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列車定位:生活與文化的探索,一連串地方故事的體驗
現代人問題:慢不下來,放慢腳步會有不踏實感及產生壓力
(好貴喔我真的買不起,好想當有錢人快快樂樂遊戲人生)
鐵道行李很麻煩→報到時就直接把行李留給服務人員,不用自己搬運
路經窗外風景→車速放慢,讓旅客能慢慢享受美景
路經隧道、沒有可看處時→車速正常
甚至這個味道香水、精油、香氛是可以購買的,讓消費者可以回憶旅程
員工旅遊選擇低碳行程,此時這種鐵道旅遊型態就會被優先採取
*台灣目前不能採檜木(我查查)
所以阿里山福森號檜木列車(今年七月上路)內裝的檜木是從日本那裡買原產於台灣的檜木
鐵道旅遊的好處:沒有高乘載(?)管制、友善環境可補充水、上廁所、解決生理需求、不用等紅綠燈、沒有塞車
這個IP商品要經過團隊決定、供應鏈整合(交通工具特製化、飯店業等)
Q2:考導遊證照(那個年代要在軍營待七天?),純英文的
Q3:4/3的地震是否影響藍皮解憂號?有,火車需求變大,因為公路無法通過,而藍皮解憂號與鳴日號行經處非人群密集處,因此沒有受到影響
Q5:先想到推廣對象還是先發想再推廣?
先想到消費族群是誰大概長怎樣,然後回到定價,這個定價對消費族群沒有問題,舉例:鳴日廚房針對高端客戶,接收訊息透過秘書、口耳相傳等;藍皮解憂號則是廣,網路廣傳等
只要是人類則都是我的客戶→賣不出去
針對特定對象所做的體驗,心理上比較舒服,得到的體驗也較完整、處處貼心
Q6:環島之星較大眾化(比較早開始,有一定受眾,目前定位為親子列車)
Q7:中部海線、北部平溪線、深澳線,有啥特色?困難?
當地居民都不搭了,他們要快進快出
結合在地的氛圍營造、在地化for遊客,當地人是工作、創造就業機會
Q8:從事旅遊的工作,那旅遊時有休息到嗎?
導遊就是導遊,帶團跟度假不一樣,當成每次都第一次來,這樣熱情跟驚艷度才會保持,這是工作態度
社會教育工作者-導遊每句拿著麥克風講出來的話都會左右遊客的印象
Q9:創意從何而來?如何變成一個商業模式?
可參考主講人(黃信川先生)的書
創意曇花一現,所有人都可以講,這個創意是與市場做區隔,那要導入什麼系統?一定得要想這點,因為不會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團隊一起努力
Q10:遊客的反饋中,他們有更住眾綠色旅遊或減碳理念嗎?
從各種細節中,如不要使用一次性備品,越在乎環保的旅客會對於自己的旅遊感到很好(沒留意到原用詞),回饋中提及儘管不夠好,但比絲毫不在乎的好太多了
Q11:關於鐵道環島旅遊企劃,解說服務分享器,這東西在森林旅遊更重要(森林該多留給鳥、昆蟲、風),解說員能夠自己選擇聽與不聽、
也不會過於影響到環境,在行走過程中也能更舒適、不用圍圈圈,大家就可以邊聽邊講邊拍
插播:
施政榮先生:「Global Brand, Local Touch」
高齡化啥東東沒聽到,科技業與旅遊業的想法差異,這些投資怎麼回收?
退休者擔憂方向:怕孤單、愛分享(想當年我)、好學習
把跟團去旅遊變成交友,不孤單,玩中學、學中玩
*Line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