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耶,這本書可以討論的點真的太多了,所以我沒辦法單純說好看
如果你保持奇幻冒險小說的期望下去看,你的閱讀經驗應該會滿糟糕的;如果像我一樣早就不抱期望,而且比起劇情更關注在意識形態的話,我覺得……算可圈可點啦
為什麼我會在備考期間花一整天看完 650 頁,完全就是因為當初我沒看這本書的原因:裡面塞太多東西了
所以我試圖透過看完這本書,好在考研究所時有點實例可以分析(救命)
當初看到翻譯原理的魔法覺得真的是驚世之舉,實際上設計也是非常美妙,但一看到這本書還塞了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女性主義&一大堆硬歷史&組成多元的主角團就覺得喔~~~好哦~~~我真的不覺得單本奇幻小說能塞成這樣~~~^^
但其實比想像中融合得還要自然,至少沒有非~常~生硬的意識置入
但這並不代表我覺得有處理好^^
在開始細講前簡單說個整體感想:作者的意圖明顯到我想有人會反感的地步
這也是我不推薦把這本書單純當休閒小說看的原因,我還真沒看過這麼誠實的現代小說作者,有時甚至出現說教感與菁英主義,對比這本書的主題真的頗諷刺(但搞不好這是作者刻意的設計?不知道^^)
【文字形式/風格】
先從最中性的形式開始說好了,形式也是我不建議把這本書當小說的原因之一:因為作者寫作的方式非常打斷閱讀經驗
首先,書中有非常大的篇幅都是用「解說式」的語言寫的
納入大量理論、歷史、背景等段落先不提,就連處理實際劇情時,也會用一種很疏遠全觀的口吻在寫,視角甚至會不定時在文中突然跳躍,會讓人在閱讀時一直處於很浮動而抽離的狀態
再者,我最不解的是
為什麼作者加了這麼多劇情註釋,這一點都不合理
有把劇情註釋玩得很厲害的人嗎?有,好預兆就是最經典的例子,但人家是黑色幽默諷刺小說R
巴別塔的註釋很多都是超~級~無關緊要的內容,看起來勉強是用來增加背景或幽默的,不過一來成效極為低落,二來在一個對抗強大語言權為主旨的小說中加入註釋……針對這個主題,我會期望看到更彈性的展現方式,反過來說就是不會期望註釋的固化調性ㄚ
當然也有可能是作者的諷刺手法!雖然我覺得可能性!不大!
選用的語言也很硬,這裡的硬不是指用字生僻,而是有濃厚的人文學術味
例如我弟(理科生)比我早看,看到一半就語重心長地說「這本書應該是寫給外文系看的」,我一開始還半信半疑,結果沒看多少就發現我弟的評價很實在
這麼說好了,這本書有三分之一看起來像文藝評論專書,而且如果你沒有和朋友針對文學或語言進行過熱烈的學術辯論(而且還覺得很有趣),大概很難與主角團聊天或教授上課的內容產生共鳴
這點也與本書重點(魔法!)有關,有關翻譯的魔法理論喜歡的人就會愛死,不喜歡的人大概很難體會到有趣在哪(雖然有關魔法我意見也滿多,下面再說)
如果你原本就有一些翻譯/語言/歷史/社會的底子,讀起來其實會有另一種趣味,而且作者很喜歡在文中塞實際存在的人物,熟 19 世紀中期英國社會的人會找到很多亮點;反之,會需要花比較多力氣去處理很大量的硬性資訊
【(反)殖民主義】
沒想到巴我沒有要先講翻譯,而是殖民主義 aka 這本書真正的核心
這本書有個比較微妙的點,就是整本書基本上都在大喊「萬惡的殖民主義」然後殖民主義還是勝利了,而且喊最大聲的是作者不是主角
羅賓看似是反殖民行動的主體,但其實我看完覺得他從頭到尾都只是在尋求肯定而已,要不是外在因素,他根本不鳥這些好嗎
而這竟也是我覺得整本書設計最好的地方(?!)
我個人覺得最迷人的段落,其實是在羅賓很想融入殖民社會的心情,唯有這個地方我才覺得這本書沒有一味宣傳帝國主義多糟我們要打倒帝國,有比較深入寫到被殖民者知識分子的糾結
羅賓與原生國的連結實在太弱,他更在意是否能取得權力者(父親/英國/哥哥)的肯定來做為歸屬,後來會揭竿起義也完全是因為他親手搞砸一切歸屬感的可能性(殺父>無法獲得正常地位),並不是因為真的為了出身、為了打擊強權;比起怨懟父親/殖民者,更應說是「為何不救母親」、「為何讓我立於這種尷尬位置」的私怨
他會變成宛如反殖民行動者的角色,不過是因為唯一完整屬於他的事物僅剩「母親的形象」(再延伸為中國),而他遭受歧視與痛苦的根源,恰巧正是殖民中國的英國人
老實說如果他沒有腦熱幹掉父親,羅賓大概就穩穩活下去了吧
會比較喜歡這種人物心理,除了描寫深度與切入點比較精彩,有部份也是因為作者真的太~用~力~在說殖民主義好壞壞,會覺得嗯好喔 can we get something else
這本書的另一個問題在於人物頗扁平,所有角色的思維與身分都太固定了,除了羅賓稍微有糾結以外其他人就是看起來怎樣就是怎樣,沒有什麼成長或轉變
(其實也不只人物,基本上所有的設計都很扁,超沒有發展空間)
【翻譯&魔法】
幫人家正名一下,其實書裡表示是科學(但我還是稱之為魔法)
明明很有潛力,也不算發揮得很差,但就是想嘆氣
先說白銀魔法,一開始聽到原理是實現兩個字之間不可譯的內容,我真的超級無敵喜歡這個概念,但同時也覺得有夠不安
因為冷靜想想,這種很理想的東西大概也只能存在於理想,實際應用起來……八成會滿尷尬的吧
雖然沒有完美翻譯這件事算是真理,但想讓「不可譯」的內容有足夠發展空間,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這也導致書中出現的用法多半都是比較冷僻的意思,在運用上的彈性就縮小了
而且因為要很詳細的解釋兩個字的意思&之間的差距,導致每用一個新配對,作者就得花一定篇幅解釋,不免冗贅
這種相當講求學術證據的魔法也沒辦法用在大家最期待的對戰上,除了幾乎不可能靈光乍現立刻組出配對,每個銀條都還要先刻好,當然沒辦法做一些很動態且立即性的運用
而且我自己略失望的是,白銀魔法的運用……還真的就一種用法?
在奇幻小說裡面如果有魔法,我自己會很希望看到不同於「正統用法」的使用方式,例如不同派系或勢力能在原理上做出變化
但沒有,真ㄉ是從一而終
再來說「翻譯」這個主題本身
我在看這本書前,最期待的就是看到有關翻譯的可能性,但是……嗯?ㄟ?
為什麼結論好像變成翻譯是萬惡之源????
羅賓有說了一個很漂亮的形容,說譯者是「帶著枷鎖跳舞」
但看起來比較像是戴著枷鎖葬身火海耶?跳舞在哪裡???
不是啊我真的沒有……看到……有關翻譯的正面敘述……翻譯的美妙……
除了作為殖民者的工具外(which is obvious)我還真沒看到語言在這個世界的可能性耶
也不是說要靠翻譯拯救受欺凌者於水火之中,但我覺得翻譯被作為文化統治工具是一件太顯而易見的事,但這本書又只呈現了這個面向,不免讓人想問「所以你寫這本以翻譯為主題的書,就只是要說這個?」
這本書甚至沒有任何一場有效對話
所有人都只是各說各話,沒有要溝通ㄟ?就連跟林則徐那場會面我也覺得很困惑,羅賓在這場對話中完全沒有做什麼耶,簡直就只是見證者?跟林則徐私下討論就更詭異了,這件事根本不需要譯者身分,只要一個能說中文而且知道外國情勢的人就好耶???
我原本預期書裡至少會有什麼場合,來實際示範翻譯的危險性、操弄性甚至可能性,不管是提升劇情懸念或譯者身分的特殊性都好啊,但沒有
譯者在書中就只是帝國統治下無情ㄉ銀條生產器,太可悲了巴
而且最好笑的是最後是靠翻譯這個字炸毀一切,好喔?這種時候翻譯就很有用了?
有關只有翻譯這個字不可翻譯我也是覺得……其實應該還有其他字也可以吧……有種硬要感
如果有人能看到這裡(真的有嗎)而且對這種語言/出版主題奇幻小說有興趣的,真的大推《墨水戰爭》系列
墨水戰爭真的就是非~常~好看的奇幻冒險小說,背景也在牛津,主題環繞在出版印刷技術帶來的革命,但五部曲中台灣只翻了前三本(嚎哭)
總結一下我對這本書的想法:如果你本來就習慣人文學術語言,可以看看,也許會看到一些有趣的點;但如果只想放輕鬆享受小說,這本書就不太適合,請去看墨水戰爭(幹)
啊對補充一下,如果是對這種殖民主題有興趣的,大推華裔美籍作家劉宇昆的《摺紙動物園》與《隱娘》,兩本都是神級科幻短篇小說集,融入很多中國/日本/台灣的歷史文化,好幾篇都會看到痛哭流涕
其實巴別塔的中文書名我覺得有點誤導性,會讓台灣讀者先入為主以為又是以學院生活為主的奇幻故事
但請看一下人家的原文標題可是寫得很清楚:Babel: Or 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 An Arcane History of the Oxford Translators' Revolution
但真的衝著革命去看的人我想大概也會滿失望的,這老實說不是主要情節,對我來說反而比較像是這個故事結束的唯一解