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歐澤亞悠閒旅遊←阿梓
10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韓國紀錄片】成為更好的家人
https://images.plurk.com/lmpofExnxrvHfdfbhdoai.png

由李英愛旁白的紀錄片「成為更好的家人」,闡述了虐待兒子的母親,從勇於檢舉自己,到途中事態緊急,兒子必須帶離家中,接受兒童保護單位的觀護。
https://images.plurk.com/30wDLl06olgUxLP3tbzmFX.png https://images.plurk.com/LkPcpHHZQZb5jfaalImne.png
透過一年跟拍,片中揭露了母親的情緒傷口,及兒子的腦部創傷,體現了即使不用體罰,「言語及情緒虐待」即是刻下永久傷痛的利器。
latest #20
登入會員,即可完整觀看:公視+ | 成為更好的家人
艾歐澤亞悠閒旅遊←阿梓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2021年1月8日,為了保障兒童權利,韓國正式廢除《民法》915條的「懲戒權條款」,與此同時,影片開頭也丟下了震撼彈。
https://images.plurk.com/2HgGw4ubRzAXn1dWauPfxf.png

看似下班後正常帶兒子返家的母親,正是本片虐童的「加害者」。當「加害者」與「受害者」長時間共住,且無任何援護的親人在身邊,這樣的家庭困境究竟會如何折磨兩人?
https://images.plurk.com/2Gk103rpeJZOzTvgRuk4Fq.png https://images.plurk.com/2tgr4Z542XhxiXBEWhMKuM.png
艾歐澤亞悠閒旅遊←阿梓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首先,母親過去參與的管教節目片段,處處散發出令人畏懼的緊張氣氛,兒子也坦承,最害怕媽媽「生氣的時候」。
https://images.plurk.com/1HNRbb3HQ00O6Yd5a2rYpZ.png https://images.plurk.com/42QajXIvY5z38Gp55BVQ4r.png
最後,母親接受紀錄片節目組的勸說,踏出最艱難的一步:「舉報自己虐童」。
立即下載
艾歐澤亞悠閒旅遊←阿梓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在與警方應訊的過程中,她才了解到,過去以為的「管教」,其實就是「虐待」;在與兒童保護單位的單獨談話,承認了自己情緒上的不安定,但這一切,並沒有因為「自首虐童」而好轉。
https://images.plurk.com/5a9TYxDgy9WT16zo8Ekwdo.png
艾歐澤亞悠閒旅遊←阿梓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某天晚上,在鏡頭前,母親從頭到尾都不正視兒子一眼,直到節目組拍攝屋外,才將內心情緒宣洩而出。
https://images.plurk.com/14f1fFbGTIecug4aWuFMl7.png https://images.plurk.com/4P1dHcUtV58FQyO1VZEShu.png
然而事態急轉直下,兒子沒多久便撥打電話求救,開口便說「母親要殺他」。
https://images.plurk.com/45TEbtipK4vzVoOQA4BHP.png
在母親舉報的73天後,母子被強制分離,且不可通話,兒子被送往收容所安置。
艾歐澤亞悠閒旅遊←阿梓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幾天後,母親描述事件經過:因為兒子不願意在上學前協助清理寵物排泄物和餵水,便明講「那就乾脆一起死」。
https://images.plurk.com/34q4WlVoMhFB9HoZiAukMQ.png

過陣子,收容所送來了兒子當天帶走的衣物,裡面有一件不合時宜的厚外套,手機內也傳達他的真實感受:「媽媽是假扮成母親的惡魔」,讓母親備受震撼。
https://images.plurk.com/5c0vZyWKs6ezmUPj1Fxkyy.png https://images.plurk.com/5daI4NOE9NLE27LsP0GBYh.png
在之後,兒子接受心理測驗和藝術治療,揭露了因為長期活在恐懼下,大腦的杏仁核過於發達,反而使正常的「情緒反應」變得麻木;捏動物時,也明指媽媽是獅子,「嘴巴要張開,得做出牙齒」,而自己是與之對抗的大象。
https://images.plurk.com/4GwYQj3xwxXpV4ZQ12OvZG.png https://images.plurk.com/7vrVBE0dpqnt00SFX3jKHL.png
另一邊,母親也接受心理諮商和治療,也讓兒福社工改善了家中虐待因子。在久違的三小時會面後,母親總算體悟到,從前奪走兒子笑容的嚴重性。
https://images.plurk.com/5UG7MOxUv7GdRq89q1Bngy.png https://images.plurk.com/2XXKIb7k1UQRBRjKYd3pvE.png https://images.plurk.com/3IjUVK6lNk2Er5r2QGF9fU.png https://images.plurk.com/1x9rWnzOPNmeP4CGAKIiti.png
在234個分離的日子後,兒子再度返家,母親也釋懷自己還有很多地方必須努力,從今而後,兩人的同住生活,會逐漸不一樣。
https://images.plurk.com/4iMT2mux3mMAHwCnHl0LJ1.png https://images.plurk.com/2p3cdpl33sZgoAh8fSt12D.png
伴隨彼此的不只是春意盎然的季節,而是敞開心胸的笑聲。
艾歐澤亞悠閒旅遊←阿梓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我非常欣賞觀護人在家訪時,對母親說的這段話:
https://images.plurk.com/2iEI5I379W59YRbBhaZPsW.png https://images.plurk.com/5B2OomVeIJ34aislPFicPN.png https://images.plurk.com/3gULf13Y0SpArrdU6Yy8IW.png https://images.plurk.com/cItVfKnh0Ctbo8HqGhrU4.png

因為「一年內被檢舉虐童兩次」,母親也被判處六個月緩刑。
https://images.plurk.com/6vbizMChXRE721jUaniCmM.png
艾歐澤亞悠閒旅遊←阿梓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公視主題之夜思辨體罰外教養 籲父母先處理情緒 | 娛樂 | 中央社 CNA當管教孩子已經束手無策時,「體罰」是最先想到的方法,但在「教育」的目的背後,隱藏的或許更多是家長做為抒發情緒的出口。
在家長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壓力時、在還沒學到「體罰」以外的方法時,當下選擇的就是「複製自己從前被對待的方式」,例如「罰跪」、「甩巴掌」等。
艾歐澤亞悠閒旅遊←阿梓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但孩子往往在成長後記得的,並不是「為什麼」被罰,而是「被怎麼處罰」

撇除不打不受教的極端例子,大部分孩子是可以透過「溝通」慢慢灌輸觀念的。
以下是親子專家提供的建議:

一、「先處理情緒,再處理行為」

孩子在無法成熟看待事情對錯時,一股腦指正他的行為是無效的。先讓他宣洩情緒一陣子,家長也找機會抒發,等彼此都冷靜下來後,再來「理性溝通」,訂定未來再發生同樣情況時,該如何處理的策略。
艾歐澤亞悠閒旅遊←阿梓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二、「約法三章,並且不心軟」

和孩子約定好的策略,必須嚴格遵守,不可因為一時心軟就打破原則,這會讓問題重複上演,孩子也會逐漸明白如何對付家長,「慣、寵、溺」就是這樣養成的。
艾歐澤亞悠閒旅遊←阿梓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三、「讓孩子體驗不遵守策略的後果」

例如孩子慣性賴床,家長訂出「超過時間,不再叫起床,自負遲到的後果」,這裡的後果包含不接送和當晚必須更早睡,讓孩子體會承擔後果的滋味。

有了「遲到會很麻煩」的經驗,孩子便能知道「早睡」的重要性。

所以這中間不可因為心軟,就接送他上下學。
艾歐澤亞悠閒旅遊←阿梓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如果未來台灣也跟進韓國,廢除家長的「懲戒權」就會很嚴重嗎?或許在這之前,必須考慮的是,「將孩子視為所有物,以威權強制他低頭」的心態正確性。
https://images.plurk.com/3x6gdjOkhaNXBnuciTjzPO.png https://images.plurk.com/6XFRzmqcqOEAVzLiKrPFjB.png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