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棉花娃坑中
10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3月&4月集中心得噗
《你都沒在聽;科技讓交談越來越容易,人卻越來越不會傾聽》
《我演不下去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latest #31
想到就看個幾頁,這個月工作邁入新調整和新挑戰
希望這個月可以持續寫心得紀錄
不管是網路小說放鬆,或是其他類型的書
無論是誰,其實都很容易預設自己瞭解伴侶、家人的想法。這叫作親密溝通偏見。親密關係雖然美好,但也會讓我們自滿,高估自己理解最親近的人在想什麼的能力。
那就好像一旦你跟一個人建立關係,你會以為關係永遠存在。可是我們每天跟人的互動和從事的活動持續塑造著我們,一點一滴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所以沒有人跟昨天一樣,今天的我也不會跟明天的我一模一樣。看法、態度和信念隨時在改變。無論你們認識多久、自認為多瞭解對方,只要停止傾聽,最終會失去對他人的理解,對彼此愈來愈陌生。
立即下載
不管是朋友還是伴侶都很重要的一句話
先接受我們每天都在成長或是退步,可以更加幫助自己認識自己和別人
安娜棉花娃坑中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鄧巴數
我覺得自己的社交能量圈應該是更小ㄏ
「友誼等級」......最上層只有一、兩個人(另一半和最好的朋友),那是你最親密且天天互動的人。下一層最多可以容納四個人,是你很親密、喜愛且關心的人,這個等級的朋友大概需要每週都有互動才能維持。接下來就是跟你較少見面的普通朋友,彼此的關係也較薄弱,因為沒有經常接觸,很容易變成泛泛之交.......
雙方雖然友善,但不是真正的朋友,因為沒有跟上對方的各種變化。儘管可以跟他們喝一杯,但你不會特別想念他們,甚至不會發現他們已經搬到別的地方,他們也不會想念你。
一個例外或許是某些你多年沒聯絡、卻絲毫不覺得疏遠的朋友。
鄧巴認為,這些通常是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曾透過既多且深的傾聽跟你建立友誼的朋友,多半是情緒動盪的時期,像是上大學、剛成年或遭遇困境時,如生病或離婚。那很像事先累積了大量的傾聽,日後即使長期分開,也有互相理解和聯繫的基礎。換句話說,過去常常用心聽一個人說話,之後即使雙方因為距離或冷戰而不再聯絡,也能很快重拾過去的默契。
安娜棉花娃坑中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我演不下去了》
雖然攻受設定蠻常見的
攻是的背景設定是常見的事業狂 未來總裁類型(???
受是可可愛愛小笨蛋
但是受明顯比攻堅定,雖然前面在攻的眼裡笨笨的很可愛也很好笑,但其實受是被媽媽豐盛的愛簇擁長大的小孩,有勇氣又其實是常識人阿宅(?),有足夠的力量去引領攻的感覺很棒
受好可愛啊 不是常見令人煩躁的笨蛋美人,是被作者描述的很可愛的技術宅宅
安娜棉花娃坑中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我沒有談過戀愛,也不太清楚喜歡是怎麼樣的表現。」牧沐認真地說著,「如果等那個’牧沐’遺留下來的問題都解決了,你仍舊還懷抱著這樣的感情的話..」
牧沐渾身繃得緊緊的,大聲說道:「如果、如果那樣的話,我會認真考慮你的感情的!」
—當下的、短暫的愛意,也是值得重視、值得被好好的珍惜、認真對待的寶貴事物。
如果秦煜城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後,有所變化了…
牧沐垂下眼,看著碗里已經有些坨的麵條,拿起了筷子。
人不應因為畏懼未知的未來而選擇止步不前。
就算到時候秦煜城有所變化了,他也不過是回歸了獨自一人的生活而已。
沒什麼大不了的。
牧沐想。
我可比秦煜城堅強多了。
繼續看傾聽---!令人悲傷的閱讀速度,已經度過地獄3月了,4月希望可以看完
期望全然的理解是很多關係生變的根源。「我們都希望表達自己,但若是以為有一個完美的人能夠完整接收我們要表達的事,注定會失望。」他說:「這不代表我們不應該隨時隨地努力溝通,把傾聽這份禮物送給對方,因為那就是愛,即使不是每一次都有能力理解。」
安娜棉花娃坑中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對對,我知道症候群」妄下結論
.....你會開始選擇性地聽人說話,只聽符合你先入為主的想法的內容。更有甚者,你會擺出一種姿態,要我證實你的期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推薦序
「如果在你的生活中,能找到如心理師一樣的人與你聊聊,讓你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同時能拓展你的覺察、增進對自己的理解,並因此更有力量做出新的選擇,那你真的不用來找心理師。」
換句話說,許多身陷困擾的人身旁,缺少這樣的人際資源,就算有人願意提供關心,也沒辦法給予持續且深度的支持。
安娜棉花娃坑中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蛤蟆先生感覺到,他並非只能被動地接受別人的建議,然後又因做不到而挫敗無力。而是,他可以透過主動參與,為自己做些什麼。這正是心理諮商重視的—當事人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完全的責任。於是,蛤蟆先生與蒼鷺便展開了一連串「合作」的過程。
在他們一次又一次的談話中,你會發現,心理師常對當事人提出一個又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有時候關切情緒感受,有時候關切想法念頭,目的在幫助當事人提升對自己的認識與理解,慢慢地看懂自己慣常行為模式的影響,也理解這些行為模式的起源

最近工作原因在接觸自我覺察和療癒
看到這段話非常的有感觸---這不就是我學習到的核心概念嗎XDDD
讀完全書,你會知道,心理諮商不是個愉快的對談過程;你可能要去觸及那些令你感到痛苦的情感、想法或回憶。然而,你願意投入越多,你越能從心理諮商中獲益
蛤蟆並非故意表現得遲鈍。就像很多人一樣,他從沒有用心思考、看待自己的情緒,也就很難用言語形容,當然更不可能描述給別人聽。事實上,他不自覺地發展出很多行為策略,成功逃避對於自我的認知。於是他成了最會「打招呼的人」,就像他最有名的開場白是熱情的「你們好啊,我的朋友們!」接著是「你一定猜不到我最近在做什麼!」又或是「快來瞧瞧這個!」因此,從來沒有人問他「你好嗎」?更沒人問他「你感覺如何」?

「你感覺如何?」對蛤蟆來說是很新奇又讓人不安的問話,尤其對方似乎真的很想知道他的答案。但蛤蟆從來沒有試過自我分析,所以還真不知道如何描述內心的狀態。
安娜棉花娃坑中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兒童自我狀態
他開始解說:「兒童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所構成,包含我們小時候經驗過的所有情感。別忘了,我們出生時只有幾種非常基本的情緒。幼年時,這些基本情緒逐漸發展成更細膩、複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其後當我們每個人碰到不一樣的情形與場景時,就會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所以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感覺與行動。具體的情形和場景因人而異。」
與生俱來、不需要學習的基本情緒
舉例來說,嬰兒為了獲得食物和關注會嚎啕大哭,會盡可能地喝奶,喝飽後就心滿意足地睡覺了。從出生第一天開始,這些天生的情緒便開始運作了,隨著嬰兒逐漸長大,他的情緒也隨之發展與成長。」著鷺說。
「但在這過程中,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嬰兒的父母
—他們從一開始就對這個孩子的意識產生影響。嬰兒所做的每一件事幾乎都會引發父親或母親的反應,這些反應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面對哭鬧的嬰兒,通常母親的反應是給予愛與安撫,但也有的父母可能是缺乏愛心的。例如母親太累或甚至生病,就會表現得較為嚴厲。......
......每個嬰兒都必須學習調整他的基本行為,來應對自己所處的初始狀況,這種調適就成為日後成長與發展其他行為的基礎。當然,人生階段還會受其他事件影響,但這些早期的經驗會形塑出人格的雛型,那是我們永遠無法否定或忘記的。」
回憶童年,長期被切斷的憤怒和悲傷湧出來令人難受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緒。如果你否認它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蒼鷿說。
安娜棉花娃坑中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這樣說好像太嚴重了,」蛤蟆露出不安的表情,「畢竟,我只是在想要不要哭而已,你不覺得討論『已過世父親的聲音』有點小題大作嗎?」
「也許吧,但我們探討的本來就是小題大作的事件。一個簡單的提問,便能引發許多其他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你的學習和領悟作用很大,也就會對你的整個人生有深遠的影響。」蒼鷺回答
安娜棉花娃坑中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很懂欸....真的會覺得我只是想解決這個煩惱,為什麼要講到童年和父母,我也不認為自己的童年很糟糕或悲慘啊
然後就會出現防禦機制
「小題大作」
「你知道嗎?我開始意識到,這個列表描述的不只是過去的我,還有現在的我。我當時學會的事和現在的行為竟然非常相似,我不確定自己是否該感到驚訝。」

「我想,真正讓人驚訝的是:你會領悟到成年後的很多行為,都是從童年時期學來的。你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這其實非常明顯。我們小時候會有一些感覺特別強烈,長大後仍不可避免會經常感受到。有詩人說:從小見大(Thechild is father of man.)。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不反對,我要在列表上再加上一項。」蒼鷺說。
安娜棉花娃坑中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為什麼我不會生氣?」 無攻擊性的憤怒
長時間稀釋憤怒:鬧彆扭、嘔氣-面對權威無法為所欲為的反應
「......讓我們先想像下列的情況,假設你被兩個仁慈的獨裁者抓去關起來,他們完全掌控你,同時卻又照顧你、關懷你。你對此有何感覺?」蒼鷺問。
「我想我對他們會有很矛盾的感覺。」
「沒錯,那正是你小時候的經驗。你怎能對這樣仁慈的獨裁者,也就是你的父母生氣,他們顯然握有掌控權,你又完全倚賴著他們、愛著他們。」
蛤蟆坐著一動也不動,陷入深思。「聽起來確實是兩難。那麼,當我的憤怒遇到父母無堅不摧的權力,會發生什麼事?」蒼鷿說:「在我看來只能有一個答案。」
「什麼答案?」蛤蟆問。
「你必須學習無攻擊性的憤怒!」
安娜棉花娃坑中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確實。蛤蟆,你發現了嗎?你自己找到答案了!你和很多人一樣,學會以非攻擊性的方式發怒。你讓自己的怒氣慢慢地、和緩地、幾乎無法察覺地釋放,以免讓任何人不快。」
「但那是什麼方法?」蛤蟆哀怨地問:「我不記得曾做過這樣的事。」
「你是否記得自己曾經鬧彆扭的時候?」蒼鷿問。
生氣這件事剛好是我最近遇到的課題
沒想到意外的在這裡看到了一些從未思考過的方向
安娜棉花娃坑中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7zTYlRfaKjCO116xObzTAF.jpg
蛤蟆慢慢地說:「是的,這我發現了,但為什麼這麼困難?」
蒼鷺根了一會兒,說:「因為這需要很努力和刻意的思考。當你處於另外兩種狀態,像父母或兒童那樣。你的行為幾乎不需要思考,因為我們知道該怎麼做、怎麼說,很像參與戲劇演出。」
...
「那就好像扮演一個你喜歡又熟悉的角色,你知道你的台詞和動作。以憤怒者的角色為例,扮演憤怒者的人很清楚如何發怒。遇到適合他演的劇情時,他能一字不漏地說出台詞,而且他就是會經常碰到,這不是很奇怪嗎?他不假思索就能將音調提高到適當的音量與高度,自動篩選適當的用語,整個姿態都在表現他的怒氣。簡而言之,他將憤怒者扮演得完美無缺,而且關鍵在於,他連想都不用想!彷彿一輩子都在為這場演出排練,而且因為太頻繁地演這個角色,也就愈演愈好。」蒼鷺很清楚地解釋給蛤蟆聽。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