跟有禮;你實際上在說話的對象,是能看到這個對話的所有人,而不是只有對方
inckice
:
墨冰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Craigwei
:
網路上是另一種狀況了,在網路上「筆戰」最主要的目的是藉由衝突博取關注、再來利用流量傳遞訊息。
主要的受眾是旁觀的人,吵架只是用來吸引人的手段。因此碰到公關公司的時候注意:足夠能獲得我方有效流量,利用人性凸顯提供情緒服務,也就是理直氣和。
情感服務做好了沒有道理的事情都會被接受,這就是當代最讓人無奈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輿論攻防的技巧。
我講的比較白跟把情緒工具化一些,實際上這就是苗博雅的策略之一「不要反駁對方」「真正的觀眾在旁邊」。
墨冰
7 months ago
因為現在沒有衝突是不會有流量的,因此如何製造衝突但又能夠好好的控制是目前想利用網路來論述的人都要學習的輿論操作手法。
這是我大概10年前學會的,與大家分享,因為我目前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做這件事情了,但應該有人會需要。
墨冰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當然,先挑起/回應衝突勢必就會被部分的人厭惡
但為了達成傳播率增加的目的,這個代價是必須的。
墨冰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但無論是挑起衝突還是面對衝突,都要記得自己的觀眾是「人」,經濟、性別、性向、外貌⋯⋯等等歧視都是大忌。
理直氣和並且不要讓自己成為自己討厭的樣貌很重要。
墨冰
7 months ago
同時把這些事情講出來也是讓大家有個參考
參考什麼?「
分辨假中立意見領袖
的參考」
墨冰
7 months ago
各打五十大板,沒有付出任何代價,目的只在流量與追隨者的這種人是最不可信的。這可以看出該位「意見領袖」沒有原則,因為沒有原則不想得罪任何一方,於是以中立的樣貌服務同樣不想要被視為有立場的觀眾。
墨冰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因為手法都是一樣的(去除掉明顯會讓人反感的關鍵字),最終分辨的方法就在「他有沒有與自己之前的行為產生悖論」
例如:先前很強烈的歧視與厭惡某個族群到了仇恨言論的程度,現在忽然換了個人呼籲大家罵人的時候要注意,選民是無辜的。
這類型的差異,從這個例子裡面我們可以得知:
他能夠為了自己支持的議題成為仇恨言論的散佈者,其他的的議題卻能保持中立,那麼只是「沒那麼在意該議題」。
接著就可以去拆這位意見領袖在意什麼議題、不在意什麼,這些議題在自己心中的輕重緩急,來判斷此時此刻要不要選擇相信該人的說法。
墨冰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例如我就是一個非常討厭大部分民眾被情緒帶著走,卻會為了自己想推廣的議題利用這份人性的人。但是學會了以後在判斷假消息、假中立、誰是現在可信任的人很有用。
當一篇文章能夠引起你的情緒反應,無論是憤怒還是讚同叫好,那就要注意可能已經被自己做為人類的本能帶著走了。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