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ㄈ子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活動心得〕臺北文學季講座:電玩.腳本.技能點滿
這是臺北文學季第一次有電玩主題活動,不過除了感謝主辦單位和兩位講者,我也想在這個特別的位置感謝阿金(化名),他將人類學的觀點與我對MMORPG的描述連結起來,在我後來的遊戲生涯中增添了無窮無盡的樂趣。
latest #11
講座從吳曉樂的趕場習慣與偏好,連結到人格與遊戲行為的傾向,接著在與朱家安的遊戲啟蒙經驗交流中,話題自「玩家第一次親手操控遊戲角色做出動畫中的華麗動作」的感動,談到了在《動物森友會》當中,玩家能親手改造島嶼、製作物品進行布置的樂趣,以及當一款營造悠閒氣氛的遊戲,竟然複製了現實生活中的社交令人不愉快的部分時,玩家開始離開遊戲的現象。
除了現實生活令人不快的一面會滲入遊戲,人的感情與關係也會同樣地隨著玩家的替身,得以在虛擬的世界中重現。諸如選擇自己喜歡的醜怪動物鄰居、透過朋友得以和心儀的角色共度節日、替寵物家人製作角色替身,再到MMORPG玩家藉由替身紀念逝者的故事……這些玩家、替身與角色在遊戲當中一同織就的回憶,是唯有在遊戲這種載體當中才能發生的魔法。
隨著講者開始說明如何藉由「競技、故事和模擬」三要素分析遊戲內容,並討論真實規則與虛構世界的關係,電玩遊戲與文學的連結開始變得清晰,這時講者也推薦了近年的電玩文學──陳信傑《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以及吳明益教授介紹該書時的妙語,並打趣道遊戲玩家或許可以藉以對旁人鄭重說明遊戲究竟有著何等崇高的重要性,引文如下:「信傑這一代的部分人,比我那個世代(X世代)更是從遊戲裡痛苦、失望、歡樂與成長;他們在遊戲裡性啟蒙、體悟生存哲理,未來也可能在遊戲裡建立政治觀、人生觀或世界觀。」
如同教授所提及的體悟,當「遊玩」漸漸不足以概括玩家在遊戲中的行為,「沉浸體驗」的研究也開始受到重視,其中較為黑暗的一面,就是課金遊戲如何隨時隨地引導玩家投入資金。除了炫富之外,其實無法掌控的事物、生活中諸多龐大的壓力,也是許多人投入「無聊垃圾小遊戲」的原因,而在這些遊戲當中,當玩家得以尋回對事物有所掌控的感覺,這些遊戲也在玩家注意力所及的每一個地方,竭盡所能佈下了「在這裡花錢吧」的誘餌。對此,講者以自身的慘痛經歷出發,提醒多次的小額消費也足以累積成可觀的花費(甚至足以購買許多製作精良的買斷制遊戲!),而且夜深人靜時人的內心難免更加脆弱,這時候做出來的不理性決定,更容易讓人在事後追悔莫及。
回到遊戲作為文本,講座中兩位講者也陸續從玩家與角色的關係、玩家在遊戲中的能動性、遊戲如何讓玩家可以身為某個他人並體會其感受、體會人如何成為怪物或為怪物折服,論及魂系遊戲的特色、敘事手法與設計理念,最後以電玩遊戲帶給現實生活的影響作結。
在這邊續完好了(大聲)
編輯了標題,從紀錄改成心得,並移除原本想用來區分上下篇的字樣。
在講座中我不時想起,我曾對涉入遊戲領域並不深的阿金談起線上遊戲如何作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阿金將輸入帳號密碼、登入遊戲、進入玩家所扮演的角色這些事情,用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重新解釋了一番,然後添上了人類學的觀點。即使我後來並未深入了解八家將如何開臉、著裝、進行何等工作,也並沒有體系性地了解何謂「人觀」,但始終沒有忘記原本那平常不過的話題,就像是我不過開了桶冰淇淋,阿金卻選擇了不要普普通通地挖著吃,而是用他的知識與關懷將冰淇淋裝盤、添上鮮奶油並以櫻桃點綴。
那時我受困在阿金的家鄉,人生地不熟而且不知如何融入,只有連上網路化身為艾澤拉斯的冒險者時,我可以放心地與人建立關係。我會在城裡為路人獻上祝福、在釣魚時與路過的旅人聊起天、和剛認識的人一起跑腿並殺到敵對陣營的地盤大鬧——在盧恩·米德加茲王國透過手機敞開大門之後,我甚至能夠和朋友的朋友一起將公會經營成大家的歸屬。與這些網友的相遇和離別,堆疊在原本的遊戲劇情之上,使拯救世界以及為此奔波的故事有了冒險的生活感,甚至是浪漫以及由浪漫而生的恐怖故事。向阿金提起這些,如同將我在虛構之中捕捉到的真實遞給他,而他接過這些材料,端上了接我回到真實世界的第一道料理。
這場講座使我得以短暫回到初次嘗試以不同的角度看待電玩遊戲的時空,講座末尾講者分別講述從遊戲中帶回現實的習慣,則把我們那時試圖處理卻受限於對世界的認識而未能記住的事物再一次勾起。那是玩家與角色扮演之間、現實與虛擬的交界地帶,魔法既存在又隨時會消退的所在,人們可以發現原本並不認識的自己,也能夠試圖成為自己更喜歡的模樣——有關於在那個空間發生的種種。
(完)
好像可以重新潤過再上架到適合閱讀的平台,到時再把連結補上(下台一鞠躬)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